明蜀王府河道遗址披露古代贵族日常:吃鸡吃鹅吃兔兔 养猫养熊养豪猪

从2013年东华门遗址发掘开始,明蜀王府遗存陆续显现。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成

从2013年东华门遗址发掘开始,明蜀王府遗存陆续显现。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成都青羊区东华门街至成都体育中心一带,开展了连续多年的考古工作。7月22日上午,考古现场领队易立介绍了东华门遗址的考古发掘情况。

明蜀王府苑囿区的河道及木构水榭建筑

从王府左花园出土的器物,能够一窥明代四大藩封之一蜀王的“吃喝玩乐”的生活。

蜀王仅一处左花园,面积便超过2.4万平米,花园中的河道最宽处达到18米,中心岛上还分布着亭台水榭。遗址出土的上万件瓷器残片中,99%为民窑瓷器,多为盘碗杯盏等餐饮器。而出土的动物骨骼显示,宅中居住的人们爱吃鸡、鹅、猪肉以及兔肉。除了养猫、狗作为宠物外,他们还会豢养豪猪、果子狸、熊。

苑囿区的水池及台榭

明蜀王府遗存 或是王府左花园

易立介绍,发掘出的蜀王府建筑群,主要由城墙、道路、河道、凸台、踏道、桥梁、木构建筑、水池、台榭、码头等各类设施组成,是宫城内的苑囿区,占地总面积超过2.4平方米。文献记载中曾经提到明蜀王府有左、右花园,“推断此次发掘的苑囿区域应当系左花园。”

“目前东华门遗址发掘的蜀王府面积,占蜀王府宫城面积的六分之一或七分之一。”而在宫城之外,蜀王府还有萧墙。

明蜀王府宫墙基址

易立说,蜀王作为明代四大藩封之一,“经济实力很强。”洪武15年(1382年),朱元璋正式下达了在成都修建蜀王宫殿的诏令,至洪武23年(1390年)竣工,前后营建近9年,“(朱元璋)曾经要求‘非壮丽无以示威仪’。”

白釉褐彩龙纹盘

上万件瓷器 是明代藩王中最丰富

值得一提的是,明蜀王府建筑群内的河道,“宽的地方18米,窄的地方10米左右,东西延伸80米以上,南北延伸超过200米,是花园的一部分。”

据悉,河道内出土的陶瓷器皿残件过万,多为碗盘杯盏等餐饮器,其中99%来自民窑,只有少量的官窑瓷器,其中的几件“大明宣德年制”款青花瓷器,为明代宫廷瓷器中罕见的精品。易立介绍,官窑瓷器只供皇帝使用,一般来说藩王是不能使用的,“蜀王府遗存发现的官窑瓷器应该是皇帝赏赐,或者通过其他渠道获得。”

明代宣德官窑青花大碗

河道内数量庞大的瓷器残件也较为可贵。易立认为,这些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明代藩王体系里出土瓷器最丰富的,“以往对于明代藩王瓷器使用的了解,主要根据墓葬,存在局限性。(那些)往往都比较精美,并且数量少,不能完整反映使用面貌。”

明蜀王府内部道路

明蜀王的吃喝玩乐日常:吃兔兔 养豪猪

河道内还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骨骼。易立表示,这些应当是蜀王府废弃的时候,被倒进去的垃圾。经鉴定,河道内出土动物遗存共68978件。其中,出土鱼骨遗存的数量为170件,鸟类遗存35048件,哺乳动物遗存30105件。鉴定认为,无论是从可鉴定标本数还是最小个体数来看,出土鸟类遗存的数量都远远超过哺乳动物遗存的数量,“这应该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肉食来源的倾向性,相比哺乳动物而言,他们有可能更喜爱食用鸟类动物。”

明代蓝釉刻划龙纹碗

而鸟类动物中,雉科动物(包括家鸡和雉)和鸭科动物的可鉴定标本数和最小个体数都比其它鸟类要多,且雉科数量要稍多于鸭科。鸭科动物中,家鹅的可鉴定标本数和最小个体数远远超过家鸭和小型鸭科动物的数量,“说明当时人们可能更多食用雉科(家鸡)、鸭科(家鹅),较少食用鸠鸽科(鸽子)、鹤科(鹤)和鸦科(乌鸦)。”

哺乳动物中,猪科动物可鉴定标本数和最小个体数的数量都是最多的,且远远超过其他科的哺乳动物。这说明,猪在先民的饮食中占据了很高地位。其次则是兔科动物的数量,“这与四川地区如今仍然喜食兔的饮食习惯也是对应的,可能是一种一脉相承的饮食习俗。”而猫和狗可能是王府先民饲养的宠物,马则可能是王府饲养的以备出行的动物,而豪猪、果子狸、熊则可能是苑囿中豢养的动物。

红星新闻记者 彭亮 摄影报道

编辑 张超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