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杨浦,我怀念“东宫”

“东宫”,这是大杨浦的暗号。

杨浦区的人说起“东宫”,都知道是沪东工人文化宫。平凉路1500号,三星路旁,“杨百”对面。

“东宫”隶属于上海总工会。相对应的,还有沪西工人文化宫(西宫)和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市宫)。作为杨浦区长大的孩子,我从来没有去过“西宫”和“市宫”。

“东宫”对面,是杨浦区著名的“杨百”。何谓“杨百”,就是上海市第三百货商店。因为在杨浦区,所以老百姓就叫它“杨百”。当时我住在眉州路,“杨百”是杨浦区最高大上的地方。弄堂里有个邻居在“杨百”工作,进出时穿着工作服,常伴有羡慕的眼光。

因为要写这篇东西,联络了小时候的朋友。谈到“东宫”,他滔滔不绝,帮助我回忆起不少往事。他还说,“西宫”现在已经成了花鸟市场和小商品市场,“市宫”现在常常举办打折商品的“特卖会”。相比之下,“东宫”经过改建,算是好的。“‘东宫’‘西宫’争了这么多年,总算分出胜负了。”

听了这话,我哈哈大笑。时代的变迁,常常模糊了一些片段。以杨浦区而言,最早的中心,毫无疑问是江边的杨树浦路。“东宫”造好后,杨浦区的中心,就慢慢转移到了平凉路上。上世纪90年代,控江路被称为“杨浦区的淮海路”。再到今天,五角场称为不折不扣的杨浦区的中心。

毫无疑问,“东宫”是杨浦区、乃至整个上海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细节。回忆“东宫”,是一种不那么惆怅的惆怅,是一种不想告别的告别。

1

沪东工人文化宫于1958年国庆节开放,造价是250万元,工期是20个月。

当时,1元钱可以买8斤大米,买1斤半猪肉,1斤3两油,4斤盐。

为什么上海市政府要造“东宫”呢?道理很简单。因为当时杨树浦路号称“沪东第一路”,大企业林立,支撑着上海滩的繁华。杨浦区这么多产业工人,不能只干活,没有学习和娱乐。所以,陈毅市长要造工人文化宫,还批示要把“东宫”办成“工人的学校和乐园”。

“东宫”的设计风格,是由前苏联专家指导的。整个建筑群呈“凹”字形。有花园,有电影院,有展览场地,有图书馆、阅览室,还有各式各样游乐设施。“东宫”的溜冰场,有1350平方米,本来是一片臭水塘。“东宫”的篮球场,设有看台。

在刚刚建成的一段时间里,“东宫”进出,是要有工会证的。换句话说,只有证明你是工人阶级,才能进去。

进去之后干什么呢?在当时工人们的精神生活非常贫乏、枯燥的时候,“东宫”简直像一个“万花筒”。看电影、阅览图书、打乒乓、猜灯谜,这还算初级的。“东宫”会办文学班、摄影班、音乐班、新闻创作班……如磁石一般,吸引当时的文学青年。

“东宫”还常上演一些大型的歌剧、话剧。比如,《红色娘子军》在“东宫”上演时,门口就常有黄牛逡巡,见人就问:“东宫红娘要伐?”不知道的,还以为这里在举办相亲活动。

“东宫”的溜冰场,是当时整个上海小青年的娱乐“打卡地”。戴着红色袖章的管理员,来回穿梭,或搀扶摇摇欲坠者,或警告危险动作者,非常潇洒。栏杆周围,人们围观,看到潇洒女青年,则目光紧盯,别有一番滋味。

“东宫”的篮球场,是企业间比赛的好地方。篮球场周围有看台,人们常常站立喝彩,场面十分热闹。当时,要是在比赛中“绝杀”了对手,第二天整条杨树浦路都会津津乐道,绝杀者在厂区受到的欢迎,不亚于今天的姚明、易建联。

“东宫”还办游园会,此时总是人山人海,需要门票入内。这样的传统到80年代还有。我记得小时候去游园会,最喜欢去游艺室,其次是猜谜室。有一个字谜: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打一字。父亲当场猜出,是“奇”字。因为大在上,河在下,又失去了“滔滔”,即三点水没有了。当时猜谜可以有点奖励,但周围人群那种羡慕佩服的眼神,是什么奖品都比不上的。

2

对于“东宫”,我最清晰的印象,是小学四、五年级。当时,我在上海市建设附小读书。学校的附近,就是“东宫”。

对一个小学生而言,此时已不需要工会证入场的“东宫”,是放学后的圣地,是所有可以想象的娱乐方式的集中地。

我常常背着书包,先走杭州路,买一只街边的油墩子。然后一边吃,一边穿过三星路到平凉路,右转就是“东宫”。

我去“东宫”玩什么呢?现在可以想到的,我买过电影票看电影,套圈子、哈哈镜、猜灯谜,都玩过。乒乓房和桌球房都有高手“守擂”,虽然从来没有“攻擂”成功过,却也乐此不疲。溜冰场只去过一两次,因肢体笨拙,也就算了。游艺室是我最常去的地方,迷恋于方寸屏幕之间,常忘了回家吃饭。

少不经事,此时回忆,倒也很有意思。“东宫”,是我挥霍时间的地方。而且,挥霍得不后悔。

当时,在游艺室负责卖牌子的,是一位亲切的老太太。她的孩子,与我的父亲是同事。因而,老太太也就对我,十分照顾。“东宫”游艺室,鱼龙混杂,常有发泄青春荷尔蒙者,到“东宫”隔壁的三星路“约架”。

我对这类事情,敬而远之,但又耐不住好奇心,总想跟着去看看。每到此时,老太太就坚决制止我,让我老老实实地呆在游戏厅玩游戏。

这个老太太姓什么?我忘记了。

常去“东宫”的人都知道,广场上有座很有名的雕塑,建于1985年的上海解放日。这个雕塑,是当时上海总工会动员各厂工会,一起共建的。父亲当时在上海制皂厂工会工作,他回忆,当时上海制皂厂工会捐赠了5000元。这座雕塑的底座,还刻着当时共建单位的名称。

多说一句,当时上海制皂厂赞助上海足球二队,一年的赞助费是6万元。

对了,上世纪80年代,号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上海有几家媒体搞活动,出一些题目,鼓励大家去书籍中翻找答案。于是,“东宫”阅览室一时人潮涌动,文学班名额炙手可热。当时我10岁刚出头,也会去阅览室消磨一下午,读一些杂书。

大约一个月前,我参与一个项目的调研。项目方有人提出,应该在媒体上刊登一些问答题,并鼓励读者去翻找答案,在答对的人中抽奖。我听了,一下子想到了30年前的“东宫”岁月。

3

说到“东宫”,可不仅仅是一个文化宫。

在“大杨浦”看来,“东宫”是和一系列事物,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是“杨百”、三星路、一心斋、新华书店、红光照相馆、杨浦酒家、青云理发店……

“东宫”的对面,就是“杨百”,大名是上海市第三百货商店。当时,全市商品都是统一定价,去“杨百”买东西,因为老百姓觉得样式多、质量好。我在“杨百”买过两个热水瓶,是家人嘱托买的。回家路上小心翼翼,生怕打碎。

“杨浦酒家”,是当时杨浦区最高档的酒家。父亲告诉我,他和母亲的婚礼,就是在“杨浦酒家”办的。一共6桌,每桌25元。

一心斋,现在还有。门口买牛肉煎包,依旧要排队。我觉得,煎包这种东西,确实有点像杨浦区的风格,粗犷之中,带着一些别样。

“东宫”边上有一家“红光照相馆”,一般老百姓不会去的,因为比较贵。我家拍照,都是在杨树浦路上的“天真照相馆”。就像我家理发,从来不去“东宫”附近的青云理发店一样。因为“青云”注重的是美发,而不是简单地剃掉头发,所以价格比较贵。

“杨百”边上,有一家新华书店,记得这家新华书店是不允许翻看的。尽管如此,每次经过,我都要进去看看。印象中,那时也没什么教辅书。

“东宫”边上有一条三星路。三星路很小,但在杨浦区学生心目中,这是一条大名鼎鼎的“群殴路”。在“东宫”的溜冰场或篮球场发生矛盾,双方往往“约架”三星路。当时的杨浦各中学,如果学生之间有了矛盾,也往往约在三星路一较高低。

三星路近平凉路口,是一家图书馆。这个图书馆里的工作人员,态度极差,动不动就不在岗。小学5年级,有一次我要咨询一个问题,两个中年女性打量我一眼,继续聊天。我生气了,讲了一句:“你们要为人民服务。”中年女性马上甩来一句:“你算什么人民。”

好吧,小学5年级的我,就这样被图书馆工作人员,“开除”出人民队伍了。

4

上了初中,我去“东宫”的次数,也不算少。

曾经在每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骑着家里18吋的自行车,沿着隆昌路向“东宫”骑行。过杨浦公园后门,到了平凉路口(就是那个有公安局的路口),右转,再骑行一段时间,就到“东宫”了。

那个时候,“东宫”的游戏厅,出现了一种新的游艺机——老虎机。押中苹果,1个硬币可以赢5个,押中7,一个可以赢20个……老天爷,这可是最早的赌博机啊。我曾有一段时间,迷恋于这个老虎机,兜里有10元、20元,都在这里红着眼睛投币。赢了3、5元,就去买零食。输了,就灰溜溜回家。

我在老虎机旁,见到过很多人。

有的人神神叨叨,号称掌握了老虎机光标转动的规律,还有口诀6844257……说是当中蕴藏着光标的停留规律。你相信他,结果当然是输到兜底朝天。

有的人专门在门口收赢家的牌子,卖时1元3个,收时1元4个,当中差价赚得很开心。赢了牌子,很少有人愿意留着下次玩,这也是人性的弱点。

有的人输到没钱,就要“碰瓷”,见旁人露出一张百元大钞,即一把抓住对方衣领,说对方偷了自己的百元大钞。闹到最后,总要分一点……

在老虎机房,我见过三教九流。这一段经历,让我获益匪浅,似乎对社会上越来越多的骗局,有了免疫力。现在,常有“年轻白领被电信诈骗”的新闻。年轻的朋友们,你们要是去过几次“东宫”老虎机房,面对面见过各种骗子,别人哪能通过网络来骗你?

现在想想,那个时候的我,运气实在逆天。因为我在老虎机房,没有被欺负,也没有被“拗分”。当我的全部积蓄200元,输到只剩30元时,我居然也就不去了。

是1999年吧,“东宫”改造的消息传出。造了一栋六层楼,增设了一个健身中心和一个宾馆。2006年,“百联滨江”在“东宫”对面崛起,成了新的商业中心。

越来越多的“大杨浦”,涌向了控江路、五角场。

5

三天前,我又去了一趟“东宫”。

“东宫”依旧,只是少了一些热闹。门前的广场,成了每小时8元的停车场,溜冰场、篮球场已不见踪影,留下了几间餐馆……

“东宫”难再。

三星路上,已经没有斜目看人的学生了,青春的爆裂元素,正在消散。居民们在路旁大声讨论着“奖励”、“比例”,动拆迁给这一带,会带来什么?

杭州路改成了单向通行,也不像以前那么拥挤了。依旧有不少人,坐在马路边纳凉。空气中,保留着老杨浦的某种细节。

有的时候,一件事情过去了,也就过去了。无所谓挽留,或者疼惜。对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而言,“东宫”曾占据了上海沪东很大一部分的跳跃元素,这,大概就足够了。

哪怕,你再爱“东宫”,爱它曾给你带来的感受,你也应该知道,俱往矣。

大幕落下,一切都是怀念。

暗号,东宫。

坐标,青春。

图片来源:上观 周到上海 上海弄堂往事 杨浦绿化市容 上海情愫 《浦江纵横》新民周刊 朝花时文 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同济理论电车 魔都空音 新浪博客 宽带山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