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 徐毅宋柯:孤独的坚持,这是原则

△徐毅/宋柯 第三届CMA音乐盛典即将举行之际,音乐财经(ID:musicbusiness)与宋柯(

△徐毅/宋柯

第三届CMA音乐盛典即将举行之际,音乐财经(ID:musicbusiness)与宋柯(唱工委主任委员,Live Nation China董事长)和徐毅(第三届CMA评委会主席,太合音乐集团总裁)一起聊了聊这个充满音乐理想的行业奖项。

以下为部分对话内容。

音乐财经:奖项的传播性和技术性,这两者是矛盾的吗?

宋柯:我觉得有些矛盾的地方,因为技术性的东西、专业性的东西通常在往外传播的时候是有问题的。

但比如格莱美,在这个行业的成熟度上他们已经够了,即使一些偶像类的、流量类的歌手,他在某些专业领域里边,实际上也是有可圈可点的地方,这样的话,可能大家就能在所谓的矛盾里边能找到一些突破口。

当然如果说有这样的一个矛盾困扰的话,CMA的利益应该还是以专业性为主。大众传播当然很重要,我们也很希望就是说在行业以外,人更多会关注到CMA,但这毕竟是一个长期要努力的一个方向,我们在前期还是专注于建奖格、树立权威性。

所以我们不会因为传播性去设立一个最受欢迎奖,也不会设立一个媒体流量奖,或是涉及到粉丝投票的,这种奖可能永远不会有。唱工委本身的出发点就是行业协会奖,我们还坚持在这,所以如果说这里边有一些稍微的矛盾也好,牵制也好,我们肯定还是以最基本的专业性为主。

音乐财经:关于颁奖典礼,大众可能比较关注明星走红毯这些内容,CMA怎么安排这件事?

宋柯:红毯我们去年就没有,我们现在也没有特殊的合作方上的要求必须做这个。

我觉得这个奖最重要的还是行业的这些中坚力量,大家齐聚一堂坐在这儿,大家也是难得有个机会,所有这些唱片公司,这些好的合作方都在。

红毯这东西给观众看的有的锦上添花,没有也不太影响我们本身。我个人是觉得无所谓,有也挺好,锦上添花,也算是颁奖的一个常设吧,没有也没关系。

CMA现在还不是一个能做到很浮华的一个奖项,还不是一个说大家要考虑在红毯上穿什么样的衣服,争奇斗艳这种事。我们没有到格莱美这个地步,我们可能现在觉得能把这个奖项真正发到应该得奖的,制作团队、唱片公司老板、发行商、歌手、制作人这些公司或人手上,能让大家觉得行业对你去年的这个作品有一个认可,我们的目的在这儿就算是实现了。

△宋柯

音乐财经:CMA如何看待行业中艺人、公司对于奖项的反馈?

宋柯:每年都有反馈,我觉得褒奖性的话语,都当着面说的,很多。当然质疑也有,具体到某个奖项,奖项的评选标准都有质疑,比如说有个单曲就可以去评年度男歌手年度新人。

这些质疑,我还是觉得很有必要,但是我们也坚持我们的看法。评最佳专辑制作这些,当然得有专辑。但是有些奖项比如最佳新人,有很多新人非常有才华,他的能力、影响力、他的作品本身实力都到了,只不过就是你新的商业环境下,它就是不需要做一张专辑,或者他没有能力这样做。要牺牲掉他这几年他最“新人”的时间,我们认为没必要。作为一个最佳新人,你有那么一两首单曲有良好的表现,就够了,我们希望在这个时候就及时的给到你这个奖。

还有质疑也有说最佳影视配乐,为什么一个宣传曲一个片尾曲不能报?片尾曲优秀,你可以参与到年度歌曲,参与到很多技术奖项里边,比如作词、作曲这些我们都不排斥。但是到影视门类里边,我们现在目前也算是坚守在一个用Soundtrack原声专辑这样的一个概念来评奖,我们希望它还是一个完整的影视作品,而不是只是简单的一首歌。

类似这样的质疑,在这三年很多,但我觉得大部分的质疑都非常健康。我们真正在意的所有的表扬和批评都是在奖的根源性上,奖的根源性基础够不够扎实,能不能立住脚,能不能经受住行业的大环境小环境的这种变化,然后常年坚持下去,其实我们看的还是这个东西。

△徐毅

音乐财经:现在音乐类型特别多,会不会遇到难以归类的问题?

徐毅:这个事情其实和我们设立的奖项门类有很大关系。但我们现在仍然保持35个常规奖项不增加,是因为我希望幕后的人员有机会上台领奖。

比如像格莱美这样已经超过90个奖,但他的颁奖要分好几次,而大家只会在转播的时候看明星出场那一次,在格莱美其他场次颁的单项奖和技术类的奖,则很少有人看得到。

所以我们宁可让奖更集中,涵括性更大,也不愿意说让奖项太冗长,而让大家失去了看幕后英雄的机会。词、曲、录音、MV、视觉,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所有参与制作的人都应该要上来一起领奖。CMA会把行业每一个人同等对待,不是只有上台的明星,还有幕后的工作人员等,这是行业奖重要的意义所在。

音乐财经:为什么CMA常设机构的审批和组建这么难?

宋柯:因为也涉及到一些唱工委本身的职能问题,我觉得这些机制上的事不着急,相应的工作都有人在做。现在还是秘书处在日常代理的这些事,唱工委秘书处本身它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跟会员们建立日常的联系,所以现在经常联系就等于加了一项CMA每年关于作品的选送这些事儿,但其他的一些比如说宣传方面,目前还得临时组建。

徐毅:一个常设机构,它的编制、薪水、人员管理,都要重新确立。而且还有很多花钱的地方,事情就更复杂了。比如说邮寄奖杯这些事,30多个奖,每一个奖,词曲、版权公司、发行公司、艺人、录音师都要给奖杯的,成本不低。

如果我们有个常设机构,一年都在运作商务、赞助这些事情,肯定CMA的资金不会这么紧张。而且这个机构还要负责宣传、收集会员作品、会员的意见、和评委沟通等,如邀请评委去观看艺人的现场演出,让他们的评价更加全面。有了这样一个协调的机构,这个奖才会更加专业。

所以我说今年第三届之后,我可能会更多的去推动常设机构。

△徐毅/李宗盛

音乐财经:申报奖项的方式就是会员申报,组委会推送两种,会不会漏掉一些很重要的音乐人或作品?

徐毅:最早我们会员只有30家,代表性太小了,虽然有三大国际唱片公司,有内地的各种风格的音乐公司,但30家代表行业还是不够,所以我就花了很大力气邀请了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唱片和音乐协会,把他们的会员都带进来,第一届的时候会员到了快一百家,所以代表性就大了很多,而且包含的是整个华语市场。目前会员数不断增长,在今年达到了174家。

另外,第一届开始,所以我们就增加了组委会报送,比如说窦唯、草东没有派对,以及第二季的儿童音乐类的和电影音乐类等都是组委会报送。

我们的确担心有遗珠之憾,但随着我们奖格的确立,行业对奖项越来越认可,参与度也会越来越高的。

音乐财经:今年有什么感触吗?

宋柯:还是老感触,难啊。

明明可以获得更高的关注度,从主持人到颁奖嘉宾,到参演艺人,我们知道很多商业的做法,能让CMA快速得到吸引力,获得更高的收入,能把这个颁奖做得更加漂亮。

但是因为这个奖本身的这么孤独的坚持一个原则,否则没法做。

现在欣慰的就是,第一奖本身,反正觉得行业的起到行业年度表彰的作用在,大家拿到奖还是能感觉到分量的。第二就是前两届现场的表演嘉宾很给力,现场感染力强,代表了行业的一个水准。

我们到现在,尤其像我跟徐毅这个年纪,行业事件见这么多,最终能让你保有理想主义的东西,还能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实现,就觉得也够了,算是一个回报。

所以你要问我感触,基本上这三年没变,理想总是离现实有那么一步,要不是我们这帮人干嘛?不就是干这事的,是要在这一步的这个区域努力耕耘一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