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控股戴姆勒“高居第一”,北汽再收戴姆勒5%股份

继吉利汽车(00175-HK)入股戴姆勒(PINK:DDAIF)并控股9.69%成为第一大控股股东之

继吉利汽车(00175-HK)入股戴姆勒(PINK:DDAIF)并控股9.69%成为第一大控股股东之后,北京汽车(01958-HK)集团在7月23日宣布再购入戴姆勒公司5%股份成为该公司第三大股东。本次交易包含了2.48%的直接持股,以及获得额外等同于2.52%股份的投票权。

据彭博消息,中国银行、东方汇理、星展银行和法国外贸银行承销了22亿至24亿美元的银团贷款用于北汽收购戴姆勒股权。此笔贷款为期3年并以戴姆勒股份作为抵押,由北汽集团担保,综合定价在100个基点出头。

北汽收购戴姆勒5%股份与吉利收购9.69%股份的成本比较

目前,北汽集团与吉利汽车已经联合控股戴姆勒股份达14.96%。不过,北汽此次交易的时间较吉利入股戴姆勒已经晚了约一年半时间,他们收购的成本已经大相径庭。

按照北汽宣布入股戴姆勒5%的日期7月22日的戴姆勒收盘价51.55美元/股计算,此次交易价值约为27.58亿美元,合算人民币约189.76亿元人民币。而早在吉利宣布收购戴姆勒9.69%股份的2018年2月23日,当日戴姆勒的收盘价高居88.06美元/股,据报道李书福认购了1.036亿股,依次折算交易金额高达约91.23亿元美元,按当日汇价约合人民币577.12亿元。

可以从图表中看到,北汽和吉利两次收购戴姆勒股份的每股价格差距巨大。按美元计,北汽的每股收购价估算约比吉利低了41.46%。按人民币计,则低了约36.37%,这主要是受该时期中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影响。

为什么北汽与吉利竞相入股戴姆勒?

戴姆勒集团总部位于德国斯图加特,是全球第一大豪华车生产商,全球最大的商用车制造商和全球第二大的卡车生产商。

吉利汽车目前是国内自主品牌乘用车的销量冠军。而北京汽车亦是行业佼佼者,为什么他们竞相入股戴姆勒呢?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合资品牌销量优于本土品牌:

虽然今年国内乘用车市场销量延续下滑态势,但是合资品牌和本土品牌却出现了分化的态势。在今年的4、5月份受国六标准推进,本土品牌跟进不足影响,本土品牌与合资品牌销量差距被进一步拉大。此亦与国内整体消费市场变化趋势有关,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居民的高端消费品需求有所增长,不过低端消费需求却在收缩。

戴姆勒无论从其高端的技术储备还是手握的梅赛德斯奔驰品牌而言,他都必然成为国内车企争相合作的对象。

2.北汽业绩对奔驰品牌高度依赖:

对于北京汽车而言,旗下北京奔驰品牌对北汽集团业绩的重要性也在逐年增加。北京现代品牌的销量曾经在北汽集团中以绝对的优势领先。但是受近年韩资汽车品牌的在我国的销量退坡,北京现代受到的影响颇重。2017年,北京现代的销量大幅下滑了31.3%,2018年则几乎与前一年销量持平。

同时,北京品牌的销量亦在2017年同比大降了48.4%,2018年销量依然下滑了33.8%。

此段时间,唯有北京奔驰品牌销量始终保持着正增长,其2017年销量增长33.3%,2018年增长14.8%。北京奔驰销量的持续增长使得其对北汽集团的重要性也愈加凸显。在吉利成为戴姆勒第一大股东之后,北汽亦担心自己与戴姆勒的合作关系遭稀释,这也是促成北汽收购戴姆勒的股份的原因之一。

3.德国对中资收购相对宽松

虽然近年我国着力防范本土资本外流,但是对于海外优质资产的收购亦有计划安排,这也是应对早先时间的人民币汇价波动的有效风险防范手段。欧美市场成为重要的目标收购方向。不过在美国逐渐对中资收购关紧大门之后,德国以其优秀的高精工业基础和相对宽松的中资收购限制成为了最佳的中资海外收购目标地。

据路透社报道,从2017年11月开始,吉利提出以配售方式增加在戴姆勒的持股比例遭拒。转而选择在公开市场购买戴姆勒股票。北汽亦采用相同方式从公开市场购得戴姆勒5%股份。

戴姆勒亦需要中国支持

虽然戴姆勒在面对中资收购时表现的态度略有“傲娇”,但是戴姆勒亦十分重视中国市场的合作。

戴姆勒在努力从排放丑闻影响中恢复,但是公司在近短短的12个月时间里已经连发4次盈警。2018年戴姆勒的净利润同比下降29.5%至72.49亿欧元。今年6月,戴姆勒将早先预计2019年利润将会增长预期修改为预计2019年息税前利润将与2018财年持平。7月12日,戴姆勒再发公告预计今年二季度息税前亏损将达16亿欧元。

此外,从各地市场贡献来看,在2018年全球汽车市场整体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奔驰品牌在亚太地区表现优异,以94.3万辆的销量一举超过了此前市场排名第一的欧洲地区。而亚太地区表现最亮眼的自是中国地区,以65.3万辆的销量成为了奔驰最重要的国家市场。

逆全球化是“形势”,全球化仍是“趋势”

虽然近期全球经济合作出现了逆全球化的形式,这阻扰了一部分的国际合作。但是逆全球化只是当下“形式”,加强全球合作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在这方面,中国背景的优质大型企业更具韧性,他们选择在此刻顶住压力,坚持布局海外优质资产。这就如同在逆境中广结良缘,待到全球经贸合作重回轨道时,他们或将迎来满载而归。

作者|金博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