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靼人沙漠:一个城堡式悲剧

《鞑靼人沙漠》是两年前读的一本意大利小说,作者是迪诺·布扎蒂。在优哉游哉的大四时光读了很多小说,但这

《鞑靼人沙漠》是两年前读的一本意大利小说,作者是迪诺·布扎蒂。在优哉游哉的大四时光读了很多小说,但这大概是其中最让我唏嘘的一本吧。

对本书的寻觅路径颇为神奇,倒是可以书写一番——当年在看统计学通俗读物《赤裸裸的统计学》的“极端值”一章时,里面提到塔勒布的《黑天鹅》一书,于是把《黑天鹅》找来看了一下,很可惜,《黑天鹅》草草翻了几页就还了回去,至今也没有读完。不过,塔勒布在《黑天鹅》中提到了一个等待极端值发生的案例——这个案例的主角就是小说《鞑靼人沙漠》的主人公,一个苦苦等待鞑靼人一生的军官德罗戈。

故事的开头,德罗戈中尉作为一个刚从军校毕业的小伙子,被分配到边境的巴斯蒂亚尼城堡。这个城堡紧靠的国界线另一侧,是一片浩荡无垠的神秘大沙漠。城堡的老军官告诉德罗戈,传说沙漠另一侧是野蛮的鞑靼人,他们随时可能会入侵。我们守在这个城堡,就是在鞑靼人入侵之时与之交战,那时也许就会建功立业于沙场之上,封狼居胥、出将入相、名留青史。

对于军人来讲,这种沙场建功的荣誉真的比生命还重要。德罗戈听到以后,决心好好留在这里,等待鞑靼人入侵和自己建立战功的机会到来。

就这样,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五年过去了,十年、十五年、二十年……他逐渐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夜间的号子、清晨的寂静、士兵的操练,他甚至感觉自己离开这里反而不习惯了。他“异化”了。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包括德罗戈中尉在内城堡的全体军官们,连一个鞑靼人的影子都没看到。

其实,德罗戈在这十几二十几年的漫长岁月中,有很多机会可以申请调回城里,娶妻生子,组建家庭,过着平凡、体面、和大多数人一样的中产生活。他的战友中确实也有这么做的。可是,德罗戈太渴望一朝建功、名留青史了,他为这个看似美好而伟大的镜花水月,赌上了自己的整个青春年华,日复一日地留在这个阴暗、潮湿、夜间还有点阴森的城堡中,唯一的期盼,就是鞑靼人能够入侵本土。

几十年后,德罗戈中尉已变成德罗戈上尉,垂垂老矣;而巴斯蒂亚尼城堡仿佛已被人遗忘,样貌未改,依旧像几十年前德罗戈毕业报到时那样孤零零地矗立在这个无人问津的边境守备点。年老的德罗戈变得多病,一般人在这个时候基本也会放弃建功立业的希望。而且,他已不是当年的小伙子,又能在军队呆几年呢?军队把多病德罗戈送回后方。

就在德罗戈刚刚到达后方的同时,鞑靼人从沙漠那一边入侵了,战争在边境打响。德罗戈的许多后辈参与到这场伟大的战争中。而德罗戈本人,则在一个后方的小木屋中,在贫病交加、孤独凄凉、无能为力而悔恨万分的状态中死去了。

无疑,这是个悲剧故事。不过,塔勒布在《黑天鹅》中对德罗戈隐约表现出一定的钦佩和赞赏。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为了一个遥遥无期的小概率事件而付出一生去等待。然而,如果等待不到呢?——因为有值得注意的这样一个情节:德罗戈在临终前,起码还在后方听到了鞑靼人入侵的消息;有些人,听都不会听到。

城堡这个意象,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是作为隐喻出现,如卡夫卡的《城堡》,就象征着庞大的、阴森森的、让人看不到希望的官僚机器;本书中的巴斯蒂亚尼城堡,则象征着另一种世界:你可能是其中默默无闻的一分子,在单调生活中唯一的希望,就是期待着有朝一日有个巨大的机会降临在你面前,如鞑靼人沙漠有朝一日冒起的狼烟。有的人为了这个希望,而甘愿等待,在庸庸碌碌的生活中等待,等待了一生。也许,这就是鲁迅那句“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另类注脚吧。

或许德罗戈的故事还有跳脱出城堡范畴的隐喻——或许德罗戈们为了一个目标而甘愿忍受这种生活,但渐渐地,如温水煮青蛙一般,你习惯了这种日复一日的麻木生活,感觉在里面很得心应手,工作程序很熟悉,生活方式很熟悉,人际关系很熟悉,你现在不再是为了一个目标而待在这里,而是因为一种惯性而待在这里。原本,你不想庸庸碌碌,但命运跟你开了个玩笑,让你最终还是变得庸庸碌碌。

这是城堡式悲剧。不过,它真的仅限于城堡么?

文/都大伟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