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件:公卫任务来了,这五项疾病防控是重点

导 读: 国家卫健委下发通知,基层公卫任务来了。 目前正值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的高发季,加上我国已

导 读:

国家卫健委下发通知,基层公卫任务来了。

目前正值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的高发季,加上我国已进入主汛期,洪涝灾害后卫生防疫形势严峻。

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进一步加强夏秋季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强调要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培训,提高疾病规范化诊疗水平。

对于基层医务人员来说,一方面要夯实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要做好宣传工作。这段时间,防控和宣传都得抓,基层公卫人员又要忙起来了。

小社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夏秋季传染病防控资料,方便大家宣传。

一、手足口病

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5-7月高发。该病多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多数患者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会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致命性并发症。潜伏期为2~7天。

传播源:

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

密切接触是重要传播方式,也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或饮用、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及食物。

疾病预防:

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接种疫苗,EV-A71型灭活疫苗可用于6月龄-5岁儿童预防;

3、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早期治疗患者,是行之有效的控制本病的有力措施;

4、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集体机构,坚持检诊制度,注意观察幼儿体温,口腔和手、足等处,同时做好日常用具的消毒。

二、其他感染性腹泻

指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是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或寄生虫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肠道感染性疾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大便每日≥3次,粪便的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亦可为粘液便、脓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病情严重者,因大量丢失水分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传染源:

总体上居首位的是志贺氏菌及轮状病毒,第二位是肠致泻性大肠杆菌,第三位是空肠弯曲菌及沙门氏菌。

传播途径:

消化道传播

预防:

1、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药洗手,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不喝生水,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尤其是海鲜类食物不要生吃。

2、婴儿最好母乳喂养,奶瓶做好日常消毒。

3、家长要叮嘱孩子不要在小摊贩那里购买食物。

4、夏季的凉菜最好自己在家加工,熟识买回家后,最好加热后再食用

5、外出旅游要在卫生条件好的餐馆进食。

6、轮状病毒感染可以通过疫苗预防。

三、登革热

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我国广东、云南、福建、浙江、海南等南方省份较为流行,主要发生在夏秋季。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有可能会出现致命的并发症。

传染源:

雌性埃及伊蚊或雌性白纹伊蚊。

传播途径:

常见症状以高热、皮疹、全身肌肉关节痛等,春夏季高发。5天后症状消失并康复。

预防提示:

1、及时清除纹媒孳生地;

2、防止蚊虫叮咬;

3、提高自我就诊意识,如发现发热、皮疹、头痛、逛街肌肉痛等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

四、疟疾

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常以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和脾大、贫血等体征为特点。如果不在24小时内予以治疗,恶性疟可能发展成严重疾病,并且往往会致命。云南中缅边境和西藏林芝地区有一定的感染风险。

传染源:

现症病人或无症状带虫者

传播途径:

按蚊叮咬皮肤为主,极少数病例为输入带有疟原虫的血液后发病。

预防提示:

预防疟疾最有效的办法是防止蚊虫叮咬。尽量避免在按蚊活动高峰期(黄昏和夜晚)到野外活动;如必须在户外作业,可穿长袖衣和长裤,皮肤暴露处可涂抹驱避剂,防蚊叮咬;睡前可在卧室喷洒杀虫剂或点蚊香;睡觉时使用蚊帐;房屋安装纱门、纱窗。

非洲、东南亚是疟疾高度流行区,出国前应当了解目的地疟疾流行状况,回国后出现发热、发冷、头痛等症状,应当及时就医,主动告知旅行史。

五、乙脑

由乙型脑炎病毒经蚊虫传播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临床上以突然起病,持续性高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嗜睡或昏迷、惊厥为特征,重者可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或出现呼吸衰竭死亡。流行季节为夏秋季。十岁以下儿童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

传染源:

人和家畜家禽(主要是猪)感染乙脑病毒后都可成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

蚊虫叮咬,其中库蚊、伊蚊和按蚊中的部分种类都能传播该病,我国主要传播媒介为三带喙库蚊。

预防提示:

预防乙脑应采取灭蚊、防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如发现持续高热,伴有头痛、呕吐、抽筋等症状时应及早去就医,以免贻误病情,失去救治良机。

来源:基层医师公社

医 改 界

数百位医改专家学者思想碰撞的殿堂

8000多家医药企开启新征程的出发地

几十万医改实践者共商大计的会客厅

一百多万乡村医生不离不弃的暗恋地

1200余万医疗卫生工作者的精神家园

13.9亿国人共同关注与期待的医改圣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