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我想成为张小敬那样的人

《长安十二时辰》当仁不让成为网络剧中的爆款。播出至今一个月,公众号里关于这部剧的各类剖析解读评论的文

《长安十二时辰》当仁不让成为网络剧中的爆款。播出至今一个月,公众号里关于这部剧的各类剖析解读评论的文章铺天盖地,轮番上阵。很多人都在追剧,其中也包括《长安十二时辰》原著作者——马伯庸。

马伯庸,被称为“文字鬼才”,曾获得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被评为沿袭“‘五四’以来历史文学创作的谱系”,“文字风格充满奇趣”。

“最喜欢的还是开头,因为当时就是写开头的时候是最兴奋的,也是说能不能写出这种和别人不一样的故事质感,那开头,我觉得我是做到这一点,所以说也特别喜欢。”马伯庸说。

“此时铺子还未正式开张,但各家都已经把幌子高高悬挂出来,接旗连旌,几乎遮蔽了整条空巷上空。除夕刚挂上门楣的桃符还未摘下,旁边又多了几盏造型各异的花灯竹架——这都是为了今晚花灯游会而备的。”(节选自《长安十二时辰》第1章)

马伯庸最喜欢的开头部分,正是被观众吹爆的剧中开篇一气呵成的长镜头——一个繁华似锦的长安城。

“长安城的魅力所在,并不在皇家的这些权谋宫斗,也不在这些大臣之间的政治斗争,”马伯庸说:“它真正的魅力就在于这些普通老百姓,他们的日常生活,这些普通平凡的、这些卑微的生活,其实才是构成一个城市活力的所在。”

有人说马伯庸以“刺客信条唐朝版” 谋篇布局之时,就已经为人们设计好了一份“西安深度游攻略”。

“这里面每一个坊叫什么名字,现在都能够清楚的考证出来,包括里面的每一个门,甚至说可以看到上面还有一些浅色的,这个是水,这个是水渠, 为了供应整个城市的水的话,他们从外面的河水里引进了,专门挖了几条水渠,这条水渠的走向我们也能够看得清清楚楚。”马伯庸向记者介绍了小说《长安十二时辰》附带的长安地图——也就是狼卫千方百计要弄到的舆图:“比较特别的是这个地方特别画了一个圈,因为这个地方原来是叫兴庆坊,但是后来唐玄宗为了修建一个离宫,叫做兴庆宫。沿着城墙,它修了一条夹道。这里有一个虚线,这一条虚线其实就是这个城市的夹道。唐玄宗从这个夹道一直走到兴庆宫里呆着。兴庆宫里有两个楼比较有名——一个叫勤政务本楼,一个叫花萼相辉楼,其实就是唐玄宗在上面饮酒作乐,宴请宾客的地方。 ”

酥烂的水盆羊肉、能够吸着吃的火晶柿子,多少人因为《长安十二时辰》才知道了这世间美味,又多少人因为尝到了水盆羊肉和火晶柿子,竟然有了一种时空穿越,与盛唐神交瞬间的感觉。

“因为现在视觉毕竟比文字传播的速度要广。那么让很多人本来是不看书的,看了电视剧,如果他喜欢,他会回过头找书来看。那么我觉得第一对销量本身是一个促进。第二,他们可能也会对因此对古董,对唐代产生兴趣,然后愿意自己去挖掘资料,愿意自己去看。”马伯庸说:“我觉得它(网络剧《长安十二时辰》)已经开始反馈社会了。因为我看到最多最明显的就是博物馆。西安很多博物馆去的人越来越多了,然后他们会指着那些展品说这个地方我们在剧里看到过。然后这个展品我们在电视剧里主角拿过或者说出现过,我觉得能够鼓励大家,就是让大家产生兴趣,走进博物馆,去了解我们国家的这些文化,我觉得这是一个剧的社会意义所在,也是一个社会责任。”

《长安十二时辰》在很多人看来就是唐朝版 “反恐24小时”,觉得马伯庸是按美剧的套路在写这部小说。“我其实用的不是美剧的手法,是用现代人所熟知的这种节奏感,或者说换句话说叫信息量。我会尽量在一个短时间内塞入大量的信息,这样会让整个的故事发展得非常快,让我们会觉得好像目不暇接,使人非常紧张。其实这是一个算是现代写作手法之一。”马伯庸为之奋笔疾书的开篇,仅仅写了三天,却为了追求完美的节奏感几易其稿。

马伯庸为了创作《长安十二时辰》就翻阅了很多在旁人看来枯燥的历史资料,跑了许多与唐代文化相关的博物馆。“主要关注的还是这些生活上的细节, 因为故事其实从古至今没有变过,真正变的是这个故事所承载的舞台。”马伯庸说:“那就是像陕西博物院下面有一个壁画展,这个壁画展示一个你要额外花300块钱才能很少有人去。但是里面的壁画就画了一个非常精细的唐代皇家出行的仪仗。像这些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资料。”

“各种各样的种族,各种各样的生活习俗,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各种各样的穿着打扮,这些林林总总这些多元化的文化同时汇聚在同一个城市里,而且这种亲密无间比较融洽地能够放在一块去,并不会彼此矛盾,我觉得这是一个我心目中理解的盛唐。”马伯庸说。

雷佳音饰演的张小敬,这个人的名字也是马伯庸在翻阅历史资料中看到并且颇有感触:“安禄山事迹里面有一个讲在马嵬坡,当时杨国忠跑过去之后就被一个叫张小敬的冲过去把他一刀杀死,把他头砍下来了。就这么一句话,其他没有任何记载,但我觉得有这么一个真实人名在(小说里),会让这个人物显得更加真实。”

张小敬也是马伯庸本人非常喜欢的人物,“这个角色是我想成为,但是性格所限成为不了的那种人。杀伐果断,然后有行动力,都跟我是相反的。”

自从《长安十二时辰》火了之后,马伯庸的生活被两件事挤得满满的,一是接受媒体采访,二是签名。

“昨天是签最多的。 昨天是去我以前的公司签了2000多套。因为同以前公司的同事要买,还要他们要送客户。”

马伯庸笑称自己已经签得不会写字了:“都是他们替他们的朋友同学亲戚要的书,然后把书寄到这来,签好字之后再给他们回寄过去。以前很多人不了解这个,这个作家自己也没数,他们会觉得说你们家都囤了一堆书,所以说随时要。现在大家都素质比较高了,都是自己主动买书,寄过来之后签完再给寄回去,而且寄回去还是到付。 他们在网上买的是寄到这来,然后我再弄好之后,再给寄回去。”

在马伯庸所有的作品中,他本人最喜欢的恰恰是一部非虚构写作作品《显微镜下的大明》。“讲的是明代的六个民间的小案子。 因为它的档案留存下来非常完整,所以说我就把这个案子做了一个整理,把它写成一个读者也能够看得懂的一个案子的介绍。”

“历史小说还是有它的魅力所在的,”马伯庸说:“因为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几千年,它流传下来的这些文化非常得深厚。这么深厚的土壤里面能够适合做素材就非常多。”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健慧 徐玮 实习生:陈雅婷 实习编辑:王旭)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