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M中的美国爵士

“寂静之外,至美之声。” 1971年,加拿大爵士杂志《尾声》如是形容ECM的一系列新专辑。那一年,这

“寂静之外,至美之声。”

1971年,加拿大爵士杂志《尾声》如是形容ECM的一系列新专辑。那一年,这家慕尼黑音乐厂牌刚满两岁。关于ECM这三个字母,厂牌创始人Manfred Eicher的解释是“当代音乐集锦”(Edition of Contemporary Music)。其中,爵士乐位居主导。

《Sleeves of Desire》, 1996

此后,《尾声》的这行乐评被ECM默认为座右铭。1996年,瑞士独立出版商Lars Müller与ECM联手,推出了传奇厂牌的第一本唱片封面集《欲望的唱片套》(Sleeves of Desire, 1996)。书的末页上,座右铭以两排小字的形式被印在右上角。余下,是紧环字体的大面积留白:寂静。

这样的厂牌,注定小众。清冷、纯粹、去工业化,自然、冥思、空间感、化繁为简……这些都是ECM留给乐迷的印象。它是爵士乐迷心中的圣殿,得到音乐老饕的标榜和推崇。Manfred Eicher的个人审美,对ECM选择发行的音乐风格起到决定性作用。凭借独道的听觉和视觉风格,ECM的音乐出品自成一派,以至于有人专门划出了“ECM爵士风格”(ECM Jazz Style)这道分类。

作为战后文化的一部分,“ECM”是符号性的。它的诞生象征着从大西洋左岸输出的强国文化,与古老欧陆人文积淀的碰撞相融。经过半个世纪,如今ECM更展现出一种超脱欧洲或美国的世界性。不同国度和文化背景的音乐家汇聚于此,与厂牌建立起深厚长久的合作关系,代言各自视角下的“ECM风”。德国的Stephan Micus、Markus Stockhausen、Eberhard Weber,英国的Norma Winstone、Dave Holland,意大利的Gianluigi Trovesi、Enrico Rava,芬兰的Iro Haarla,波兰的Tomasz Stańko,巴西的Egberto Gismonti,突尼斯的Anouar Brahem,更不用提厂牌的模范萨克斯风手、挪威音乐家Jan Garbarek。ECM是世界的,它有别于过去美国厂牌主导下的本土中心。同类例子不胜枚举。

《Free At Last》

乍看下,“欧洲的ECM”和那些代表了“纯正美国血统”的爵士厂牌似乎关联不大。但回到1970年,ECM发行的第一张专辑《Free At Last》,就是由美国爵士钢琴家Mal Waldron带领两名当时的欧洲新秀完成的。50年来,ECM从来不是独立于美国爵士的当代文化,美国乐手也不曾缺席这座欧洲音乐王国。

透过(美国)爵士乐向东看,ECM是欧洲的、衍生的、与众不同的;站在ECM向西望,到此一游甚至长期签约的美国乐手们,似乎不约而同地形成了特殊、临时的“欧漂”群体。当现象级的Keith Jarrett在ECM创建“欧洲四重奏”“美国四重奏”,是否暗示了美国乐手希望在欧洲语境中构建、强化自我认同的心理?

ECM中的美国爵士,足可用“壮观”二字形容。老一代如Keith Jarrett、Chick Corea、Gary Burton、Charles Lloyd、Lee Konitz、Joe Lovano、Paul Bley、Charlie Haden,中、新生代如Brad Mehldau、Chris Potter、Aaron Parks、Larry Grenadier、Craig Taborn、Nasheet Waits、Vijay Iyer、Ambrose Akinmusire等。今天美国最拔尖的当代爵士演奏家们,多曾以leader或sideman在ECM亮过相,留下截然不同的一面。ECM与美国爵士乐手的微妙关系,究竟是一场深入本质的双向选择,还是一对声音艺术上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Manfred Eicher

不过厂牌掌门人Manfred Eicher可能没花太多时间沉浸在这些形而上的思考中;对他来说,好的声音不分坐标。这一点上,他和一手创立了Blue Note的Alfred Lion几分相似。在爵士乐跨过现、当代里程碑的百年进程中,Blue Note和ECM都是革命性的厂牌。前者彻底转变了现代爵士的方向,后者则重新定义了当代爵士乃至当代音乐的外延。Manfred Eicher认为,制作人的职责是“捕捉”自己喜欢的音乐,并介绍给那些对此陌生的人们。

绕过ECM谈论美国当代爵士,是片面的。这里的美国当代爵士,在整体上呈现出冥想沉思、极少黑人性、减法表达等特质;以古典的线性流动美,弱化传统的块状律动。在ECM发片的美国爵士音乐家们,独奏专辑必出自像Keith Jarrett这样的顶级大师,乐队(重奏)专辑则往往阵容可观。

发行了《The Water Is Wide》(ECM 1734, 2000)、《Hyperion With Higgins》(ECM 1784, 2001)两张唱片的Charles Lloyd五重奏。另四名成员:Brad Mehldau、John Abercrombie、Larry Grenadier、Billy Higgins。

发行了《Lost In A Dream》(ECM 2128, 2010)的Paul Motian三重奏,另两名成员:Chris Potter、Jason Moran。

对ECM情有独钟的FLY三重奏:Jeff Ballard、Mark Turner、Larry Grenadier。

有些专辑,一问世便注定成为经典。2017年,新生代钢琴家Aaron Parks在ECM发行了备受好评的三重奏录音室《Find The Way》。一如其他ECM下拥有佼佼阵容的美国爵士专辑,加入这趟寻路之旅的还有冉冉上升的低音提琴手Ben Street,和见证了爵士乐近代变迁的打击乐老将Billy Hart。极致的流动,冥想型的内省,幻境般层叠的空间感,印象派般波光粼粼,Aaron Parks在专辑中编织了一张又一张迷雾般的梦网。标题曲中,钢琴家对自己的情绪和即兴张力处理得谨慎而节制,传奇鼓手Billy Hart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从而更令人印象深刻。他追求瞬态的美感,线性思维一路向前,声音组合充满惊喜。他赋予爵士鼓的几乎每个部位以生命力。

Billy Hart,独立而前卫的传奇鼓手。这枚生于1940年的爵士届活化石,曾于1969至1973年间担任Herbie Hancock六重奏的一员。他群星闪耀的合作履历留下了Miles Davis、Wayne Shorter、Wes Montgomery、Stan Getz、McCoy Tyner、Pharoah Sanders、Marian McPartland等历史性的名字。即将80岁的Billy Hart,是“那一代”的乐手。意想不到的是,越过大半生的光辉,他做了一次职业洗牌。在过去二十年里,Billy Hart与Aaron Parks、Ethan Iverson、Jean-Michel Pilc等年轻乐手时常为伍。谁能想到,一位“根正苗红”的老一辈美国爵士大师,会在花甲之年自我革新,钻入新生代爵士乐手的音乐审美呢?

加入年轻人,并没有让Billy Hart成为第二个Art Blakey。相比将自己曾身处的“传统”传承下去,活在当下更为重要。2012年,他在ECM发行了四重奏专辑《All Our Reasons》,2014年以相同阵容推出《One Is The Other》。60后的萨克斯风手MarkTurner,70后的钢琴手Ethan Iverson(前爵士天团The Bad Plus灵魂人物,同样师从Fred Hersch的Brad Mehldau师弟),低音提琴手是同样70后的实力小生Ben Street。“40、60、70后”的乐队结构可谓全明星版“老中青”。他们演绎着寂静之外,最美妙的美国爵士。爵士的融合精神,不止于类型。

8月17-18日(周六、日),被称为爵士乐坛活化石的美国鼓手Billy Hart将携手这支ECM四重奏登陆Blue Note Beijing。除低音提琴手由Joe Martin代任,其他皆为原班人马:完全的全明星阵容!没有听过ECM味的美国爵士乐,不足以自称了解这家小众厂牌。

点击下方海报查看Billy Hart演出详情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