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MICE企业都应该是一个数据企业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其实就是一部利用统计数据和人工智能(大案牍术)算法来破案:充分展现了统计数据信息(户籍、物流运输、朝觐门禁、卷宗档案、消费信息、社区人口信息等)结合了分析模型发挥智能反恐的威力。而望楼传信就相当于现在的通信网络,宣纸的发明就好比数据存储的创新。

尽管,唐代的数据还没办和今天的想比,但是作为21世纪的企业和个人,更应该有责任有义务把自己的企业变成一个数据公司。

会展行业是一个与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包括知识流)、物流密不可分的行业,拥抱数据是应有之义。不能对企业经营和运营数据实时掌握的企业就如在漆黑的森林里没有指南针和火把。

每一个MICE企业都应该是一个数据企业

怎么打造一个数据MICE企业?

我觉得首先应该是培养数据文化问题,即,让数据决策成为一种共识和基本素养。大数据专家涂子沛把这种能力叫做“数商”,即能够在不同的时间、地点获得不同数据的能力,记录的能力、组织的能力、保存、搜索、分析、洞察、控制的能力。

哪些数据是值得分析的?

每天都产生海量数据,哪些是有用的?每个企业侧重点不一样,但是我觉得应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关于外部市场的数据(客户、供应商、竞品、产品和服务,市场和销售为主),另一部分是关于企业内部运营的数据(团队和个人,管理、运营和服务质量为主)。

我根据项目管理和经营所需,把所有内部外部的经营管理信息进行了简单综合,无论是CEO还是项目组成员应该了解以下数据信息,且这些信息是时时在线的:

全年(本季度、月度)不同类型(活动类、会议类、展会类、纯接待类)项目的个数(还可进一步细分为:是否是洽谈中或、立项启动阶段,进行中、已结算)。全年每个项目的营收营业额和利润率从高到低进行排名。50%的营收是多少个项目完成的。全年所有客户营收排名,前20个客户带来了多少营收。全年项目中,新老客户数量和营收占比情况。80/20客户分配变化如何?前20个客户的项目经理是谁?是否有维护动作能记录?全年共有多少供应商?分多少类?每个类别每个供应商获得多少营收。每个类别最大的几家供应商是否集中,是否垄断?(分类可以按照,搭建,同传翻译,印刷制作等进行分类),供应商按照成本和利润进行排名。单体项目按照投入项目组的人员数、起止运营周期(从立项到收到尾款并结算)、资金占比、利润率/额进行排名,看运营效率。项目组,每个组当前运营哪些项目?已经结算的有几个?全年按照项目个数排名,按照总营收进行排名,按照利润额/率进行排名。应收款账期拖延的排名(即,项目完成后多久收到最后尾款),反之可以查出回款最快的项目。会展项目运营板块按照资料最齐全(业务最综合程度)的进行排名,存档最规范,完整的进行排名。每个项目预算变更情况,收入增减,成本增减统计,每个项目的情况,以及全年总体情况。各项工作,包括存档、结账、关账及时性,是否在设定的日期内完成,所有项目延迟的累计次数,单个项目延迟的最长时间以及次数。每个项目经理负责的项目的进度情况,时间点,是否有延期,及其数量。平均每个人全年参与多少项目,人均创收多少,项目经理人均运营几个项目,项目经理按照运营项目数量/总营收/利润额进行排名。某个该项目组,人均完成几个项目,人均营收,人均利润。每个项目经理负责的项目的预算变动情况,变动情况。

从哪里获得这些信息?

下一代的CRM变成了MRC,下一代的会议项目管理系统不是由一个个相互孤立的文件夹组成的,二是基于互融互通的数据中台。每个业务或管理系统,必须具有商务智能实时报表的功能,不管是项目管理还是办公自动化,抑或是BPM,都能调取、抓取数据,形成无时不在的实时数据。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都必须都现有系统进行重构,让一个一个dashboard成为决策的依据。

还有一些信息是属于隐数据,需要从经验和智慧中进行提取,从日常数据之中进行定义、提取,总结,知道发现最有价值、最高效的。例如,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如何衡量评估一个会议。提出以下问题和指标,绝大多数指标均可用数字来定义:

1.是不是已经形成了一个社群(圈层)

2.付费听众的比例高不高

3.有没有自己的新闻传媒平台

4.有没有自己的原创思想和灵魂

5.有没有自己的数据库

6.有没有很好的体验和难忘的印象

7.会议规模、层级、年增长

8.是否有其他多样化的辅助的收入来源

9.是否有一只专业的顾问团队

10. 是否有一只专业而稳定的团队

11.媒体引用、媒体曝光的程度,国际媒体报道的指数,社交媒体讨论、分享的指数

12.现场互动活动的参与度,投票、提问等。

13.早期优惠注册付费的比例高不高?忠实展商(留存率)如何,赞助商的满意度,回头率高不高?

14. 人均观众获客成本是多少?(就是营销和销售成本)

15. 现场逗留时间和逗留地点等

……

数据需要多大程度的共享?

我觉得越透明越好,怎么透明都不过分,这是《原则》的作者瑞达利欧提出的一个原则。全食公司也提倡这种文化,他们认为,当以下四种状态同时成立时,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自上而下的规章制度,减少管理成本,提高效率。

让一线员工对自己的结果负责;

团队成员之间能够实时共享信息,实时了解业绩数据,提高自主决策的及时性;

小组成员对影响业绩结果的关键变量有决策权;

成果和奖励能够紧密结合。

让每一个企业都是一个数据企业,不是难事,难就难在文化和认知的转变,技术和系统的转变只是次要的。但我相信越来越多的企业会不断提高数商,只有整体行业数商的提高才是行业的提升。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微博:@李可为-三亚会奖旅游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