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队分析:纳格尔斯曼麾下,战术风格鲜明的霍芬海姆

2016年2月,纳格尔斯曼接任霍芬海姆主教练一职,以28岁之龄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德甲主帅。上任后,

2016年2月,纳格尔斯曼接任霍芬海姆主教练一职,以28岁之龄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德甲主帅。上任后,他随即带领第17位的霍芬海姆以第15名完成联赛,以1分之差逃过降级区。2016-17赛季,纳格尔斯曼更带领球队打进联赛积分榜前四,获得欧冠附加赛资格,只可惜在附加赛败于利物浦脚下。直到2017-18赛季,虽然鲁迪、聚勒、瓦格纳、托利索等主力相继离队,但也无阻纳格尔斯曼带领霍芬海姆更上一层楼,历史性地获得直接进入欧联小组赛的资格。

以下文章将详细分析纳格尔斯曼麾下的霍芬海姆的踢法和战术。

由于资料较多,文章的篇幅较长,读者可先收藏,划分多个部分阅读。

轮换的阵容但不变的理念

霍芬海姆阵中的球员实力并不算很突出,大多都是寂寂无名的球员。相信比起多特蒙德、莱比锡红牛,勒沃库森等财力较强的球队稍逊色。2017-18赛季能够力压这些球队获得第三名,纳格尔斯曼确实居功至伟。基于球员的战术执行力,霍芬海姆是以控球在脚和地面组织为主的球队,但就主要靠较长距离的纵向直塞于中路入渗,同时也相当重视位置的占据和球员之间的互动,尤其是无球在脚的球员的位置和如何以不同的跑动创造空位。

除了场上的战术,曾于大学修读企业管理的纳格尔斯曼曾说过,良好的球员管理(Man management)才是他成功打造一支年轻、拼搏球队的要诀。他深信球员在场上的发挥,是建基于球队内部氛围以及互相尊重和信任。

在用人上,纳格尔斯曼很重视透过轮换保持球员的体能状况。但踢法和阵型上则较少变动。3-1-4-2是较为常见的阵形,最后一关由鲍曼把守,他是队中唯一于每场联赛正选上阵的球员。防线由队长福格特带领,左右中卫则主要由许布纳和阿克波古马担任。单后腰一职主要派出丹尼斯·盖革。舒尔茨(2019年5月已转会至多特蒙德)和卡德扎贝克分别是常规的左右边卫。在阵形中,两名边卫主要占据较前的位置,饰演接近边锋的角色,为球队提供阔度和边路的深度。而两名进攻中场位置则由阵中主力克拉马里奇、小将阿米里、鲁普以及格里利奇分担。两名前锋通常有颇清晰的分工,身材较高大的绍洛伊作为锋线支点的角色,而较灵活和脚下功夫较好的克拉马里奇、贝勒福迪或当年的格纳布里等人,则主要担任辅锋的角色,有较大的自由度堕后协助球队组织。

另类的阵形和进攻套路

霍芬海姆控球在脚时的阵形有别于一般主张控球的球队。如下图,纳格尔斯曼并不重视中场中路的占据。除了门将,三名中卫,和一名防守中场外,其余五或六人也占据着中前场的位置。在阵形中,两名前锋当然留在前线,两名边卫在边路压前,将对方的边锋甚至边后卫牵制,而两名进攻中场的起始位置也在防线之间,距离前锋约10米或以内的辅位。

第一,这个布阵令前场每一条纵向分布线区域都有至少一名球员占据,而他们也分布于球场不同的深度。

第二,透过防线之间空位形成人数,球员的活动能同时影响对方防线和中场线球员,从而打乱对方防守的阵形。

假设普遍进攻中场只停留在对方防守中场的身前,他的跑动主要只能影响最接近的防守者,即该名防守中场。但在霍芬海姆的布阵中,进攻中场和边卫的活动不仅会令直接对位的球员作出反应,邻近的后卫也会被牵制,对手的阵形和防守的稳定性会较容易被打乱。

第二,前场球员之间的联系很强。当前场球员接应从后卫传来的直塞时,会有较多队友在身边支援,能立刻与队友作出配合。例如下图所见(橙色球衣为霍芬海姆),当克拉马里奇接应了来自后卫的传球后,邻近有四名队友能实时作出支援,更有机会在左路与阿米里和舒尔茨配合,形成3打1或3打2的人数优势。而且,由于中卫控球在脚的时间较多,这样无疑能更有效地吸引对方上前压迫,从而减少对方中后场的人数和紧密性,增加霍芬海姆成功增夺第二点的机会。

另外,球员占据较前的起始位置能迫使对方中场球员回撤,将对方第一和第二条防线(即锋线与中场线)之间的空位扩大,令组织能力较好的进攻中场卡拉马里奇和阿米里堕后时,可有更多空间接应和分球。

基于这个特别的阵形和直接的地面组织风格,霍芬海姆从后场推进较常见的方式有三个:

一,由传球能力不错的中卫福格特,作出突破对方的第一甚至第二条防线的直塞传球,把球直接送到进攻中场或前锋的脚下。

二,左右中卫利用边卫压前腾出的空间,运球推进至接近中场的位置,再传球到前场球员脚下。

三,进攻中场堕后至中后场的辅位或边路,也即是边卫腾出的空间,接应中卫的短传。

进攻套路方面,基于球员选择有限的情况下,霍芬海姆的地面组织进攻主要偏重于左路,并同时在右路制造人数劣势 的情况,令球队的进攻套路更加多变。因此,在战术布置时,纳格尔斯曼会集中安排技术较好的球员出任左路的位置,以巩固球队进攻的轴心,例如2017-18赛季格纳布里担任靠左的前锋,后来的比当古。克拉马里奇担任偏左的进攻中场。再加上盘带能力强的左边卫舒尔茨,左路的配合成为球队进攻的重心。相反,右路球员的角色主要是支援左路的进攻。当年的乌特、现时的贝勒福迪跑位灵活,把握力强,不时从中路以斜线跑动到左路,为球队的进攻增添变化。而绍洛伊则主要作前场支点的角色,占据中路和接应传中。

当进攻较多集中在左路时,右路通常会出现人数劣势的情况,令跑动能力强和速度快的右边卫卡德扎贝克较多空位作出突破或切入。

进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此前提及过,纳格尔斯曼非常重视以球员之间的互动和配合创造机会。尤其是阵中部分球员的个人技术较为参差,球队在前场以短传渗透的难度会更大,跑动和默契的重要性也因而提高。在霍芬海姆的跑动和配合中,有几项元素是不可或缺的。

第一个元素,是前场球员的堕后跑动。在阵地战中,大约4-6名球员会徘徊在对手后防线一带。对方的中场线多数会后移应对,宁愿在中场暴露较多空间。

当中场出现空间时,霍芬海姆的前场球员(多数是进攻中场)会堕后接应,把握空间,组织攻势。另外,除了队长福格特外,其余后卫如阿克波古马和许布纳等人的传球能力也较差。中场的堕后支援能为后卫创造较短的传球路线,变相降低了失误机会,也能大大减轻后卫组织的责任。

此外,堕后的跑位能吸引对手跟防,有机会降低对手阵形的紧密性和稳定性。例如下图的例子中,克拉马里奇堕后的跑动也分别能吸引对手的防守中场跟随,在对方阵形中打开缺口,而队友鲁普也无人看管。

第二个常见的元素是盲位跑动,为中前场球员创造传球路线的基础。当一名进攻球员处于对手的盲位时,对手要同时兼顾他和皮球的位置,在场上的反应能力会受影响。例如系统的例子中(橙色球衣为霍芬海姆),对方防守中场的视线大多会集中在皮球和持球者上,此时从对方盲位跑动的球员就无人看管。

此外,盲位跑动与堕后跑动也有莫大关联。若进攻球员的起始位置是在防守球员的视线范围内,防守球员能清晰地监察他的一举一动,能实时对任何行动作出反应。相反,若进攻球员利用盲位,加上迅速的跑动,对方作出反应再行动的时间会较长,这代表进攻球员会有更多时间行动。

第三个常见的元素是边路位置转换,即处于边线与辅位的球员互换位置。基于球队的战术布置,这种换位主要在边卫和进攻中场之间产生。时机方面,转换通常是由边卫带动。不论在持球或无球的情况下,当边卫向辅位切入时,对方最靠边路的防守球员理应会跟随。这意味着对手防线的宽阔度收窄,边路会出现空间。而原来处于辅位的进攻中场同时向边路的空位移动再接应传送。这样的位置转换,看似简单,但对创造空间和突破来说甚为有效。(图五的两个例子分别展示了舒候斯无球和持球的走动,分别与卡拉马历和基拿比转换位置从而收窄对方防线,为队友在边路制造空档)

后场组织出现的问题

简单来说,为配合直接的控球踢法,上述的阵形不时导致后场与中前场之间的断层问题。通常面对较有系统的压逼,断层问题会影响推进的流畅度之余,同时也令三名中卫容易失去控球权。而这一问题其实在此体系中是根深蒂固的,因为如果要透过中前场的人数优势制造进攻优势,后场组织的人数自然减少,这对后场球员用球的能力要求就会相对增加。若处理或表现得不好,过份依赖,则很容易造成一定程度的失衡。

在上述的几种推进方式下,不论是后卫引球推进、利用纵向直塞、或是中场堕后接应的方式,后卫都是组织的发动者。但当面对高位压迫时,对方不会容许后卫从容地持球。因此自己引球推进的选择并不可行,只能靠更多互传换边寻找空间,突破对方的压逼。但,球队的战术布置同时又不利于这个局面。

首先,三名中卫和门将之间欠缺紧密性。三名中卫会拉开宽阔度,左右中卫会处于两边辅位或接近边线的位置。传球距离越远,风险就越大,对手压迫的时间也越多。所以,在中场支援不足下,这种站位大大提高在后场互传的风险。更甚的是,后卫与中前场球员之间有接近40~50码的距离,而中场只有一名防守中场连接前后场的球员,这令球队的阵形欠缺联系,后卫在受压下也会难以作出准确的直塞。

例如上图,对沙尔克04的例子中,后卫持球时成为对手针对压迫的目标,令后卫难以引球推进。由于中前场球员的位置比较疏远,而对手中场以人盯人防守堵截了向前的传球路线,变相令准备接应传球的许布纳被孤立。在几个惯用的推进方式也被封阻和难以保持控球权的情况下,受压的持球者会被迫作出质量较低的长传。但个人认为,纳格尔斯曼一直坚持这踢法,宁愿着重改善后场球员的合作和组织能力,是基于球队人员特性及各种战术考虑下作出的妥协。

防守阵形的变动

防守时,球队的基本阵形会由3-1-4-2改为5-3-2,两名边卫会与三中卫组成五人防线。在防守的过程中,阵形不时会根据对手的攻势和皮球的位置作出幅度较大的移动。

霍芬海姆主要在中前场的边路压迫对手。当对方推进至接近中圈位置时,前锋就会展开压迫,并引导对方传球给边路的球员。此时,球队的后防线会大幅地、像钟摆的方式移动。强侧的边卫会离开五人防线,向前压迫对方持球者。同时,防线其余四人会在边卫的带动下一起移动,强侧的中卫会补上边卫原来的位置,遮盖边路的空间,弱侧的边卫则会向中路移动,与三名中卫形成类似四人防线。

在一般的5-3-2阵形中,要以中场球员覆盖边路会造成很大负荷,也会减少对中路的覆盖。相反,以这个钟摆移动方式防守,由靠边后卫加入中场线压迫,恰好能弥补中场线宽阔度不足的问题。由边卫以纵向跑动加入压迫,可透过降低横向移动的幅度,巩固球队在中场的防守阵形和稳定性。

不过,这一体系对后防线的稳定性有所影响。边卫和中卫需作出较大幅度的移动,如果队友在移动补位的时机或距离稍有差池,防线便有机会出现较大的缺口,而且是很明显的缺口,让对方有机可乘。因此,后防五人的默契和补位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纳格尔斯曼采取边路压迫主要是希望利用边路限制持球者活动、持球者对球场视野较窄、和边路较少传球选择等特性协助球队更容易重夺控球权。

而另一个原因是基于阵形的特性。由于阵形中没有边锋保护边路,大部分采用三或五人防线的球队也较容易在边路出现人数劣势。若要中场球员不停移动至边路协防,不仅会对中场球员的体能造成极大负荷,更会影响中路的占据和紧密性。因此,纳格尔斯曼干脆采取较高风险的方法,当对方把足球运到边路时,宁愿放弃弱侧的平衡,进取地压逼强侧的持球者,务求防止对方成功转边。但这个方法的危险之处当然是:倘若对手能逃离压迫并成功转边,弱侧的边卫很有可能会面对一对一挑战,甚至1打2的局面。因此,球队在强侧压迫的效率至关重要。

总结

年轻有为的纳格尔斯曼,能以3年时间将一支保级球队带到能参加欧冠的球队(当然,上赛季仅排名第9),实在令人惊叹。但个人最佩服和欣赏他的地方,是他能坚持自己的理念,为球队打造鲜明的风格,以及勇于尝试新颖的战术。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