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深圳2022年将建成首批15个国际化街区,这些街道要大变样

日前,市委外办举行国际化街区宣讲交流会并首次面向公众解读《关于推进国际化街区建设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的

日前,市委外办举行国际化街区宣讲交流会并首次面向公众解读《关于推进国际化街区建设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未来,深圳将尝试以生产、生活、生态三者融合发展的理念,通过探索兼具国际标准与深圳特色的“国际化街区”新路径,引领社会治理新模式,推动国际化城市建设。

活动由南山区委区政府协办。交流会上,市委外办负责人详细解读《实施意见》,相关专家围绕片区规划进行案例分析讲解。此外,南山区以及蛇口街道有关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国际化样板街区和街道如何推进国际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南风社会工作服务社分享了他们组建国际化社工队伍服务外籍人士的实践。

根据《实施意见》,深圳建设国际化街区的目标将分三步走:

  • 到2022年,建成首批15个国际化街区;

    • 到2025年,形成深圳市国际化街区网络;

      • 到2030年,国际化街区成为深圳新时期国际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集聚全球先进技术、生产要素与高端人才

        国际化街区的宣传标语就是“越深圳,越国际(Live Local,Live Global)”。

        《实施意见》从国际化街区网络规划、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人才服务体系、智慧化建设、国际化软环境、国际化街区理念传播推广六大领域对深圳国际化街区建设进行布局。

        作为交流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与会者实地探访蛇口街道的境外人员管理服务中心,并在招商街道参与中外居民文化交流活动,在沉浸式体验过程中开启对国际化街区建设的思考与洞察。

        各种不同肤色的老外在社区里的“国际屋”举办派对、学习汉语,坐在不远的隔壁桌与你一起喝咖啡、聊新闻,在深圳,一个个“国际味”十足的“微社会”正在悄然形成。记者日前实地探访了位于南山蛇口片区的部分国际化街区。

        蛇口“国际屋”——境外人员管理服务中心

        推门而入,美式装修风扑面而来,中英文标识的接待柜台左侧,是两台出入境自助办证一体机,墙上张贴着印有中英文对照的办理事项。右侧则是宽敞舒适的沙发休息区域,茶几上摆放着各类英文报刊等。再往里走是一字摆开的工作人员办公台还有一间独立的协调室,供相关人员与涉事双方协调,这里就是深圳第一个按照国际化标准打造的 “国际屋”(I-House—international house)——境外人员管理服务中心。各种不同肤色的老外相聚“国际屋”办理业务的同时学习汉语,一起喝咖啡、聊见闻,俨然就是一个温馨的“家”。

        蛇口街道辖区内登记在册外国人有7135人,占全市境外人员数量11%,单位面积内境外人员数量居全国首位。蛇口街道探索建立 “境外人员管理服务中心”,除了不间断的文化派对,还为外国居民提供法律宣传与咨询、租赁登记和生活指引等服务,打造国际化街区的新亮点。

        负责人杨燕说,中心提供的业务有5大类:临时住宿登记、相关咨询办事指引、协助其他部门处理涉外事务、协调处理涉外纠纷、到境外人员居住较集中社区开展服务活动。

        记者来时正好碰到一对白俄罗斯夫妇在此办理临时住宿登记。在提供护照等有效信息后,不到2分钟就办好了。而另一位在蛇口生活3年的美国人布莱恩·大卫告诉记者,自己在华为工作,但因为是一家人来到深圳,所以还是选择居住蛇口,这里有很多国际学校和国际医疗机构,加上办事便利,双语环境建设水准较高,蛇口的氛围特别适合外国家庭生活。

        招商“文化眼”——南山国际化交流中心

        让世界看到南山,让南山看到世界,位于海上世界双玺花园的南山国际化交流中心背山面海,开启了一扇世界与深圳沟通的大门。6月29日成立的中心成为中外居民又一个新“家”,也是深圳市目前最大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

        占地870平方米的中心显得宽敞明亮而大气,咨询大厅、中国风情馆、社团融合馆、中外文化交流馆、读书会友馆、小剧场、涉外法律咨询工作室等区域全都采取免费预约使用的方式对外开放。

        记者刚一进门就遇到了外籍志愿者盖里,他正在准备一场周末的脱口秀节目,在盖里看来,中国志愿者特别热衷于策划各类社会活动,而外籍志愿者更偏爱为当地家庭以及学校学生提供各种帮助,中外交流形成了一种互补借鉴的良好氛围。 据了解,外籍志愿者队伍是招商街道探路国际化街区建设过程中的一大创新之举,为中外人士提供精准、优质、个性化的专业服务。

        南风社会工作服务社总干事何珊珊介绍说,该中心不仅有“一站式”咨询服务大厅和若干个文化交流场所,也是一个外国人在深圳获取信息的枢纽以及国际教育交流基地。中心通过运营微信公众号、开发小程序,以及引进“Shekou Daily”开拓了线上线下渠道,针对重要政策和信息及时发布中英双语动态、办事指引等。作为深圳国际学校最为集中的街道,该中心专门搭建了一个国际学校交流平台,针对外籍学生和家庭组织多元化的中国文化教育活动,同时针对中国学生开展国际教育相关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开拓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彰显中外融合与交流的特色。

        各区畅想

        南山区

        南山区将通过“科技创新+总部经济”双轮驱动发展战略,致力于建成世界级创新型滨海中心城区,现代化宜居城区,国际化魅力之湾。目前,南山已经拥有众多国际合作项目,如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深圳布里斯班国际创意孵化中心、苹果深圳研发中心、美国全科医学技能培训及“名医诊疗中心”等,集聚了大量国际高端人才。蛇口街道和招商街道是目前建设国际化街区条件最为成熟的。未来,南山区将继续完善辖区内国际医疗机构、国际化学校等基础配套设施,对境外人员管理中心、外国人服务站等设施提供更多支持,尤其是在人员素质提升方面。今后,南山区将通过交流与学习帮助基层社区工作人员开拓视野、转变观念;针对相关工作人员,开展国际化培训,包括语言国际礼仪等。

        福田区

        作为中心城区,福田区一直对标“曼哈顿+硅谷”,以“金融+科技+文化”为特色致力于建设总部经济集聚区和国际创新金融中心、全球智能终端创新中心、国际文化创意设计中心。目前,在福田居住生活的外籍人士仅次于南山区,以韩国、美国、日本人居多。

        福田区计划重点发展香蜜湖街道为国际化街区,该街道外国人来自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22个国家,人员结构多元化。香蜜湖街道总部经济特征明显,有招商银行、东海国际中心、财富广场等大型商务楼宇及大韩航空、东海集团等企业,众多国际机构和商铺聚集于此,国际资源丰富。今后,福田区将重点提升社区工作人员外语能力与服务水平,引入更多富有国际视野的社区工作者,提升外籍人士参与社区活动的融入意识,同时提升国际教育与医疗水准,增加国际公共服务供给。

        宝安区

        瞄准“滨海宝安、产业名城、活力之区”发展目标,宝安区正在全力打造宝安中心区和空港新城以及石岩科技健康绿谷。目前,在宝安工作的外籍人士已达3000多人,其中聘请诺奖获得者罗杰·科恩伯格担任石岩湖国际院士村首席科学家,还有部分外籍院士和海外科学家。此外,宝安最具国际化特色的是新安街道,其中海裕社区拥有来自美国、加拿大、韩国、英国等10多个国家近400人,其主要职业为从事培训工作的教师。

        针对外籍人士的科教特点,宝安区拟重点打造新安街道为国际化街区,通过提升生活品质和组织各类活动增强中外居民融合,让外籍人士在深圳有家一般的感觉,从而吸引和留住更多高层次人才在宝安居住工作。

        坪山区

        坪山区以高新区核心区为新契机打造富有后发优势的科技、产业创新引领区,集群优势凸显的新兴产业核心区,功能复合的东部商务集聚区。

        目前,坪山区计划选址坪山大学城和燕子湖以及老坑社区与金龟村作为国际化街区试点。坪山大学城未来将成为国际科教人才的集聚地,而燕子湖片区未来将建设成会议会展为主要功能的坪山“城市客厅”。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老坑社区与金龟村目前是坪山重点打造的特色小镇,坪山区将结合地域特色强化国际化街区人才的创意创造意识,推动更多国际友人开展特色主题的休闲旅游活动,同时也为吸引海内外重大项目落地提供更富有深圳特色的高品质生活配套。

        龙华区

        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中轴新城,深圳北中心,龙华区致力于建设创新引领、民生幸福的活力强区。目前,在龙华区居住的外国人口2548人,分布在民治、龙华、观澜、大浪等街道,而其中观澜街道发展国际化街区的基础最为成熟。该辖区坐拥石马径水库、观澜高尔夫旅游景区、山水田园景区等生态资源,辖区内客家文化、麒麟文化、红木文化等传统文化和鳌湖艺术村、版画基地、观澜湖新城手艺工场等文化创意产业资源共融共生。

        下一步,龙华区将把国际化街区建设与片区产业生活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提升社区社工的沟通能力,以国际化街区建设提升城区的国际化品位。

        光明区

        光明区全力打造高端业态集聚的产业新城、引领源头创新的科学新城、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新城、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新城,目前光明重大国际化项目包括光明科学城、深圳中欧医疗健康产业示范区、中国意大利国际创新中心等。

        针对自身特点,光明区目前拟重点发展新湖街道和凤凰街道为国际化街区。光明科学城位于新湖街道,未来将吸引一大批重大项目和国内外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同时,新湖位于光明小镇核心区域,将打造成国际特色小镇和粤港澳大湾区生态休闲旅游新高地。凤凰街道地处新区核心区域,将高标准建成“城市综合发展轴”和“创新产业发展带”,广深港高铁光明城站,赣深高铁等也将在辖区设立站点。

        今后,光明区将依托产业发展,提升打造产业集聚型国际化街区,同时依托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国际化街区,并提升社区服务水准,让中外居民更有归属感与获得感。

        中外居民说

        “我在蛇口生活了近9年了,不论是去公安局等机构办事还是到附近购物就餐都非常方便,餐厅有双语菜单,超市标牌也是双语的。更重要的是,我所接触到的人都把我当成家人一般,现在会说英语的人越来越多,沟通更加顺畅。”

        ——加拿大人 Thomas Thirtle

        “我喜欢露营,所以结识了很多爱好户外活动的深圳朋友,最神奇的是有一次我去杭州参加一个露营活动,一个中国朋友与我特别投缘,后来才知道他也是从深圳到杭州的,深圳人特别外向喜欢社交,所以在蛇口我很快就能融入新的中外朋友圈。”

        ——美国人 Wystix Gannet

        “我是做国际货运服务的,在蛇口招商一带有很多做上下游产业链配套的企业,商业环境和生活便利让我最终选择了定居在深圳。我也推荐了一些外国同行在这里开展业务,深圳的智能制造和大数据等前沿科技的发展对于提升数字化货运业非常有利。”

        ——德国人Manfred Appel

        “我是蛇口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的志愿者。每一次有中外文化派对,尤其是中国传统节庆活动,外国人特别感兴趣,元宵节、端午节是外国友人最喜欢的节日,他们跟着中国居民一起学包汤圆、包粽子,虽然我不会用英语来表达,但我可以用肢体语言和他们交流,教他们说中文,很有成就感!”

        ——深圳市民吴莹

        “外国人也没把自己当外国人,和他们相处非常开心,我们经常邀请外国朋友到家里做客,他们非常喜欢开派对,我的孩子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很专业的派对策划者,圣诞节、复活节还有中国春节、中秋节,我们都会邀请外国朋友到家里做客。”

        ——深圳市民徐启艳

        放眼全球

        美国肯戴尔创新街区

        肯戴尔广场位于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麻省理工学院(MIT)附近,是一个著名的创新街区,成为MIT新成立的创业公司的首选地。上世纪90年代,生物技术公司快速流入该地区,带来了资本和发展机会并向外吸引顶尖人才。

        肯戴尔规划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十分注重“第三空间”的开发。非常规的工作场所命名为“第三空间”:家庭是第一空间、办公室是第二空间,第三空间则是非正式的公共聚会空间,如咖啡馆、餐馆和广场等。

        并不是所有市场上的零售空间都可以是第三空间,其必须具备的以下共同特征是:(1)有免费WIFI;(2)室外座位与人行道相接;(3)价位“中等”;(4)全天开放;(5)有“时髦”氛围。 这些地方被用作替代工作场所、会议场所、社会互动和网络活动空间的地方,通过增加意见共享的机会、提高工作效率和作为社会刺激,为肯戴尔创新生态系统做出贡献。

        瑞典斯德哥尔摩哈默比生态街区

        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已上升到瑞典的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瑞典大步迈向生态现代化阶段。哈默比水岸新城前身是工业区和港口,改造实际上是一个将城市老旧码头和工业用地更新为现代综合生态新城的开发项目,建立了涵盖城市扩容边界、公交导向、混合功能、小尺度街区、公共绿色空间、非机动车交通、公共交通、限制小汽车使用、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和区域能源、固体废弃物管理和用水效率12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在空间规划上,街区首先清理和净化了这一地区,满足当地居民摆脱环境威胁的内在需求,然后从各类产业遗存中挑选了一批具有特定价值和意义的设施,如工业厂房和码头设施进行保护、改造或功能置换。

        哈默比湖城项目团队创造出一种环境规划和管理工具——哈默比模型,这一模型将城内的垃圾、水、能源与建筑节能、交通规划、区域供热供冷等相关系统进行统筹规划,最大限度减少区域内物质能源消耗,增加物质能源产出。

        美国西雅图先驱广场街区

        先驱广场历史街区位于美国西雅图市中心区南部,是城市早期的中心地区。 1960 年代早期,美国城市更新运动风潮正盛,先驱广场地区实施全面再开发。

        与西雅图市大多数地区建设项目由规划发展局审批不同,先驱广场街区的建设审查机构是先驱广场街区保护理事会和社区局。对于街区内的土地使用及社会问题,保护理事会可以直接向市长、议会及其他机构提出建议,理事会议事是透明的,定期审查会议对公众开放。大型项目还需要事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这套制度保证了管理的专业性和决策过程中广泛的社会参与。

        1974年,西雅图市成立了西雅图历史文化保护发展局,设立了历史文化保护专项周转基金,从而保护并推动了历史建筑在市场上的循环。进入上世纪90年代,政府又推行了一系列的街区环境提升行动,包括完善街道家具、保护桩、照明设备,完善街区内标识系统,强化街区出入口识别性,对特殊路口进行处理等,对街区特色要素的控制更加规范,街区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