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开茶馆

新华社银川7月23日电题:老马开茶馆

新华社记者王磊、邹欣媛、靳赫

“日子美着呢!你看墙上挂的是几年前拍的照片,村里人说我这是‘逆生长’。”62岁的村民马克俊觉得,这几年自己越活越年轻了。特别是去年他家的“老马茶馆”开张后,精神头更足了。

盛夏时节,六盘山下油菜花海,翠绿掩映中一座小村庄更显恬静美丽。这里是老马的家,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

记者在“老马茶馆”里见到老马时,他正忙着烧水沏茶,接待几位福建游客。“老马茶馆”位于老马家小院一隅,几张木质桌椅简洁舒适,透过大玻璃窗能看见村上小广场上嬉戏的孩童。65岁的福建游客陈祥如啜了一口茶,对记者说:“我们都不想走了!现在南方酷暑,这里才二十多度,空气好、环境好、人也热情,真是避暑的好地方。”

这“避暑的好地方”,过去曾是至苦至贫之地。放在几年前,在这里开茶馆绝对是稀罕事。

泾源县位于宁夏西海固,这地方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杨岭村是县里典型的贫困村,出行不便,土地贫瘠。几年前,村民还大多住着土坯房,村里只有几条横七竖八的泥土路。

那时候,老马家是村里的贫困户。“我们村在泾源县最北面,从县城坐车回家要一个多小时。我们老两口只会种地、养牛,老伴身体不好干不了活,日子只能凑合着过。”老马说。

日子怎么才能过得不凑合?2014年,跟随全国精准脱贫的脚步,泾源县加快脱贫攻坚进程。大湾乡党委副书记张顾杰说,全村以企业托管、大户带动的方式,初步形成草畜、养蜂、苗木等特色产业,逐步找到了产业脱贫的路子。

2016年,原本养着3头老黄牛的老马和村里其他贫困户一样,在政府“买牛有补贴、养牛有贷款”的政策鼓励下,申请到5万元贴息贷款。老马用这笔钱买了两头安格斯基础母牛,扩建了家里的牛棚,没多久,母牛下了一头小牛犊。有了6头牛的老马感到,日子开始有了起色。

养牛,让老马看到了脱贫的希望。可是,他没想到,有一天这牛不用自己养,照样有收入。

2016年底,村里建起了集中养殖园区。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驻村第一书记赵健说,泾源县从外地引进养殖企业落户杨岭村,部分农户以安格斯基础母牛入股企业集中托管养殖,每头牛每年获得保底分红960元。2017年,老马把黄牛卖了,又把剩下的3头安格斯基础母牛托管到了养殖园区。

“牛送走了,牛棚空了,咱们总得干点啥。”闲不住的老马一直盘算着。

2017年,他赶上了泾源县组织群众集体参观学习的机会,第一次出远门去了福建,看到福建村庄的老百姓靠发展旅游过上了好日子,老马的心动了。

回来后,老马琢磨,这几年村子美了,游客越来越多,如果能把人留住,肯定是个好营生。

老马所想不错,这几年,精准脱贫让杨岭村旧貌换了新颜。如今站在高处俯瞰,村里道路平整宽阔,农家小院错落有致,绿树红瓦层次分明,休闲小广场边上建起村史馆,沿着村里刚修的旅游环线,上山可看花田花海,下山能品农家饮食,引得远近游客纷纷前来休闲观光。

在政府的帮助下,老马把空闲下来的牛棚改成了茶馆,成了村里发展旅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家逛累了,在我这儿喝茶、歇脚,我和老伴有事干了,收入也增加了。”老马说,前不久,为了方便游客,他家提前装上了水冲式厕所。

“发展脱贫产业和改善村居环境同步进行,才能为打造旅游村庄铺好路。”赵健告诉记者,公司去年专门投建养殖场,向大户、农户提供承租,引导全村逐渐走向集中养殖,让农家小院整洁干净,更好地开门迎客。

“现在老百姓生活好了,有两个以上产业的农户占了75%,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363元。”杨岭村党支部副书记马生文说,村里也开始有了“人气”,全村324户1248人,过去常年外出的约占20%,这几年很多人陆续回来了。

“期待来杨岭的游客越来越多!”赵健憧憬地说,他们计划以杨岭为中心,联合临近两个村,形成旅游连片发展效应,那时的杨岭将会由绿变美、由美变富。(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