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电商流量多元化元年 社交驱动电商爆发增长

华牛原创 云集和拼多多仅仅是2017年至2018年间社交驱动电商爆发增长的典型代表。据《深网》不完全

华牛原创云集和拼多多仅仅是2017年至2018年间社交驱动电商爆发增长的典型代表。据《深网》不完全统计,2018年内相对规模较大的以社交驱动的电商平台就有拼多多、云集、有赞、微盟、礼物说、万色城等超过10家,一些以微信公众号、小程序为抓手的小型社交类电商更是数不胜数,不完全统计2018年社交电商融资总金额已超200亿元。

《2018年中国移动社交电商发展报告》数据显示,社交电商自2013年出现后连续五年高速发展。具体来看,2017年社交电商行业市场规模达到6835.8亿元,同比增长88.84%。

根据mUserTracker的数据显示,2018年12月社交电商的月独立设备数为31.7千万台,同比上涨69.52%,月人均使用时长为73.8分钟,同比上涨5.28%,月人均使用次数为21.4次,同比上涨27.38%。而天猫、京东、苏宁易购等综合电商平台,在2018年12月的月独立设备数是77.4千万台,同比上涨2.38%,月人均使用时长是137.4分钟,同比上涨2.08%,月人均使用次数是35.1次,同比下跌了2.77%。

事实上,随着消费者上网模式的变化,受操作工具的现实影响,以往电商平台更喜欢的“搜索”驱动正在逐渐衰落。2011年微信诞生,移动社交几乎完全颠覆了传统的社交模式,这也让电商行业开始进入“分享时代”。

以拼多多为例,其模仿的团购模式最初的核心目标都来自QQ群的用户,通过社交分享进行“拼团”,而拼多多选择了QQ的升级版微信,也是通过社交分享进行“拼团”。在这个还未被阿里巴巴和京东等巨头深度关注的市场,拼多多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电商平台以搜索、广告为核心的曝光模式,让商品更多的通过社交分享来获得用户。显然,拼团的核心是社交分享,基于消费者的社交圈,无形中为促销商家带去了一批潜在客户,这种互动感和裂变式传播性在传统电商打法中严重缺乏,而这与移动端的电商环境必不可分。

但目前赴美上市的拼多多和云集均不承认自己是社交电商,拼多多称自己为新电商平台,2018年10月,肖尚略在内部公开信中提到,云集将从社交电商转型会员电商模式。

拼多多就正在弱化社交分享行为,现在在拼多多打开任一商品链接,会直接展现“某某正在拼单”,旁边一个非常显眼的iocn叫“去拼单”,点击即进入支付页面。整个过程已经无需任何社交分享,平台也几乎不会引导客户去做分享作为购买条件。拼多多创始人黄峥也曾经公开表示:“社交电商是一个伪概念,电商就是电商,社交就是社交,没有人为了社交去买东西,只会说因为已经在社交,顺便买了东西。”

社交电商平台们也不得不这样做,已经于今年1月1号生效的《电商法》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必须在经营活动时取得行政许可:由电子商务运营商进行的活动受适用法律法规的行政许可要求的约束。此外,还规定了一些运营商的新义务,其中就包括验证和注册平台商家。这一点在云集的招股书中也有提及:“新通过的电子商务法可能对我们的业务,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造成重大不利影响。”“我们鼓励并激励会员在我们的平台上推广产品。如果会员被视为以寄售方式销售我们的产品,中国税务机关可能会要求我们的会员根据新的电子商务法进行税务登记并请求我们协助这些工作,我们的会员可能需要更多严格的税务合规要求。”

另一个现实的问题是,社交电商所引发的追捧背后是电商的流量渴求。正如同当年唯品会特卖业务、拼多多拼团业务引发的浪潮,唯品会凭借特卖迅速走红,天猫随后上线俪人购,在俪人购与唯品会的博弈中,唯品会流血上市,俪人购则最终淡出视野解散事实上,拼购、特卖甚至社交电商都仅仅是电商巨头争夺市场的单一工具而非全部业务,并不会倾注全部人力与资本孵化类似项目,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商平台布局社交电商的核心目的依然指向流量。

这被外界解读为社交电商的最好年代,但事实是社交电商背后隐藏着的是电商平台们的流量焦虑,这才是2017年-2018年社交电商崛起的真正意义。

对于国内绝大多数电商平台而言,2018并不是一个好年头。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2018年1-7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47863亿元,同比增长29.3%。这个数字看起来还算令人振奋,可同样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显示,2018年1-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0752亿元,同比增长只有9.3%,单单以7月份为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73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增速降至年内次低,也是近10年来少有的低位。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介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在放缓。

这个数字在一些大电商平台上体现明显。以阿里巴巴为例,其2018财年(2017.4.1~2018.3.31)数据显示,中国零售平台的年度活跃消费者达到5.52亿,较截至2017年12月底的12个月增长3700万,这意味着其年度活跃消费者增长率不到7.2%,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更不要说其增长的用户主要来自于消费力低于一二线城市居民的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居民。

在2018年电商行业最重要的618和双11中,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纷纷亮出了还不错的数字。但值得注意的是,双方均将大量线下商家的销量增加算入整体销售额,一些线上的商家对《深网》表示,在这两个传统电商节中,并未感到和去年相比有明显的销量增加。

去年7月18日阿里巴巴集团及其关联方以约150亿元人民币战略入股分众,这被解读为阿里巴巴正在渴求来自线下的优质流量渠道。

事实上,中国电商行业曾经历过两次流量的瓶颈期。2011年小米诞生以前,中国PC增量明显放缓,而移动互联网正在兴起。意识到PC端流量问题的电商平台们纷纷转身移动互联网,这个问题得以短暂解决。但到了2013年左右,PC端用户已和移动端用户大致持平,电商平台们进入了第二次流量枯竭期。

不过,一批新的从未接触过网络的用户开始通过价格更低廉的智能手机进入互联网,它的标志就是OPPOvivo为代表的传统手机,通过线下渠道走进了三四线以下广大市场,通过城乡大卖场和更下沉的夫妻老婆店,把智能手机卖给了厂工厂妹、小镇青年和一波年龄更大的城市人群。数据显示,2016年OPPO、华为和vivo成为中国智能手机全年出货量的前三名,其中OPPO的增长率达到122%,而OPPO的出货量90%在线下。

这部分人群此前还未接触网络、上网条件受限制,但随着智能手机普及、网络使用被训练,这批新增互联网人口也引发了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强烈关注。但和此前PC端流量向巨头集中不同(有数据显示,阿里系在巅峰时曾占据国内电商自产流量超过八成),这部分人群购买习惯更随意、渠道更分散,平台的背书能力远低于以往。

从2016年起,关于传统电商平台流量红利消失的说法就尘嚣甚上,来自第三方数据显示,目前阿里巴巴中国零售平台获客成本已经超过200元,京东的获客成本也在140元以上。

一位电商业内人士则对《深网》表示,为了吸引更多流量,在2019年以天猫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在多个发券平台上大肆发券,这甚至引发了黑产行业的又一次狂欢。

社交电商、会员电商、社团电商、新零售,在2019年,电商流量终于进入了多元化时代。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