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开除他,他爸却在校门口给他放了一挂大呲花

​大家好,我是凹叔。

今年的电影暑期档,真可谓云谲波诡,撤档的撤档,提档的提档,《八佰》、《少年的你》、《刀背藏身》、《小小的愿望》、《旺扎的雨靴》纷纷“战术性隐蔽”了。

不过,倒是也不至于无片可播,邓超携手俞白眉联合执导的第三部电影《银河补习班》杀出了重围(其实也已经没什么“重围”了),直到7月23日,已经连续6天蝉联单日票房冠军。

6天,票房紧绷绷刚破5亿,大卖目标算是落空了,但凹叔向来不迷信票房,咱重视的是质量和口碑。

于是打开豆瓣:

null

嚯!三星6.2!根据下面影评清一色给两星的节奏来判断,恐怕之后评分还得跌。

但是凹叔还是不打算信这个邪。“献给父亲,送给孩子”是《银河补习班》的电影宣传语,如此质朴,却又有力,再加上难得有部教育题材的电影能成功上映,所以凹叔决定:看它!

null

凹叔一直认为,电影的本质终究还是大众娱乐,烂片的最高境界是无聊。两个半小时的《银河补习班》,至少没有把凹叔给看睡。

若要让我给它打个分,凹叔觉得6分着实有点委屈它,看在把我一个糙汉弄哭的份上(你别管是气哭的还是咋哭的,反正是哭了),我再给它多加0.1分。

关于《银河补习班》,究竟有什么槽点、有什么亮点,凹叔接下来就给大家好好掰扯掰扯。

1

《银河补习班》到底说的是什么呢?

毫无疑问,它说的是子女教育、说的是亲子关系、说的是亲情。

影片一开始,不满十岁的马飞就见证了父亲马皓文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父亲作为大桥的建筑设计师,成为全城的骄傲,担任亚运会火炬传递手。

马飞看到父亲左手举着圣火,右手拿着亲手为他做的礼物,穿越人群,光芒闪烁地向他走来,这一刻足以成为他幼年时期最值得骄傲的高光点。但下一秒,大桥坍塌,全城人的掌声瞬间变为唾骂,父亲从一位风光的工程师沦为阶下囚,而马飞的人生,也从此不同。

入狱、离婚、妻子改嫁。母亲理所应当地要走了马飞的抚养权。

亲妈和继父给了马飞更好的生活条件,让他进了全市最好的学校,但母亲苛刻的羞辱式教育和亲生父亲角色的缺失却让他自甘堕落,他逃课、叛逆、成绩垫底。

马皓文错过了儿子7年的成长时光,出狱后他得到的是一个“差生”儿子。在他出狱见到儿子的那天,正好赶上了儿子要被教导主任开除的一幕。

面对这个已经被判定“没救了”的问题小孩儿,心怀愧疚的马皓文决定陪伴儿子从头来过。他跟教导主任打了一个赌,他要亲自辅导马飞学习,一个学期后如果马飞能考到年级前十,就可以免于被开除。

七年未见的父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这对父子却做到了。马飞不仅完成了年级前十的任务,还成为了整个学校最有希望博得高考状元的学霸,他坚持自己对航空航天的热爱,通过了飞行员严格的选拔,最后更是成为了一名宇航员。

null

看到这儿你是不是想说凹叔故事讲得太快,学渣怎么就瞬间变学霸了?

不是凹叔剧透太谨慎,实在是电影本身就没讲清楚这个问题。

马飞拿着一堆教科书跟父亲说自己各科都差得很均衡的时候,马皓文把所有课本都摞起来,拿了一把尺子量了一下说:“总共就这么十几厘米厚的东西,你每天只要学0.1厘米,百十天就能把它们全拿下了。”但是具体怎么学呢?爸爸不告诉你,你自己猜去吧。

马飞考试之前,马皓文带他去了各个城市旅游,带他去看航空展,结果遇上了98年特大洪灾,父子走散,马飞被洪水冲走,马皓文通过扬声喇叭不断鼓励他,要动脑子,观察你身边有什么东西,利用它们,不要放弃,你能行!终于马飞靠父亲的鼓励与自己的机智勇敢获救(这段真挺感人的),但是!得救后的马飞立刻赶往学校参加考试,一下子就从倒数第五考到了年级前十,不合理程度也一下子就超出了观众对逻辑漏洞的包容限度。

凹叔觉得,这也许就是评分感人的主要原因,电影情节一直处于一个超现实的理想状态,既不告诉你是怎么做的,也不让你知道这是为什么。

null

马皓文最常跟儿子说的话就是“你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我相信你!”、“我早说过了,你是个天才!”、“分数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的脑子要一直想、一直思考。”、“你要永不认输!”。他认为任何考试、包括高考的成功,都并不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应该均匀地分布在他的每一天、每一时、每一秒。

我们总结一下其实并不难理解,马皓文的教育方式就是典型的素质教育和赏识教育,三观正得不能再正了,但可惜的是,影片对于这种教育方式的展现太片面了。

首先,素质教育终究不是靠自嗨和嘴炮就能实现的。试想一下如果只是每天给像凹叔这样曾经脸皮够厚又没什么觉悟的学渣填喂各色彩虹屁,不出三个月,你就会收获到一个骄傲自负、从此再也意识不到自己是学渣的究极体学渣。

其次,影片没有告诉我们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能达到平衡的那个点究竟什么。崇尚素质教育的马皓文,却给儿子打了一个最符合应试教育的赌:赌考试名次。在辅导马飞写作文的时候,马皓文说:“你要写你内心真正相信的东西,作文没有标准答案。”,但我们都是经历过写应试作文的人,我们都知道这是不现实的,凹叔反而觉得教导主任的那句:“作文有标准答案吗?高考打低分的时候你就知道有没有了。”,更能说出我们心中的苦涩。

其实说到应试教育题材,凹叔有一部很喜欢的电影叫《垫底辣妹》。

null

《垫底辣妹》电影海报

同样也是学渣变学霸的故事,但是它讲的是:我讨厌应试教育,我觉得这是反人类天性的,但既然我不得不面对应试教育这一关,我就用应试教育的办法、用应试教育的规则,跟应试教育一刚到底。

反观《银河补习班》,我们其实更想看到的并不是“不用上学、不用写作业”这种违反规则的、特殊化的成功,因为单薄的你和我凭一己之力到底是改变不了制度的,我们更想看到的,是带着镣铐却能跳起舞来的人。

null

2

有不少观众觉得,马皓文这个角色太超越他的时代了。他的既是建筑设计方面的专家,又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他说出来的话总是正确得令人发指,他的精神世界强大得像全知的神,作为一位80至90年代的父亲,他能够摆脱掉父亲们固有的“深沉”刻板标签,把对儿子所有的爱摆在名面上,他兼具了英雄与反英雄的元素,他的行为像21世纪以后高知阶层的人。

确实,马皓文是个好爸爸,是个我们幻想中的爸爸,但也是个不那么现实的爸爸。

现实中的爸爸是什么样的?凹叔觉得,现实中的爸爸恰恰是像孟叔叔(也就是马飞的继父)那样的。

null

他喜欢赚钱,但是没什么文化,在铁路局工作过,后来停薪留职南下做生意。没什么业务水平,但是人情世故却拿捏得很专业,电话接个不停,攀扯起人脉关系来总是一副让我们觉得鄙视的油腻模样,他说不出马皓文那样的深刻道理,也不知道除了找关系把孩子弄进名校还有什么好的教育办法。

但是,当马飞明明能够拿到年级前十的名次,却因为教导主任在试卷批改上作梗,让马飞只拿到年级65名、面临开除的时候,孟叔叔不乐意了。

他在学校门口,叼着烟,倚着自己的黑色大奔,声势浩荡地给马飞放了一挂大鞭炮。

学校的保安赶过来一下就把他扭了个结结实实,这位继父一边挣扎一边喊:“你们敢搞我儿子?儿子,你告诉他们,你别的没有,就是爸爸多!”

要不是因为观影公德心约束着我,凹叔差点要站起来鼓个掌。

其实我们并不需要父亲每天告诉我们好几遍“你到底有多棒”,但是在我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却还是被人瞧不起,或者正在承受着不公正的对待的时候,他能站出来告诉别人:“去你大爷的,我的孩子就是最棒的”,这就已经足够了。

《银河补习班》的官微说得特别好

null

父亲马皓文是如此,继父孟叔叔其实也一样,只不过跟马皓文比起来,他就是个凡人,只能使蛮力。当马飞无助迷茫的时候,马皓文立刻就找到了症结所在,进行沟通引导,孟叔叔根本弄不明白孩子细腻的心理活动,他只能托关系、烧钱、拉下脸来求学校不要开除马飞;当马飞开始追逐梦想的时候,马皓文能传授给他自己毕生所学的文化知识和学习方法,但孟叔叔没文化,他能做的就是:谁敢阻碍我儿子追梦,来一个我就干倒一个。

如果非要在神仙爸爸和凡人爸爸中选一个,凹叔选孟叔叔,因为这个硬核土味后爸,可爱得让人难以拒绝。

null

凹叔说了不少《银河补习班》的槽点,但其实像孟叔叔这个人物这样的亮点,在影片中也还有很多。

在《献给父亲,送给孩子》一文中,邓超写道:“初中经历叛逆期,学校要开除我,我妈冲到教室里愤怒辩论,我儿子是个好孩子。我相信我后来没有走错路,是因为那天下午妈妈对我的相信。而这个情节,也被我们用进了电影里。老俞高中生涯也基本在录像厅度过,到了高三最后一学期,某一天他父亲很认真问他,你这辈子到底要干什么?一直在班里三四十名的他猛醒,开始发愤图强,高考发榜时,他是班上第三名。”

《银河补习班》其实就是邓超和俞白眉两个年近四十的老男孩,笨拙地说:“我想当这样的爸爸,我觉得应该这样当爸爸。”

暂且不论影片落地之后传达到观众这里的还剩多少,至少他们的初衷是诚意满满的。

关于亲子关系、关于亲情,大家立场不同、身份不同、站的角度不同,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必然会如同马飞的那篇作文一样,有人打零分,有人打满分。

也许对于一位像影片中的马皓文那样、忍辱负重将儿子拉拔成人的父亲来说,这就是一部像银河般浪漫的电影。

null

这部影片还有一个让凹叔觉得很难能可贵的点,那就是终于能有一部中国电影,正儿八经地谈谈父亲这个角色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了。

中国式家庭教育中的一种典型模式,就是丧偶式教育,父亲角色的缺失,会直接对妻子、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如果一个家庭里爸爸是缺席的,那将会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增多,而一个好爸爸能为家带来安全感、无条件的爱、价值观,还有热爱学习的探索精神。

对此,凹叔想向大家推荐樊登的《读懂孩子的心》。

null

在这本书中,樊登站在一位父亲的角度,以他的亲身经验总结出对孩子形成长期滋养的理论,并对此进行深度解读和认真梳理。这本书,就是他本人教养智慧的共享。

↓ 樊登和儿子嘟嘟的故事 ↓

父母要学会引导孩子解决问题,有时候可以多问问孩子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比如:“你觉得怎么样才能够和小朋友好好地相处?”、“你觉得怎样能够让你们大家都开心,不打架?”引导孩子来解决问题,是情感引导的关键步骤。

在孩子做对了的时候,要告诉孩子:“你刚刚这个行为做得很好,这个行为就叫作……”这就是情感引导。

我曾经尝试在我儿子2岁的时候,教会他什么叫作“耐心”。有一天晚上,嘟嘟躺在床上大哭,喊着“我要喝大牛奶”。这时候,他妈妈就赶紧去给他冲大牛奶,我一看,心想糟了,这孩子的性子像他的妈妈,真够急的。

我就过去陪着他,和他在一起,给他安全感。我趴在床上对他说:“嘟嘟,你现在是不是有点儿着急?”

他开始听我说话。我接着说:“嘟嘟,知不知道什么叫‘耐心’?”他说:“我不知道。”我说:“没关系,不知道也没关系,爸爸告诉你,耐心就是牛奶还没来的时候,咱们也可以不哭。”这是先播下种子。

第二天,他要喝大牛奶,他妈妈去冲牛奶了。我又过去陪着他说:“嘟嘟,爸爸昨天给你讲过什么叫‘耐心’,你还记得吗?”他说:“记得。”然后,他开始回忆内容,说:“没有大牛奶也不哭。”我说:“很好,来,试试看。咱们能不能表现出耐心,咱们尝试一下,表现出耐心来给妈妈看看。”他就努力忍了一会儿,这时候,他妈妈过来了。

此时,要赶紧抓住这个机会去塑造他的行为,告诉他这个做法就叫作“耐心”。所以,我立刻跟他妈妈说:“你快来看,你儿子表现出耐心了。”我对嘟嘟说:“你刚刚表现的这个行为就叫作‘耐心’,你真棒,你已经学会了。”

那么,他学会了吗?小孩儿学东西真的是很快的!

后来,嘟嘟4岁的时候,我在家里玩手机,他说:“爸爸,我要看你的手机。”我就跟他讲“耐心”,他就说“忍耐”,他的理解变化了。

他给耐心的定义是要能忍耐,不断地在改变自己对这个词的理解。

嘟嘟是受情感引导的方式教育长大的,我获得收获是在他3岁左右的时候。

这期间,我几乎没有见过他大哭大叫、大喊大闹,我带他逛玩具市场,一点儿都不担心。他说:“爸爸,我想要这个玩具。”我说:“这个比线上贵很多。”他立刻就能放下,等我以后给他买。

他能够和我商量和沟通事情。

有一次,嘟嘟从幼儿园的校车上下来,我们小区一个小姑娘想去我家玩。我就问那个小姑娘:“如果你妈妈不同意你去怎么办?”因为她妈妈经常怕给我们添麻烦。小姑娘说:“那我就求求妈妈。”嘟嘟就在旁边接了一句:“求求妈妈是没用的。”紧接着,他又补充了一句:“比这更没用的是哭和闹。”

我觉得他说的话有意思,就问他:“ 嘟嘟,那你说什么有用?”他说:“沟通。”

他在3岁的时候知道通过沟通能够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他跆拳道考级,要考“蓝绿带”,需要抬脚把一块木板给踢断。他连着踢了三脚,都没踢断。根据规则,踢三脚踢不断就失败了。教练瞪了他一眼,就拿着板去让别人踢。

我看嘟嘟站在那儿有点儿发慌,玻璃门外一群家长就说“糟了,过不了了”,大家都很替他担心。

大家都踢完了,考官就开始点评每个小朋友的表现。点到我儿子时,刚说了他的名字,还没点评,嘟嘟突然举起一只手说:“请考官再给我一次机会。”

全场的家长都在外边看,都愣住了。有人说:“这个孩子还能这样说话。”

考官也一愣,他也不知道这个孩子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

嘟嘟接着说:“我只要一个机会。”他在跟考官沟通。

考官犹豫了,他不知道该不该松这个口。外面很多家长在那儿说,“给一个机会”“给一个吧”,大家都被孩子感动了。

当然,外面的声音是影响不到考官的。考官后来在里边沉默了一会儿说:“好,就给你一个机会。”

嘟嘟就去踢,“啪”,一脚就踢断了,拿到了蓝绿带。

结束之后,我进去很开心,其他家长也很开心,都过来说:“小伙子,你真棒!”

这时候,我立刻确认他的情感,我蹲下来问他:“嘟嘟,你刚刚有什么感受?”作为爸爸,我必须让他了解自己的感受。

他说:“我刚才憋得眼泪都快出来了。”

实际上,我看到,我的孩子是快哭了。

我说:“如果这个考官不给你机会,你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很重要,要让孩子知道有可能会遇到挫折。

他说:“要是不给我机会,我就好好练,下次再考。”

这时候,用情感引导的方式可以帮助他学会一种品质,我选择了教他学会什么叫作“坚持”。

我还是和他目光对视,我跟他讲:“嘟嘟,你刚刚的表现,爸爸真的很高兴。”

他说:“为什么?”

我说:“因为你刚刚表现出的这个行为叫作‘坚持’,有很多事我们真的轻易地就放弃了。但是,如果我们再努力坚持一下,不放弃有可能就能成功。所以,你今天的表现很棒,爸爸很高兴。”

他很快就理解、学习和体会到了什么叫“坚持”。

——《读懂孩子的心》

↓凹叔推荐↓

null

《当我遇见一个人》

李雪 著

磨铁图书出品

任何事物,如果你觉得它美,那么它一定暗合了某种美的规律。

家庭教育也一样,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健康幸福地长大成人,他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呵护一定暗合了自然发展的规律。

母婴关系决定人生的起点。孩子通过内化与父母的情感关系来学习成长,童年的关系模式与长大后的事业、婚恋、养育等,有着丝丝入扣的对应。

自己童年灰暗的父母,会把心理创伤传递给孩子,无论意识上多希望孩子不再受苦,但潜意识总在制造相同的陷阱。

爱孩子,便“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爱孩子,也是爱自己内在“受伤的小孩”。

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null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本文采编:渣狸;本文编辑:渣狸;监制:袁复生。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