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读书|我们要去捉狗熊

参考消息网7月28日报道 台媒称,经典童书《我们要去捉狗熊》迎来出版30周年。 据台湾联合新闻网7月

参考消息网7月28日报道台媒称,经典童书《我们要去捉狗熊》迎来出版30周年。

据台湾联合新闻网7月22日报道,有人说,养孩子就是重新过一次人生。能有机会认识许多精彩的童书,可以说是过程中有趣的一部分。当然,因为太精彩而被迫每天看三遍,则是另外一回事。

《我们要去捉狗熊》就属于我们“每天看三遍”的名单之一。这本书出版于1989年,今年恰好迎来30周年。

“我们要去捉狗熊……天气这么好,没什么好怕的?” (路透社)

2014年,发行《我们要去捉狗熊》的沃克童书出版社特别邀请作者迈克尔·罗森亲自表演这本书,在镜头前表演各种场景;在今年庆祝30周年之际,罗森再度录制影片,跟孩子们说一次捉狗熊的故事。

这本畅销全球的经典童书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魔力?又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

创作之路

这本童书背后隐藏了什么魔力?又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美联社)

20世纪70年代末,英美夏令营很流行一段童谣旋律,有时是猎狗熊,有时是猎狮子。罗森着迷于收集各种民谣韵律,于是将野营歌谣加以改编,并加上表演。沃克童书出版社总编戴维·洛伊德看了他的表演之后大加赞赏,他说这可以做成很棒的绘本。

写作过程中,罗森才发现表演时以为理所当然的内容化为文字时困难重重。比如穿越草地的窸窣声、走过烂泥时把脚拔出来的声音,在英文中都没有专属词汇,罗森只好自己造字,将声音文字化。另外,诗歌表演的版本中场景太少,不足以成书,罗森自己又加上了森林与风雪两个场景,终于完成了初稿。

文本完成后,出版社委托插画家海伦·奥克森伯里创作。她认为这是插画家求之不得的文本,因为文字本身没有任何限制想象的元素。

诗歌般的叙事结构增加了画面呈现的困难,奥克森伯里想到的解决方式是黑白与彩页交错,黑白代表主角在思索,彩页代表一行人的行动。

通常奥克森伯里会先画草稿和作者进行确认,但她对于这本书的投入程度超乎想象,于是一次完成,没有中途停下来给任何人看过。

意外走红

罗森交差后,大概有一年多的时间都没有再听到来自出版社的消息,他以为就此不了了之。终于有一天,编辑神秘兮兮地把他找来出版社,在一间光源不足的房中堆满一迭又一迭的原稿,编辑小心翼翼地翻开第一张,罗森的第一个念头是:“我到底看了什么?”

他看到一家人在草地中嬉游,宛若一幅毕加索的印象派画作。他心想:“这超美的,但跟猎狗熊有什么关系?”继续往下翻,他还是一头雾水,他觉得每张都非常漂亮,可是每张都跟猎狗熊没什么关系。对他来说,很难联想这些漂亮图画与原本故事的关联性。然而编辑兴奋不已地说:“我们认为这会是本很棒的童书。”罗森满肚子狐疑,却又不好意思扫编辑的兴,只好点头应和。

《我们要去捉狗熊》书封

结果,书一出版立即大获好评。有人说,如果在英国长大,25岁以下的孩子几乎不可能没读过这本书。罗森也应邀四处演出,据他自己的说法,一年平均表演100场。他终于渐渐理解这本书的特殊之处,其实和他最初的观察是一致的:文字与图画述说的是两个不同的故事。

图中的家庭冒险并没有出现在文字中,文字只是推进的旋律。一遍又一遍地看,读者开始怀疑,黑白画面才是真的吗?彩色画面只是想象吗?短短数页的文字与图画,却留给读者莫大的乐趣与想象空间。

形式多样

优秀的作品不会寂寞,《我们要去捉狗熊》问世以来,已改编为各式各样的形式。不仅绘本以音效书、立体书、硬页书各种书装出版,还被翻译成不同语言(包含中文);2016年,《我们要去捉狗熊》改编为动画电影;2018年在伦敦西区上演舞台剧。除此之外,由于作品与英国自然风光的连结,莱斯特大学植物园甚至以此设计一日活动,让孩子们在园中认识各种植物生态。

在寻找拍摄自己的“捉狗熊冒险”短片过程中,可以留下许多美好回忆。(路透社)

不少童书经典,即使经过数十年,也能让不同世代的读者乐在其中。除了故事本身的魅力之外,还有各式各样的媒介突破想象框架。即使30年来都没有人真的捉到狗熊带回家,但他们在寻找、拍摄自己的“捉狗熊冒险”短片过程中,认识了草原,河流,森林,与自己成长的土地产生连结,日后想想,该是多么美好的回忆啊。

一如为人父母,即使每天被迫看三遍捉狗熊,日后想起,还会是一件乐在其中的事吧。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