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黄山码头海蜇丰收!渔民一个海蜇季能赚12万

渔民一个海蜇季能赚12万 日捕捞量最高可达10万斤

null

伴随着蒸腾的暑气,崂山区王哥庄街道黄山码头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刻。远近闻名的黄山海蜇迎来收获期,渔民们忙着出海捕捞、船上分离、岸上加工,用辛劳换回丰厚的收入。捕捞期以来,黄山社区每艘渔船每趟能捕捞海蜇2000余斤,整个社区渔船的海蜇捕捞量每天最多可达10万斤。25日下午,记者来到黄山码头探访,记录下了这里的繁忙时刻。

null

黄山海蜇今年迎丰收

下午1点半到2点,捕捞海蜇的渔船陆续回到黄山码头。早已等候在岸边的妇女们抓紧时间上船,开始对海蜇进行初加工。眼下,每艘渔船一天要赶两趟潮水,这一趟回来的渔船,是中午12点左右出海的。

渔民张正欣的渔船载着满舱的海蜇归来,“俺这是第二趟了,一趟能捞2000多斤海蜇,从最近几天海蜇捕捞情况看,海蜇今年产量相比往年有所增加。”谈起今年海蜇捕捞情况,张正欣脸上洋溢着喜悦。据黄山社区工作人员介绍,今年海蜇产量增加在两成左右。“由于这里近海,渔民驾驶小船从码头到捕捞区域,只需要15分钟。”社区党支部书记隋忠芳介绍,社区捕捞海蜇的渔民一天可出海2-3次,多的时候整个社区渔船的海蜇捕捞量每天可以达到10万斤,渔民凭海蜇捕捞捕捞证出海。

null

记者采访时发现,渔民们用来捕捞海蜇的渔网,网口大小都在17-18公分之间,不会影响其他海洋渔业资源。“我们严格按照区渔业局有关部门要求,坚持采用网口大的渔网,这样捕捞时,会对海洋中的生物进行筛选,有效避免小型海蜇、鱼等生物被误捕。我们靠海吃海,虽收获丰富,但也懂得节制,维护海洋生态平衡。”隋忠芳说。

分拆有门道 手上“功夫”了得

“船上100多只海蜇,我俩一个多小时就分割完了。”船上正在忙碌地妇女告诉记者,只见她们的手都被蜇红了,不过她们早已经习惯。黄山社区附近海域是最适合海蜇繁衍、生长的聚集地,社区渔民世代在此捕捞海蜇,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捕捞加工海蜇是黄山社区渔民世代传承的技艺,海蜇里子加工技艺更是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蜇打捞上船后,渔民们直接在船上对海蜇进行分离,分解出海蜇里子、爪子、脑子、头、皮,头和皮上岸后将被浸泡在明矾的池子和盐水桶中,经过处理后被加工成海蜇头、海蜇皮,或直接加工成海蜇丝;海蜇里子、脑子、爪子将被倒入支在码头的锅里,开水焯熟、摊凉后将被冷藏或冷冻。

null

“海蜇被捕捞上岸后,身上许多东西如果不及时加工处理,一小会儿的时间就会消失得干干净净。”隋忠芳介绍说,“就是这短短的时间,成就了我们黄山海蜇与众不同的捕捞、加工和烹调方式,此外,要熟练掌握分解海蜇的技艺也相当有难度,社区的妇女们是在不断尝试以及经验积累中才慢慢学会、适应的,在这过程中,她们可没少挨蜇。”

海蜇全身都是宝 创出致富路

48岁的林宗晓从事海蜇捕捞已经20年了,早上五点多钟,他就已经出海忙碌,他告诉记者,一个海蜇季,能赚12万元左右,在加上家里种茶叶和打零工的收入,已经非常不错。

null

依靠海蜇致富,黄山社区的渔民头脑非常灵活,海蜇宴就是黄山社区的“特色招牌”,黄山社区被誉为“中国特色海蜇第一村”,社区特有的捕捞、加工方式也造就了这里与众不同的海蜇特色宴,海蜇里子炒白菜、海蜇脑子炒鸡蛋、海蜇凉粉、海蜇爪子炖瓜、老醋蜇头……10余道海蜇名菜广受各地游客的欢迎,每年的7月下旬到10月份,这里的渔家宴便异常火爆,这样一桌特色海蜇宴,也成为当地渔民增收的途径。海蜇宴打出名堂后,越来越多经营农家宴的居民也到码头收海蜇了,特色产业链越来越完善。据介绍,社区从事海蜇捕捞的有20多户,海蜇加工的10多户,从事渔家宴的30多户,并有4家经营以海蜇产品为主打菜的酒店。如今,海蜇产品搭上了“互联网+”的顺风车,实现了“引进来”和“走出去”。海蜇产业不仅为当地年轻人提供了创业思路,更让渔民从大海里捞出了“金子”,实现了增收致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