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店掠影“京西古道第一村”

新京报讯(记者 王颖 见习记者 张一川)背靠西山群,西临永定河,坐落在永定河出山口的三家店村,曾是连接京城和西山的门户,及山区和平原的物流交易中心,被誉为“京西古道第一村”。

村内巷道。

辽代的京西古道,是北京通往山西、内蒙古的重要商旅通道。现在的北京市、山西大同市和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天义镇、巴林左旗林东镇,是辽代“五京制”中管理国家的五个中心城市。三家店村村名,相传便因三家住户最早在这开设的三家客店而得名,但这三家的姓氏,却是莫衷一是,难以考证。

三家店村的很多民居的大门上都有刻字门联,体现了当年耕读门第的寄望。门下的石墩曾是老北京民居的常见物件,门上的砖雕则是京西古民居的特色。

明清以来,因为靠近京西矿区,三家店村逐渐成为沿线煤炭业的重要商贸集散地。有学者考证,在民国初期,村内商业发展至鼎盛期,共有店铺200余家,其中煤厂二三十家。京西运来的煤炭在三家店村汇聚后,再由骆驼队运往北京城。因卖骆驼而得名的“骆驼祥子”,就是在三家店村附近遇上了被兵丁强征来的骆驼。

天利煤厂是村内保存状况最好、规模最大的历史建筑之一,《北京观察》杂志称其是“北京地区唯一最为完整的清代煤厂遗迹”。因与经营者殷氏家族的住宅相连,当地人又称之为“殷家大院”。有学者考察记录,殷家大院占地面积3508平方米,建筑面积1048平方米,共有73间房屋。14座大门将大院隔成了8个独立院落,门户重重,又院院相通。

两百多年雨打风吹,天利煤厂的屋脊已显破败,需要借由铁丝维系。

繁复精美的砖雕是京西古村民居的特色之一,内容包括花鸟人物、市井风光、渔樵耕读等,因殷家以经营煤业致富,天利煤厂的砖雕中还有与煤业相关的图案。村中流传的故事说,在特殊历史时期,是村民用黄泥封上了砖雕,这些精美作品才得以幸免于难,留存至今。现在很多民居的砖雕上,还能见到黄泥印记。

三家店村民居上的砖雕,是京西古民居的特色之一,图案常常包括花鸟人物、市井风光、渔樵耕读等。

村内另一座规模较大的历史建筑是山西会馆,坐落在有百年校史的三家店小学内,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段时间作为小学的校址使用。村内的十几棵古树,也都有两三百年“高龄”。

有百年校史的三家店小学大门,三家店村保存最完好的历史建筑之一山西会馆即坐落在校园内。记者探访时,校内正在施工修缮,无缘一见。

三家店村曾先后入选北京市第二批1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和北京市首批市级传统村落名录。随着城市的发展,距离门头沟城区仅2公里的三家店村,村庄的功能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记者观察研究三家店村的古民居。三家店村曾先后入选北京市第二批1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和北京市首批市级传统村落名录。

一篇2016年发表的论文记录,三家店村户籍人口仅有446人。村中常住的绝大部分人口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多达一两万人。

一处民居的门楣,上面的文字有部分已经难以辨识。

两个小朋友坐在家门前吃雪糕。村民介绍,这处建筑原是一座寺庙的一部分,后来改成了民居,从外观上已经看不出寺庙的形制了。

居住的需求给古村的保护带来不小的挑战。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三家店村的传统民居,已经由富甲商人几进几出的大院,变成了多家共居的大杂院,仅能依稀识别出当年的制式格局。村民回忆,现今一些房屋住所,原址实为寺庙或大院,但从外形上,已经看不出丁点古建筑的制式。

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影报道 见习记者 张一川

编辑 唐峥 校对 吴兴发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