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契丹后妃参政现象的背后

1本文属于考证文(辽代时期)。如有不喜枯燥者敬请早早转身; 2文章发表于《辽金历史与考古》第六辑。《

1本文属于考证文(辽代时期)。如有不喜枯燥者敬请早早转身;

2文章发表于《辽金历史与考古》第六辑。《辽金历史与考古》是辽宁省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会主编的刊书,如辽宁省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会会刊。

3廣告:

《辽金历史与考古》虽为地域性学会主编,但汇集全国学人研究新成果,文章质量较高,影响较廣。每刊一出,即成抢手。专业人士不可不注意。此有廣告之嫌,请看疗效……

帝后共治——辽朝后妃参政现象的背后

王玉亭

辽王朝在国家治理中,广泛地吸收了游牧文化和中原文化的文明成果,使得辽文化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辽王朝在长期的国家治理中,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如“因俗而制”制度,同时,一些强大的习俗在暗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国家大政,如存在着后族集团与帝族集团政治利益共享的习俗。这种习俗表现的很强、很明显,以至于与国家制度处于同等地位。如在北面部族统治中,选任官员主要采取世选制这一制度,而世选制由帝族和后族两大集团来操控,两大集团的代表人物可以跻身世选的高层。在后族参与高层世选活动中,后妃参政成为后族与帝族竞争的晴雨表。在辽王朝存续的218年里,出现过几个后妃,以强势的姿态和角色参加国家治理,这就是大家熟知的“后妃参政现象”。考察辽王朝存续的全过程,可以看出,后族集团的存在与辽王朝相始终,每一帝朝都存在着后妃参政,这种参政不是后妃一个人在参政,而是后妃所代表的集团在参政,后妃参政是后族集团利益诉求外显化的结果。这种参政的表现有强弱、显隐的不同,即使到了道宗和天祚帝时期,后妃参政也很明显,只不过学界没有把各方绞杀的根本原因归结到帝后共治上去。后妃参政现象的存在,向人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那就是,这种现象背后的决定因素是什么?为什么辽朝各阶段都存在着这种现象?后妃参政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本文试探讨的问题。

在辽代,“帝后共治”这个习俗是独具特色的,是其他朝代所不具备的,[1] 其主要表现在:一是,辽代有稳固的后族集团;二是,后族集团持续参政;三是,后族与帝族存在着特殊的婚媾关系;四是,作为政治集团,后族集团长期与帝族形成制衡关系等。辽代的帝后共治,在“后”的方面,不仅仅是某一“后”个人在与帝族共治,而是相关后族集团与帝族集团的共治。帝后共治的表象是“后妃参政”。在争夺共治权的过程中,各后族集团的明争暗斗,使得辽朝政治高层的内部斗争更加复杂。

学界对于“后妃参政现象”的论述最为详细的是孟凡云、陶玉坤所著《辽代后妃参政的现象考略》,[2] 但是,孟、陶两位先生只是把辽代后妃参政作为“现象”来考察,对于产生这种“现象”的背后深层的原因并没有深究。笔者认为,在辽国家统治中,后妃参政是建立在辽王朝存在着“帝后共治”政治格局基础上的。在辽初,因形势和斗争的需要,耶律阿保机在政治上制衡皇族的手段是“任国舅以耦皇族”,[3] 这一政治设计为后代所遵循。这个“耦”,在《汉语大词典》中有九个义项,其中与“耦皇族”的含义相合的为“二人并肩而耕”、“匹敌、相对”。[4] 一个“耦”字说破了辽王朝 “帝族集团”和“后族集团”的关系,即:既合力而为,又相互制衡。

一 辽代后族集团的构成

中国各朝都有帝族集团,这自不必说,但是,像辽朝这样,有固定族系的后族集团,且与帝族集团比肩并坐,在互相抗衡、牵制中长期共存,却是极其特殊的。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考察,辽朝的后族集团先後出现几种族系的后族。因为《辽史》所记后族都冠以“萧”姓,所以在此笔者把辽朝后族集团称为“五萧”,即:二审密的拔里氏和乙室已氏两萧、述律平家族萧、国舅别部萧和萧思温家族萧。现简述如下:

(一).二审密两萧。关于二审密,《辽史·外戚表》载:“契丹外戚,其先曰二审密氏,曰拔里,曰乙室已……”[5] 蔡美彪先生考证认为,审密二部集团是与遥辇氏集团通婚的集团,耶律阿保机建辽以后,与之保持原有的通婚关系,依旧被尊为后族。[6] 这二审密在辽代时与其他后族共同被冠以萧姓。

(二).述律平家族萧。述律平家族系统后族萧的构成有两大族系,一是述律平母前夫族,一是述律平母后夫族(述律平父族)。述律平母前夫族的情况,《辽史》没有太多的记载。其子代,有萧敌鲁、萧室鲁二人。[7] 萧敌鲁、萧室鲁二人与述律平为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关系,其中,萧室鲁还被述律平之母带到述律平家生活,与述律平关系较萧敌鲁更加密切。室鲁没有男性子嗣,其後由述律平弟萧阿古只的后代承袭。[8] 事实上,述律平母前夫族与述律平母后夫族有同一母亲的关系维系,关系非同寻常,所以,笔者在此将“述律平母前夫族”与“述律平母后夫族”视为一个系统,称为“述律平家族萧”。

述律平母后夫族的族属情况,学界对于它的认识也有不同的看法,现结合《辽史》记载简述如下:述律平父族,即月椀族系,可称为“回鹘萧”。《辽史》明确记载述律平母后夫族是回鹘人,这一族系的先人在辽腹地的长期生活,并参与契丹政治活动。[9] 所以杨富学先生认为:“由这些记载推定应天皇后为回鹘后裔,殆无疑义……糯思很可能就是漠北回鹘汗国派往契丹‘督其贡赋’的监使。后定居,逐步与契丹人水乳交融。至阿保机,娶回鹘述律氏,并于称帝建国后立为皇后。耶律氏与述律家族的联姻与同盟的形成,为辽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石。”[10]

《辽史·外戚表》云:“大同元年,太宗自汴将还,留外戚小汉为汴州节度使,赐姓名萧翰,以从中国之俗。由是拔里、乙室已、述律三族皆为萧姓。”从这段话看,回鹘萧原来是与拔里、乙室已二族平行、共存的,但在后来的记述中,回鹘萧没有被单独列出,更多的时候是以拔里氏面目出现。乌拉熙春先生研究认为,“辽中期以降述律氏与拔里氏合并”,[11] 笔者认为,出于政治需要,回鹘萧系统(包括室鲁以后各代)至少在世宗时就被划归拔里、乙室已之中了,所以我们看到的拔里、乙室已国舅帐、房中有回鹘萧的族属。[12] 这样,後人所见情形是许多强势后族家族也就以“拔里”、“乙室已”后族称谓出现。述律平母后夫族中较为明晰的是萧阿古只家族。

(三).萧思温家族萧。萧思温是萧敌鲁族弟,这一家族,《辽史》往前追述到了萧思温的父亲忽没里,忽没里之后即萧思温、胡鲁古、尼古只。[13]

(四).国舅别部萧。《辽史·世宗纪》记载:(大同元年八月)“尊母萧氏为皇太后,以太后族剌只撒古鲁为国舅帐,立详稳以总焉。”[14] 《辽史·外戚表》云:“世宗以舅氏塔列葛为国舅别部。圣宗合拔里、乙室已二国舅帐为一,与别部为二……”这一部为国舅别部萧。这一部不只是剌只撒古鲁家族,尚有其他家族加入,是合并而来的。从以后发展情况分析或有其他家族调整并入,所以我们见到许多其他后族帐族出现在这个部。[15]

在此还要提及“奚族萧”。相对于上述“五萧”来说,“奚族萧”这个称谓有些勉强,因为它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参政后族集团,更多的时候它是以奚族个人身份出现的,为分析方便,姑且称之,这个群体并不能与前述“五萧”相提并论。事实上,在辽朝奚族是个强大的政治集团,帝族不会选择对其统治有威胁者来“共治”。奚族萧来得更晚些,至少在阿保机征服奚族后。奚族及其广大的土地归入契丹族治下之后,对于世代活动在古北口以北,七金山、土河以南的,人数、部落众多、势力强盛的奚族,怎么控御他们?这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耶律阿保机采取了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比如:保留奚王地位不变;在一个国家体制下保持奚王的统治方式不变;还有就是把奚族王族和其他贵族赐姓为“萧”。从表象上看,使之与其他“五萧”同处于“平等”的地位, 所以後人所见辽朝众多奚族冠名萧氏。“奚六部大王及入仕辽朝奚族官员均得以萧为姓”,蔡美彪先生甚至认为奚族以萧为姓,当始自辽圣宗时期。[16] 从史实上分析,奚族被赐萧姓,是契丹统治层的政治操作。[17] 奚王五族被视为后族後,奚王族可以与帝族中部分家族通婚,其他贵族可以与耶律氏贵族通婚,一般奚人可以与地位较低的“庶耶律”通婚。玉田韩在头三代就大量地与奚族欧古尼氏通婚,即是明证。[18]

综上所述,辽代后族的“五萧”, 二审密萧是保留原地位的后族;述律平家族萧和萧思温家族萧是以自己的强势挺进后族的;国舅别部萧是从原有强势后族的某些支系特别调整出来的,是世宗特别培植的,期以之取代回鹘萧并为自己倚重的后族。在建辽後,耶律阿保机和述律平出于统治的需要,把这五个群体都命名为“萧”姓。[19] 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冠姓命名,但是,对于不同族群来说,这个“萧” 姓的妙用各有不同,如:对于二审密来说,辽将其冠以萧姓,待之以后族,是承认和维持了它原有的地位,主要是出于笼络的目的;对于述律平家族萧、萧思温家族萧和国舅别部萧来说,冠以萧姓,是给予了其后族的地位和特权。从史实综合分析来看,述律平家族萧和萧思温家族萧,以及后来的国舅别部萧在辽朝政治活动中呈强势,其他冠萧族群则不能等同视之。

二 国舅部、国舅别部、辽内四部族与辽国家统治集团之关系

《辽史·营卫志》专列一项记述“辽内四部族”,“辽内四部族”,即:遥辇九帐族,横帐三父房,国舅帐拔里、乙室已族,国舅别部。[20] 《辽史》把“辽内四部族”列于各部族之前,说明其与诸部族有别。就其地位来看是高于其他一般部族的,这一点为学者敏感地认识到。概括地说,“辽内四部族”是辽国的贵族集团;这四部族是随皇帝捺钵(中原的习称为“随驾”)的族帐。笔者判断,跟随皇帝集团捺钵的国舅帐拔里、乙室已族包括了述律平家族萧和萧思温家族萧;国舅别部中,只有国舅别部帐“随驾”,而不是整个国舅别部。辽内四部族与诸宫卫组成的捺钵行宫部落,[21] 是辽“行朝”[22] 的政治行动和经济活动的依托。辽内四部族与诸宫卫一起拱卫着以皇帝为首的决策集团。在辽代,捺钵为国家统治之大法,[23] 跟随捺钵的贵族集团才是国家统治的核心集团。时刻跟随皇帝集团捺钵的国舅帐拔里、乙室已族、国舅别部帐集团是辽国统治层的一支主要力量。后族各帐的“随驾”是由其政治地位决定的。[24] 在辽朝,只有随驾的后族各帐才有可能接近朝廷的决策中心,这是后妃集团参政的前提之一。一般说来,某一后妃被废了,就不能再跟随捺钵集团行动了,也就宣布了她政治生命的终结,其所代表的家族的政治命运就会因之走向低谷,如圣宗仁德皇后萧菩萨哥在圣宗死后,被萧耨斤强迁住于上京,就是实例。[25]

三 国舅帐族以国舅部、国舅别部的特权家族身份参政

在辽代,国舅部是与迭剌部一样具有较高地位的部族。国舅部是辽帝所倚重的核心集团之一,是牵制皇族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国舅各帐是皇族各帐的婚媾集团。

国舅帐是国舅部中某些族系人群提升、组合而来的,国舅帐是与皇族、横帐(辽初的皇族后来被称为横帐)具有同样特权的家族,这是耶律阿保机与述律平以后族制衡皇族的策略。在辽代,不是国舅部所有族系都能与帝族在政治上平分秋色的,辽代后妃参政,是国舅帐某些族支的后族在参政,没有升帐分的国舅部的其他群体就没有资格参政。

基于这种认识,笔者推断,述律平家族萧和萧思温家族萧被并入二审密系统,是架空二审密的一项重大举措,其目的就是要述律平家族萧和萧思温家族萧这两个新兴的后族去“代表”原有的二审密。原有的二审密群体被述律平家族萧和萧思温家族萧“代表”参政了,实际上是限制了它的权利。述律平家族萧、萧思温家族萧这两个国舅帐族和后来的国舅别部帐在世选后妃、高官(如北府宰相、各部首长、京、府留守、节度使、行营部署等)等方面享有特权,并全方位参与国家管理。

四 述律平家族萧的强势及与帝族共治国家习俗的形成

在辽后族的强势集团中,能够长期与帝族共治国家的是述律平家族萧,这一后族集团是耶律阿保机与述律平共同培植的。对于原拔里、乙室已各族,王朝的统治者只是基于统治需要,给他们一定的利益,目的就是使他们不反对契丹贵族的统治。反观述律平家族萧却是比较特殊的,在整个国家治理中,它始终处于强势,这是经过长期与帝族合作、对抗而形成的。究其原因,可以总结为一句话,那就是,述律平家族萧的强势是耶律阿保机与述律平共同培植的结果。

耶律阿保机在创立国家时,其依靠力量有两大集团,一是与他血缘关系较近的耶律氏集团,一是述律平家族萧集团。但是,耶律氏集团中他最亲近的兄弟势力却成了他“变家为国”的反动力量,述律平家族萧反而成为了他的坚定支持力量。耶律阿保机建国初期的大政主要是征伐,他和他核心集团长期处于征战之中。这种征战有两大方面,一是对外,一是对内。对外方面,第一,趁着南面中原地区军阀割据,群龙无首,进行征服战和领土扩张。第二,通过武力和武力威慑降服奚族。第三,是对于西部各族的征服战争。对内方面,主要任务是统一战与平息内乱。建辽的初期,百废待兴,这时,耶律阿保机最需要自己耶律氏家族全力支持自己的事业,但是,事与愿违,恰恰是自己的弟弟们联合起来共同反对自己,不断组织力量对抗。本来是最应当的依靠力量,反而成为了自己要苦心积虑要对付的力量,这样,耶律阿保机就要求助于自己妻子这个集团。述律平家族萧在耶律阿保机建国、统一、平乱、征伐等大是大非面前,坚定地站在了耶律阿保机一方,并协助他多次化险为夷。在耶律阿保机建立国家过程中,述律平家族萧功不可没,从一定意义上说,辽国家的建立是耶律阿保机集团与述律平家族萧集团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耶律阿保机时期,出现了许多功臣,史称太祖“二十一佐命功臣”,在这些功臣中,述律平家族萧就有萧敌鲁(述律平同母异父兄,太祖二十一佐命功臣中被喻为“手”,耶律曷鲁喻以为“心”,重在“谋略”,而实现“谋略”的就是萧敌鲁的“手”;其于太祖时期拜北府宰相,其家族世选其职)、萧阿古只(述律平弟,萧敌鲁同母异父弟,太祖二十一佐命功臣中喻为“耳”。神册三年以功拜北府宰相,其家族世选其职)。就连耶律阿保机护卫这样的重大事项,负责者也是帝族与后族各占一半,辽太祖“既即位,(萧)敌鲁与(萧)阿古只、耶律释鲁、耶律曷鲁偕总宿卫。”[26]

在长期的合作中,耶律阿保机在关键部位、环节的用人方面也相信述律平家族萧,这一集团也出色地完成了各个阶段的使命。当然,耶律阿保机在政治利益分配上,也自然向这个集团予以倾斜。长此以往就逐渐形成了述律平家族萧的强势。这一集团的强势是述律平有意培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耶律阿保机培植的结果。

述律平家族萧的强势是呈持续态的,具体表现也是多方面的,综合分析,主要表现在四大方面:即:一是其家族各代长期占据着皇后、妃子地位,即世选后妃。二是其家族许多人物占据着国家高层职位,如世选北府宰相等高官。三是与帝族一样拥有投下军州,具有相当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27] 四是参与军国大政决策。

如述律平家族萧一样,世宗属意的国舅别部后族也通过与帝族的合作在政治上分得了利益。以后妃参政为表象的帝后共治习俗是辽初逐渐形成的,并在以後各朝延续。

五 帝后共治的实现形式

(一).后族强势集团的存在是帝后共治的前提

国舅部是与迭剌部同等地位的部,考察辽代历史可以发现国舅部存在有三大作用,一是与迭剌部婚媾,二是参与国家管理,三是制衡迭剌部,即《辽史·百官志》所云“任国舅以耦皇族”,以及《辽史·外戚表》所云“宗室、外戚势分力敌,相为唇齿,以翰家邦……”。国舅部是国舅帐族(国舅帐族和国舅别部帐族)的基础,国舅帐是被赋予特殊地位和拥有特权的家族,这些家族由国舅部升为国舅帐後,即为国舅贵族中贵族了。如果说国舅部存在是后族强大的基础的话,那么,由国舅部升为国舅帐的帐分的家族就是国舅部势力的代表。

强势后族集团都在国舅帐中,国舅帐是强势后族集团制衡帝族集团的力量所依。

对于上文所述及的辽内四部族,辽统治者都要给予特殊的地位,但是,允许哪一族群体拥有特权却是有明确区分的。对于横帐三父房族和国舅帐拔里、乙室已族和国舅别部帐等三大贵族集团,不但给予其极高的地位,而且也使其拥有特权,这部分群体才是特殊的“帝族”与“后族”,统治者把他们当作倚重的力量来对待。帝后共治,主要是这两种群体有份。而对于遥辇九帐防范大于信任,安排遥辇九帐“随驾”,主要出于便于监控的目的。帝王的倚重和契丹的社会习俗,致使强势后族的国舅各帐族在国家统治中占据优势,成为帝后共治的前提。

(二).强势后族集团参与国家大政决策和部族管理是帝后共治的实施形式

辽国政的决策权在北面,即,契丹贵族掌控着国家决策。北面高官是国家统治的决策群。参与决策的重要官员,最主要的是北院枢密使、南北府宰相,其中,北府宰相由后族世选。据有关研究考证,仅萧阿古只家族世选北府宰相的就有17人,占现有记载的辽北府宰相总数的三分之一。[28]北院枢密使主要是在帝族和后族中选任,其决策的话语权自然是后族贵戚占有相当的份量;部族统治是辽国家统治的重心。在南北宰相府管辖的部族中,由后族出任宰相的北府管辖的部落占有相当的数量。如太祖时期,十八部中明确由北宰相府管辖的就有六部(其中有两个部未明确标注所隶。奚六部亦隶北府);在圣宗时期,三十四部中,明确标注北宰相管辖的部落有十六个。[29]

(三).掌控后妃要位是强势后族实现与帝族共治的重要途径

先简单考察一下辽九帝十四后(追谥者不计在内)。据王善军先生的《世家大族与辽代社会》的统计,辽代九帝共有皇后十五位,[30] 其中,十四位为《辽史》记载,一位为《契丹国志》所记,因契丹国志所记信息过于简略,故于此略而不谈。本文主要讨论《辽史》所记之十四位皇后分属国舅帐家族情况,即:

太祖淳钦皇后(应天皇太后),述律平,母后夫族;

太宗靖安皇后萧温,述律平同母兄弟萧室鲁之女;

世宗第一个皇后为汉人甄氏,旋废;第二个怀节皇后,述律平弟萧阿古只之女;

穆宗皇后族系不明;

景宗睿智皇后萧绰,萧思温之女。萧思温为忽没里之子;忽没里为萧敌鲁之族弟;

圣宗第一位皇后萧氏,族属不清,统和十九年降为贵妃;第二位皇后为仁德皇后(小字菩萨哥),系景宗后萧绰弟萧隗因之女,属萧思温家族;第三位皇后钦哀皇后萧耨斤(自立),系述律平弟萧阿古只五世孙;

兴宗第一位皇后萧三,萧匹里之女,重熙初降为贵妃。萧匹里为萧继远子,属萧思温家族;第二位皇后仁懿皇后萧挞里,为萧耨斤弟萧孝穆之女;

道宗第一位皇后懿德(追谥宣懿)皇后萧观音,萧耨斤兄萧孝惠之女;第二位皇后萧坦思,属萧孝穆家族。

天祚帝皇后夺里懒,萧继远五世孙(萧继远出继萧思温家族)。[31]

辽十四位皇后,除圣宗第一位后和穆宗后不明族属外,主要来源于述律平家族萧和萧思温家族萧两个族系,说明是这两个家族在掌控着后位争夺权上占据优势,其他家族显居下风。

占有后位的家族,最大的优势就是以此再与帝族世代婚媾,以萧思温家族为例,情况如下:

1.萧思温娶太宗女为妻;萧思温女萧绰为景宗皇后;

2.景宗与睿智皇后(萧绰)的长女观音女嫁给了萧思温的过继子萧继远;萧继远、耶律观音夫妻之二女分别嫁给了耶律隆庆(景宗次子、圣宗弟)和耶律隆裕(景宗第三子、圣宗弟);

3.圣宗第二位皇后,仁德皇后(小字菩萨哥)系景宗后萧绰弟萧隗因之女;

4.兴宗第一位皇后萧三,为萧匹里之女。这个萧匹里在《秦晋国大长公主墓志》里写作“匹勒”,就是萧思温继子萧继远之子萧紹宗,即兴宗的第一位皇后是萧紹宗之女。[32]

后族的最大特权是世预后选。[33] 帝后的婚媾“其实是一种政治联盟的措施”,“是高门等级的内婚制”。[34] 各国舅帐的某强势家族在世选皇后中占据强势地位,其在帝后共治中就自然会占据优势。

(四).世选制是实现帝后共治的“制度”保障

契丹辽统治重心在部族统治上,而北面统治的官员选任实行世选制。世选制,就是在某一家族中选任能人治理国家、部族和地方的制度。皇帝(太祖耶律阿保机、太宗耶律德光、世宗耶律阮、穆宗耶律璟,景宗耶律贤)、宰相、枢密使、各部族酋长、各州节度使、群牧长官、典狱官等主要的官员都经由世选产生。[35] 但是,世选不是面向全社会的,有资格的贵族上层才可世选。大部分高官由皇族和外戚世选。世选分等级,地位高的贵族家族自然占据优势地位,世选高层要职。正如《辽史·列传》所总结的那样:“辽之秉国钧,握兵柄,节制诸部帐,非宗室、外戚不使。”[36]作为外戚的国舅帐强势家族要世选高官要职,以“秉国钧,握兵柄,节制诸部帐”,这些要职包括北府宰相、枢密使系列、边防军政主管大员、重要的部落长和节度使、宫使及行朝要员等。通过世选这个契丹旧制,后族实现了与帝族在国家重要官员选人上的“平分秋色”,使帝后共治在选人用人上得到具体实现。“辽朝的军政大权,通过世选制,完全控制在皇族耶律氏和外戚萧氏的手里。”[37]

六 帝后共治习俗的延续

后妃参政的几个主要代表人物,在《参政考略》中已经有详细的论说,在此不再絮说,笔者把它称为后妃参政的显化时期,如,太祖、太宗、世宗朝述律平参政;景宗、圣宗朝的萧绰、萧菩萨哥参政;兴宗朝萧耨斤参政等。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辽世宗朝也是述律平家族集团参政期,因为这个集团的影响力还在,而且形成辽世宗执政的主要掣肘力量。辽世宗继位以后的最大问题就是设法摆脱述律平家族集团的控制。最明显的举措就是,他试图建立一个足以抗衡述律平家族集团的,且可以倚重的另外一个后族集团,这是辽国舅别部被推出的主因。

接下来探讨一下后妃参政不太显化时期,那就是不被人们注意的两个阶段,一是穆宗朝,一是辽末两朝。

(一).穆宗朝后族参政情况

穆宗皇后家族参政不显,但是,其他后族参政却依然存在。在辽穆宗执政的十八个年头里,操控朝政的不外乎两个集团,一是帝族集团,一是后族集团。因为先朝的执政习俗已经形成,短时期内不会转变。从穆宗这个人政治作为来看,也不可能在其统治期内消除后族集团参政。从史实上看,后族的政治力量在这一时期还一直很活跃,有些后族集团还是穆宗所依靠的力量。同时,在穆宗以后的各朝,帝后共治习俗还在继续。

穆宗于世宗天禄五年秋继帝位,当年改元应历。按《辽史·穆宗纪》的记述,[38] 应历二年,正月“太尉忽古质谋逆”;六月,国舅政事令萧眉古得等“谋南奔”;七月,政事令娄国(耶律倍之子,穆宗叔伯兄弟)、林牙敌烈、侍中神都、郎君海里等谋乱。七个月内,发生了两次谋乱、一次“南奔”事件。应历三年冬,发生了耶律李胡儿子耶律宛(穆宗叔伯兄弟)等谋乱,“辞逮太平王罨撒葛(穆宗亲弟)。应历九年冬,王子敌烈、前宣徽使海里等谋反。应历十年,七月,政事令耶律寿远等谋反;十月,“耶律李胡子喜隐谋反,辞连李胡……”在穆宗在位的前九年多的时间里,发生大的贵族谋反(谋乱、谋逆)和谋南奔事件七次。在这七次事件中,有六次是谋反(谋逆、谋乱)性质的,六次事件中,明确由皇族发起的就有五起。说明穆宗的政权是不牢的,执政是不顺利的,其对国家控制力是很弱的。这说明穆宗个人理政能力较差,对于各种政治势力笼络、整合不够;另一方面,说明其所依靠力量是很弱小的。穆宗首先缺少的是最强大的皇族的支持,像耶律李胡系、耶律倍系,以及自己亲兄弟等政治力量,没有积极支持他,相反,还起来反对他。这一时期,他依靠的力量多是后族和亲近力量。亲近力量,诸如耶律夷腊葛、耶律屋质等;后族方面,在朝中他依靠了萧海瓈、萧护思等后族;在外,特别是在的南面战场上(抗御后周),主要依靠了后族萧思温。

《辽史·列传》载:萧海瓈“天禄间,娶明王安端女蔼因翁主。应历初,察割乱,蔼因连坐,继娶嘲瑰翁主。上以近戚,嘉其勤笃,命预北府宰相选。顷之,总知军国事。时诸王多坐反逆,海瓈为人廉谨,达政体,每被命按狱,多得其情,人无冤者,由是知名……”[39]

萧海瓈先娶耶律阿保机弟弟安端的女儿,后娶太宗的女儿嘲瑰翁主,嘲瑰翁主为穆宗的姐妹,[40] 由此情况看,萧海瓈这一后族身份非同寻常。

萧思温早在太宗执政时期就“尚燕国公主”,[41] 此燕国公主即太宗之女,是穆宗的姐妹。萧思温是审密拔里得氏后族的国舅帐少父房族,[42] 是老资格的后族。

《辽史·列传》载,萧护思,“字延宁,世为北院吏,累迁御史中丞,总典群牧部籍。应历初,迁左客省使。未几,拜御史大夫。时诸王多坐事系狱,上以护思有才干,诏穷治,称旨,改北院枢密使,仍命世预宰相选。”[43] 我们不明萧护思属于哪个后族集团,但是,从

其“世为北院吏”这个信息看,其家族也是有一定地位的后族。

这些后族人物成为了穆宗的依靠力量,说明在穆宗朝后族参政能力还是很明显的。

(二).道宗朝后族参政情况

道宗朝初期,述律平家族萧一系的萧耨斤余威尚在,其家族参政能力相当强大,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萧耨斤与其子耶律重元合谋谋求帝位。

2.萧耨斤家族女性上位后妃。道宗后妃中,道宗第一位皇后——宣懿(懿德)皇后为萧耨斤弟萧孝惠之女,道宗惠妃为萧耨斤兄萧孝穆长子萧阿剌(萧耨斤侄)支系,一度争到皇后位。[44]

3.萧耨斤家族成员掌控国家政治要津。如萧孝友先后出任西北路招讨使、南枢密院使、北府宰相等要职,至少清宁二年还在任。[45] 萧孝穆之子萧阿剌先后任西北路招讨使、北府宰相兼南枢密院使、北枢密院使。[46] 萧孝诚第三子萧术哲清宁初既任西北路招讨使,咸雍二年为北府宰相。[47] 萧孝穆孙萧余里也大康初年为北府宰相兼知契丹行宫都部署事,後知北院枢密事等。[48] 在此,就萧耨斤家族成员把持国家

要津之地仅举典型几例,其他于传记、墓志里所载人物还很多,此不赘述。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即此时萧耨斤家族的权势已经根深蒂固,虽然因利益纷争而出现了同族分化,[49] 但是其与帝族共享政治利益的目标却是一致的。他们亲族内部的合作和绞杀都是为了争到更多的与帝族共治权。

4. 萧耨斤家族成员多人“尚主”。以萧耨斤兄萧孝穆一系为例:如,萧孝先(萧孝穆弟)尚圣宗第四女南阳公主;[50] 萧孝忠(萧孝穆弟)尚圣宗与钦哀皇后第三女越国公主;[51] 萧余里也(萧孝穆之孙,萧阿剌次子)尚兴宗女郑国公主;[52] 萧德让(萧孝穆之孙,萧阿剌第五子)尚道宗女魏国公主;[53] 萧挞不也(萧孝诚之孙)尚道宗与宣懿皇后第二女。[54]

(三).天祚帝朝后妃参政情况

天祚帝时期,后妃参政更加复杂化,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后族参政已非一家独大,后族多个强势族支都参与其中;对于后位的争夺更加白热化;与后位的争夺相伴,对于帝位控制权的争夺亦与之相生。

天祚帝有四位后妃,属不同后族族支。[55] 第一位皇后夺里懒是“宰相萧继先五世孙”,萧继先即萧继远,出继萧思温,即皇后夺里懒出自萧思温一系后族萧,这个皇后没生育皇子;德妃,“小字师姑,北府宰相常哥之女。”初封燕国妃,生子后晋德妃。为萧敌鲁支系的后族萧,即述律平家族萧的“母前夫族”支系。[56] 生一子,名挞鲁,早殇,无皇子存世;文妃,“小字瑟瑟,国舅大父房之女。”育有一男一女,男即晋王敖鲁斡,[57] 《公主表》记其为萧思温家族系统,《辽史》不载文妃父名,或为官位不显;元妃,“小字贵哥”出自述律平家族萧之萧耨斤家族。[58] 元妃一系,萧奉先、萧保先等弟兄为当世权臣,势力强大,所以,在参政中处于强势。后妃中,出自萧思温一系的皇后夺里懒无子,出自萧敌鲁一系的德妃子早殇,这两股势力因没有皇子的助力,其参政力量明显衰微。天祚帝长子赵王耶律习尼烈之舅父家族是宫嫔的家族,[59] 无力与其他后妃势力竞争。余下的,有皇子力量助力的是出自萧思温一系的文妃家族和出自述律平家族萧一系的元妃家族。皇位的竞争就在皇子敖鲁斡、定、宁三人中产生。最终的结果是,述律平家族萧的元妃家族战胜了萧思温一系的文妃家族,这种以控制皇位为目标的争夺,以文妃被赐死,文妃弟萧昱、姐夫耶律挞曷里伏诛、妹夫耶律余睹被逼降金的惨剧收场。文妃死后第二年,为防止带领金军而来的耶律余睹扶立皇子敖鲁斡,天祚帝听信元妃兄萧奉先(时任枢密使)的建议,赐敖鲁斡死。[60]

七 帝后共治习俗的存在是后妃参政现象的本质原因

后妃参政,不是后妃一个人在参政,而是她所代表的后族某一强势家族集团在参政。[61] 在辽初三朝是述律平家族萧在参政,即,这个时期主要是述律平家族萧这两大支系在与帝族共治国家;穆宗一朝,后族参政亦呈延续状态,且萧思温家族渐露头角;景、圣两朝,主要是萧思温家族集团在帝后共治中呈强势状态;圣宗末期至兴宗朝,述律平家族萧因萧耨斤生子立为帝嗣,其家族参政态势强盛;到了辽末,述律平家族萧已分化为几个集团,加之萧思温系统余威尚存,各后族势力纷争并起,抢夺后位和扶立太子的斗争更加激烈,辽末两帝已经无法很好的掌控后族,各路后族互相残杀,最后帝族也卷进这股漩涡之中,以至于太子、皇子都因之付出性命。

为了在帝后共治中占据有利时机和优势地位,各强势后族还要设法与帝族密切关系,以期获得更多的机会。同时,在帝族能量相对薄弱时,后族集团要设法掌控帝位,以求利益最大化。辽代后妃参政的目标就是争取与帝族的共治权利。

辽朝上层存在着一种很奇特的帝族、后族互相宴请节日,即:“ 里尀”。“二月一日为中和节,国舅族萧氏设宴,以延国族耶律氏,岁以为常。国语是日为“里尀”。“ 里”,请也;“尀”,时也。……六月十有八日,国俗,耶律氏设宴,以延国舅族萧氏,亦谓之。”[62] 笔者以为,《辽史·礼志·嘉仪》这方面的记述,表面上看,只是两个节日,主要内容是帝族与后族互相宴请,但是,这不是一般的节日,这里包含着政治习俗,与辽国家“帝后共治”的政治体制有很密切的关系。“里尀”、后妃世选、后妃参政、世选制等等,是“帝后共治”这一习俗的形象注解。

“帝后共治”这一习俗,相对于国家“制度”来说,它不是明规则,而是潜规则。但是,有辽一代,这种潜规则是一直存在的,而且其作用力远大于明规则,以至于往往影响到国家政局的走向。

[1]帝后共治较为典型的是唐朝某一时期,比如,武后与高宗共同执政时期,但是,相对于近三百年的唐代历史来说,那只是一个不长的阶段(武后革命之前),且,后族没有在整个唐朝持续地参政,没有形成足以与帝族抗衡的、稳固的、持续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后族集团;同时,中原各朝也没有如辽那样,皇帝从几个固定家族中选后。

[2]孟凡云、陶玉坤:《辽代后妃参政的现象考略》,北京:国际华文出版社,2001年5月版。以下简称《参政考略》。

[3] 《辽史·百官志》云:辽太祖“有英雄之智者三:任国舅以耦皇族,崇乙室以抗奚王,列二院以制遥辇是已。”《辽史》,北京:中华书局版,1974年10月。711页。后引同此。

[4]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年12月,第八卷,第597页。

[5] 《辽史·外戚表》,第1027页。

[6]蔡美彪:《试说耶律氏萧氏之由来》,《历史研究》,1993年第5期。

[7]蔡美彪:《辽史外戚表新编》,《社会科学阵线》,1994年第2期。

[8]爱新觉罗·乌拉熙春:《契丹文墓誌より見た遼史》,日本:松香堂,2006年10月30日。第21页;另见爱新觉罗·乌拉熙春之《迪辇岩木与室鲁子嗣新考》,载《北方文物》2010年第3期。

[9]见《辽史》卷七十一《后妃传》,《辽史》卷六十七《外戚表》,《辽史》卷三十七《地理志》等。

[10] 杨富学:《回鹘与辽上京》,《首届辽上京契丹辽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9年6月,第136页。

[11] 爱新觉罗·乌拉熙春:《契丹文墓誌より見た遼史》,第23页。

[12] 《辽史·外戚表》记载:“世宗以舅氏塔列葛为国舅别部。圣宗合拔里、乙室已二国舅帐为一,与别部为二……”这里就没提到述律氏回鹘萧。见《辽史》第1027页

[13] 《辽史·萧思温传》,1267页;《辽史·景宗本纪上》保宁五年三月条,第93页

[14] 《辽史·世宗纪》,第64页。

[15] 见爱新觉罗·乌拉熙春:《契丹文墓誌より見た遼史》,第79-89页;另见史风春之《略论契丹后族族帐的演变》,载《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年第5期。

[16]蔡美彪:《试说耶律氏萧氏之由来》。

[17] 《辽史·百官志》云辽太祖有帝王之度者三:“代遥辇氏,尊九帐于御营之上,一也;灭渤海国,存其族帐,亚于遥辇,二也;并奚王之众,抚其帐部,拟于国族,三也。”

[18] 唐彩兰、刘凤翥、康立君:《契丹小字〈韩敌烈墓志铭〉考释》,《民族语文》2002年第6期;刘凤翥、青格勒:《辽代〈韩德昌墓志铭〉和〈耶律(韩)高十〉墓志铭〉考释》,2005年《国学研究》第十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综述情况请参见爱新觉罗·乌拉熙春:《韩知古家族世系考》,2005年10月《立命馆文学》591号。

[19] 从以往的契丹文墓志研究成果来看,契丹后族的契丹文墓志,后族志主并不以“萧”来冠姓,都冠以本姓,萧姓只是出现在汉文史料中。请参见有关契丹文墓志考释文。

[20] 《辽史·营卫志》,第383-384页。

[21] 杨若薇:《释“辽内四部族”》,《民族研究》,1987年第2期。

[22] 肖爱民:《辽朝政治中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11月。149-151页

[23] 傅乐焕:《辽史丛考》,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1月,第37页。

[24] 辽国舅各部及升帐分关系,请参见葛华庭、王玉亭《辽代北南宰相府地位的变化机器宰相职位设置与选任》,《北方文物》,2015年第三期。

[25] 《辽史·列传·后妃》第1203页。

[26] 《辽史·卷七十三》,第1221-1223页。

[27] 王善军:《世家大族与辽代社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54-57页。另,帝族与后族所建头下军州论述请参见《刘浦江》先生的《松漠之间》(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7月第一版)第85页。

[28] 李红侠:《从两族关系看回鹘对契丹的影响》,李品清主编《阜新辽金史研究》第五辑,社会出版社,2002年,第174页。另见何天明先生的相关论述,见《辽代政权机构史稿》,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第33页。

2《辽史·营卫志·部族下》。

3王善军:《世家大族与辽代社会》,36-37页。

4蔡美彪《辽史外戚表新编》;各后详情参见《辽史·后妃传》。

[32]圣宗第一位皇后萧氏的记载见《辽史·卷一四·圣宗纪》;兴宗第一位皇后萧三 的家系详情见《辽史·卷七十八·萧继先传》、《辽代石刻文编》(向南:《辽代石刻文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4月,第248-251页)之《秦晋国大长公主墓志》,以及郑绍宗先生的《契丹秦晋国大长公主墓志》(《考古》1962年第八期)。

[33]王善军:《世家大族与辽代社会》,第54页

[34]孟古托力:《契丹族婚姻探讨》,《北方文物》,1994年第1期。

[35]姚从吾:《辽朝契丹族的捺钵文化与军事制度,世选习惯,两元政治及游牧社会中的礼俗生活》,原载1968年台湾《中山学术文化集刊》第一集,本文引自孙进己等编《契丹史论著汇编》下,第459页。

[36] 《辽史·卷百十四》,第1517页。

[37] 张志勇:《辽朝选任官吏的方式考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月第6卷第2期。

[38]见《辽史·穆宗纪》70-86页。

[39] 《辽史·萧海瓈传》,第1266页,另见《辽史·公主表》,第1000页。

[40] 同上。

[41] 《辽史·萧思温传》,第1267页;《辽史·公主表》,第1000页。

[42] 蔡美彪:《辽代外戚表新编》。

[43] 《辽史·萧护思传》,第1266页

[44]蔡美彪:《辽代外戚表新编》。

[45] 《辽史·萧孝友传》,第1334页。

[46] 《辽史·萧阿剌传》,第1355页。

[47] 《辽史·萧术哲传》,第1363页。

[48] 《辽史·萧余里也传》,第1491页。

[49]熊鸣琴:《钦哀后家族与辽道宗朝党争考论》,《中国史研究》,2013年第2期。

[50] 《辽史·公主表》,第1004-1005页。

[51] 《辽史·公主表》,第1004页;《辽代石刻文编》之《耶律元妻晋国夫人萧氏墓志》作萧孝惠。

[52] 《辽史·公主表》第1008页;《辽史·萧余里也传》,第1491页。

[53] 《辽史·公主表》,第1008页;萧德让即萧末,《道宗纪》作萧霞抹;另可参见罗继祖先生《辽金吾卫上将军萧德温墓志跋》,《满洲学报》,1943年第7期。

[54] 《辽史·公主表》,第1008页。

[55] 《辽史·列传·后妃》,第1026-1027页。

[56]蔡美彪:《辽史外戚表新编》。

[57] 《辽史·列传·后妃》,第1206页。

[58] 《辽史·列传·后妃》;另见蔡美彪之《辽代后族与辽季后妃三案》。

[59] 《契丹国志·天祚帝纪(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6月,第118页。

[60] 《辽史·天祚帝纪》,第342页;《辽史·列传·后妃》,第1206页。

[61]从帝后共治的习俗考察辽代后妃参政的问题,要注意参政后妃属于哪个帐分,这很重要,但是关注她属于哪个帐分还远远不够,关键还要考察她属于哪个家族。这也是笔者主要从后族家族考察、分析其参政能力的用意。

[62] 《辽史·志》,第878页。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