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尔雅队拜访袁富民先生,了解乾县的历史文化

大美西部观察:立足西部,放眼世界;关注民生,传递有价值的资讯,发布经典文章。

修志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

——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尔雅队专访袁富民先生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2019年7月15号上午9时,首都师范大学社会实践尔雅队队员赵珊、郭家宁、孙伟在队长路伟兴的带领下前往拜访袁富民老先生,了解学习乾县的历史文化。

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尔雅队拜访袁富民先生,了解乾县的历史文化

袁富民,笔名袁舟,1942年生,陕西乾县人。1993年出版诗集《纯情的思恋》,《独守宁静》是他的第一部散文结集。做过教师,任教期间多次被评为先进教师。1982年调县志办工作后,潜心修志,主编《乾县志》。先后任乾县县志办公室主任、主编,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地方史志协会理事,陕西省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陕西省散文文学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乾县创作基地顾问、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大美西部观察》总编等。先后多次被评为咸阳市修志先进个人和陕西省修志先进个人,受到咸阳市政府、陕西省人事厅、陕西省地方志编委会的表彰奖励。参编大型辞书《陕西县情》、《中国市县大辞典》、《中国经济协作手册》、《乾州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典》等,与人合著《乾陵百谜》,主编《乾陵楹联荟萃》、《乾县文化体育志》、《乾县建设志》等,校注《乾县新志》。

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尔雅队拜访袁富民先生,了解乾县的历史文化

先生住在城东的一个小巷子里。刚进门便见一位身穿方格衬衫,精神矍铄的老先生正在水池前给队员们洗桃子。先生已77岁高龄,但是身体健朗、谈笑风生,高声跟队员们打招呼,带队员们来到了他的书房,这间大概20平的书房中满满是书,先生笑着说:“这里摆的书大都是我没读过的,看过的觉得好的我都全部送人了。”

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尔雅队拜访袁富民先生,了解乾县的历史文化

先生写过诗、教过书,编过志。先生说“我的很多散文就是修志的感想,修志让我更多的了解我们家乡的过去、我们的历史,了解它曾经的苦难”。在得知我们想要了解乾县的历史文化时,先生欣然应允。对于乾县的历史文化,先生知之甚广,乾县的由来、发展、转变,以及乾县的民俗文化、宗教、历史渊源等先生如数家珍,讲解细致。在先生看来,自隋唐以来,四个帝王三座陵墓(乾陵、庄陵、靖陵)选在乾县,以及散布在全县各地众多的汉代高冢,造就了乾县的人脉与文脉。其中的历史渊源以及皇家带来的文化、饮食、宗教以及经济的影响,共同造就了现在的乾县。在之后的访谈中,先生向我们介绍了乾县的窑洞文化,乾县小吃“四宝”的由来、乾县的民俗文化以及乾县的宗教文化。在交流中,我们感受到先生对于乾县历史文化的了解之深,在问及缘由时,先生爽朗一笑“这是我做了一辈子的事。”

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尔雅队拜访袁富民先生,了解乾县的历史文化

先生19岁教书,教了22年。1982年从学校调至县志办,修志到现在整整37年了。1982年开始修志到2002年退休,用了20年编成一本《乾县志》。从2002年至今,先生笔耕不辍,从未放下编志、修志一事,在《乾县志》之后,先生主编和参编了《乾县文化体育志》、《乾县建设志》等地方志书,同时编的还有宗教志、中共乾县党史等。用先生自己的话说“一辈子都在编志、修志。前20岁是读书的,20岁到40岁是教书的,40岁以后是编书的,一辈子跟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编志的过程中,先生注意到很多民俗文化没有保存下来,逐渐消逝,先生认为编志是一件需要有人去做的事,让后人知道有这样一件东西,有这样一段经历。

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尔雅队拜访袁富民先生,了解乾县的历史文化

谈及现在有很多人将他比作乾县的文化名片,先生连连摆手,指着书房中范紫东先生的照片,说“范紫东才是我们乾县的文化名片。”先生对范紫东评价很高,先生说“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范紫东是我们乾县数百年领风骚的人物。”先生对范紫东的推崇不仅是范紫东创作了68部秦腔剧本,久演不衰,还在于范紫东一生写了三部县志。先生谦虚,并以前人范紫东为典范,大家风骨在此处尽显。说到自己,先生只留了一句话“我做的最好的一点在于晚年我一直没有停下来(创作、编书)。”

在访谈中,先生不只一次向我们提出“趁着年轻要多读书”,先生说“你们这个年龄正是精力最旺盛的时候。所以要趁着精力旺盛的时候大量的读书,学的东西、读的东西多了就自然融化在血液中,铭刻在骨子里,终生难忘。”先生书房悬挂着一幅大型字画,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先生初中时读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下来。先生以自己的事迹勉励我们这些后辈人。

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尔雅队拜访袁富民先生,了解乾县的历史文化

在访谈最后,先生慷慨地题词赠书,将先生文集《独守宁静》赠与尔雅队一行四人。先生还为尔雅队题词,“心有尔雅气自华,胸无春秋行难远。”先生一边题词,一边叮嘱着队员们,“胸中没有春秋走不远,心里要有中国的传统文化,丢弃中国的传统文化,就等于是自断血脉。”

以下为对话先生节选——

队员:您是如何将乾县的文化挖掘的如此之深?

袁老师:我一辈子都在做这事。前20岁是读书的,20岁到40岁是教书的,40岁以后是编书的,一辈子跟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是“书香人生”。

队员:您的这本新书《书香人生》加入了一些乾县的历史文化,编志的过程对您的创作有影响吗?

袁老师:我的很多散文就是修志的感想,修志让更多的了解我们这个家乡的过去、我们的历史,它曾经的苦难。当时编县志的时候不懂县志,刚从教书调上来,也是一边摸索,一边学习一边编书,是漫长的时间,20年修成这一本书。“修志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尔雅队拜访袁富民先生,了解乾县的历史文化

队员:您在编《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典》时,有没有一些非物质文化在逐渐消失。

袁老师:有很多,比如说一些传统技艺。前年我参观了一个农耕文明博物馆,后来我写了一个关中农耕文明的回望。一些原始的农耕用具再不收藏起来,再不保留的话就会完全消失,后代人根本无法想象那是什么东西。需要有人做这些事情。

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尔雅队拜访袁富民先生,了解乾县的历史文化

在先生的叮咛中,我们感受到作为青年一代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担,“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学习了解乾县历史文化中,在学习先生的文人风骨、修志品格中,尔雅队将不断向前。

注:原文

文案 | 孙 伟

摄影 | 赵 珊 郭家宁

排版 | 黄 敏

校对 | 张 翀 路伟兴

大美西部观察所刊原创文章均系作者授权发布,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文内所持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非本平台观点。图片未经注明均来源于网络。

注:本文系尔雅队授权大美西部观察发布。

责编 雷小河

了解更多可关注。看完文章,记得点赞~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