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杀边缘到全面开挂,存在主义如何救了我? | 微思客周末图书馆

疗伤OK绷 硬核教授的逆袭之路 28 七月 星期日 《存在主义救了我》 作者:[美] 戈登·马里诺

疗伤OK绷

硬核教授的逆袭之路

28

七月

星期日

《存在主义救了我》

作者:[美] 戈登·马里诺

译者:王喆,柯露洁

出版社:未读•思想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上市时间:2019年7月

我希望这本书能体现真诚。

——[美]戈登·马里诺《存在主义救了我》

引 言

第一章 焦虑:你所恐惧的是自由

第二章 抑郁与绝望:杀死你的自我放逐

第三章 死亡:无论如何,巨大的悲伤笼罩着我

第四章 真实: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

第五章 信仰:我究竟在面对什么

第六章 道德:善良应该是勇敢的

第七章 爱: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

尾 声

致 谢

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

讨论时代精神时,有必要先明确一下地点。我住在明尼苏达州,在我生活的那个街区,人们按部就班地计划休假,期望孩子上大学,参加瑜伽课,有人还会去教堂。人们口中常提到“明尼苏达式友善”,举个例子,在我们这儿,你若去给某人送生日礼物,回家前定会收到对方回赠的感谢卡。不过,就连千里之外的北极星镇(North Star)居民都怀疑“明尼苏达式友善”底下一定暗藏着“明尼苏达式冷淡”,即我们从心底会觉得自己的礼貌周到在很多情况下并不真实。

但“真实”到底是什么?“活出真实的自我”又意味着什么?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展示理想中美国传统家庭和郊区生活的电视节目大受欢迎。同时,霍尔顿·考尔菲德(Holden Caulfield,《麦田里的守望者》)、威利·洛曼(Willy Loman,《推销员之死》)等文学形象和很久之前的伊凡·伊里奇一样,揭示了人们潜在的恐惧—害怕变成流水线上的产品,失去自我,为外界所定义。

反观和我一起在郊区居住的人们,以及我的学生,都将追求真实这一迫切问题抛诸脑后,代之以自拍、利用社交媒体自我营销,或在领英和脸书上打造个人简介,仿佛每个人都毫不掩饰地为自己代言。但这些都不是你,而只是你的表象。著名的X世代作家查克·克洛斯特曼(Chuck Klosterman)说过:“说真的,我认为我们这代人都非常鄙夷真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嫉妒真实。”

虔诚在今天看来就是“跟着感觉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人人都应该对生活怀有梦想,只要你坚持不懈地追求理想生活,仿佛那种生活才是你的本质,那你就是真实的。于是,保罗·高更偷偷地离开家庭,跑到塔希提岛(Tahiti)画画,但他的所作所为是真实的。著名哲学家查尔斯·泰勒谨慎地捍卫真实性原则,他引用了畅销书作家盖尔·希伊(Gail Sheehy)的《短文:那些能预见的成年危机》(Passages:Predictable Crises of Adult Life)中有关真实(个人自我实现方程)的例子。希伊如同布道一般说道:

你想在人生行至半途的时候离开的话,是不可能什么都带上的。你就如同在搬家,搬离制度的要求和别人的日程,搬离外界的评价和认可。你从各种角色中抽身,进入自我。如果我能给每个从生活中抽离的人一份送别礼的话,我会送一顶帐篷,一顶供人暂时歇息的帐篷,随时随地可以让人落脚的帐篷……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重生的机会,成为独一无二的真实自我……自我发现之乐随处可见……

讨论真实的哲学理论很多,但我不用借助理论就能知道,自己一生中大多数时候都在和成为不真实自我的恐惧较劲。巨大的不安全感以及为了消除这种不安全感所做出的巨大努力让我踏入了体育界和学术界,而我觉得自己和这两个领域格格不入,有时事实确实如此。20世纪80年代初,在一个秋末的午后,我有关真实的烦恼一下子爆发了,差点儿毁了我的未来。

......

我头脑一片混乱,试图保持真实,试图真实地面对我心中的自己—或许多少有点像工人阶级英雄的温和博学版。里夫说得没错,我对他的感情是真的,因为有某种东西阻止我像往常一样情绪爆发,一旦我情绪爆发,这段让我的生活步入正轨的关系就会破灭,后果不堪设想。

真实性的石蕊实验是否能区分感觉中的自我和被呈现出来的自我呢?在真实的问题上,加缪苦苦思索良久。《局外人》的主人公默尔索(Meursault)是加缪笔下最著名的人物,他无缘无故地杀了人,但是,他最后被判死刑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没有说出地方法官想要听的话,即他心存歉意。虽然默尔索杀了人,但是,他不会表现出他没有感受到的情绪。加缪在《加缪手记》中写道:“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这条建议写出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很难。

当我自称为拳击手作家的时候,有时我指的是自己并不丰富的拳击经历,让我明白自己不只是一名作家,还是拳击手联盟中的一员。一天下午,我和迈克·泰森闲聊许久后一起散步,他对我来了一句:“像我们这类人……”我以为自己已经把虚伪的面具摘下来了,或者铁拳泰森让我以为自己已经把虚伪的面具摘下来了,但我立刻就感受到不真实的拳头正向我挥来。我只是把从别人那里借来的衣服裹紧了些,当时我并没有纠正泰森的话,这让我觉得自己像个拙劣的冒牌货。这里,再重复一次加缪的那句话:“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至少我们这些不太习惯真实的人,应该尽量试着不要演戏作假。

但是,不演戏作假就意味着真实吗?骗子因为知道自己在骗人,所以,他就真实了吗?一个人自认为十分自私,但在别人的眼中她却善良大方,因为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不一致,所以她就是一个不真实的人吗?

真实这一主题是贯穿所有存在主义文章的红线,最早可以追溯到浪漫主义作家卢梭。真实并不具备“本质”,只能以其独一无二的特征来定义。一如我们将正方形定义为四条边相等的图形那样。物理学家、哲学家本·雅各比(Ben Yacobi)曾诚挚地说道:

“真实”的概念由人类构筑而成,因此这一概念不包含人类思维之外的东西。然而,真实是可能的吗?或者,可以被期望吗?……在这样的引导下,我们解释真实的概念时,会把真实看作是绝对的。但总体来说,寻找绝对之物是毫无收获的。

尽管萨特进行了尝试,但他仍不能像分辨桌椅那般清楚准确地区分真诚和真实,而且也没有什么鲜明的准则能够判断我们是否活出了真我。我们努力分析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却并不能准确地判断出自己是否活出了真我。克尔凯郭尔在《爱的作为》中写道:“从本质上而言,人类有关精神性的言论大都使用了许多隐喻。”你可以具体描述风是如何吹过树木的,但说不出精神是如何“流动”的。尼采用精彩的比喻说道:“真相是一支由隐喻组成的机动部队。”而且,若要粉饰真实,就必须运用大量的比喻。

哲学家和评论家阿多诺(T. W. Adorno)在《真实性术语》(Jargon of Authenticity)中抱怨,克尔凯郭尔和黑格尔等哲学大家所说的话虚无缥缈,华而不实。而且,读者们常被这些话蒙骗,他们认为,用花言巧语编织的幻想才是唯一真实的,在花言巧语编织的幻想中讨论的问题才是真实的。

......

真实并不意味着品行端正,但是泰勒建议:“公共准则让人们丧失了归属感,但强大的内在联系可以弥补这一缺失。”克尔凯郭尔将这种强大的“内在联系”称为“内求性”(inwardness),他曾批评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遗忘了这种理想状态,或许即便在现代也依然如此。真实性强调自主行动,自行抉择,这样看来,真实似乎是一种自私的自我指涉行为。然而,我们是处在联系中的存在,会与自我以外的事物构建强大的联系,与之相对的就是做自己。克尔凯郭尔认为,建立内在联系的对象应该是上帝,但泰勒认为应该让自我与“政治、环保”建立内在联系。20世纪90年代初,泰勒不仅强调我们所处的世界正在日益分化,他还认为,或许这也是许多现代诗歌所要表达的。

耶稣指着他选召的门徒迦拿(Cana)的拿但业(Nathanael)说:“看哪,这是个真以色列人,他心里是没有诡诈的。”一个心无城府的人,他表现出来的样子就是真实的他,或许,这样的人就是一个“真实”的人。不论我们如何定义,真实似乎都不是能够靠努力获得的,当然,我们可以在不演戏作假上下功夫。在和迈克·泰森的交谈中,我不应试图让自己装出和他一样硬汉的模样,我应该拍拍他的肩膀,坦白告诉他,尽管我也有几次不畏强敌,应铃而出,但我和他毕竟不是一个世界的人。这样的坦白能够让我卸去铠甲,接受自己的弱点。

当然,在不“演戏作假”之上,我们还见过真实就是成为真我的说法。甚至诗圣莎士比亚都写过:“真实对待自身。”然而这就出现了一个二选一的问题:所谓的真我究竟是我们创造的,还是(用克尔凯郭尔的话来说)一开始就针对自身设定的计划,哪怕具备攻城略地、移动山脉、践行“明尼苏达式友善”的能力,都可能觉察不到?

微思客重视版权保护,本文由未读•思想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编辑授权转载。

微思客致力于推广公共阅读。如有出版社希望寻求合作,刊发书摘、导读等,欢迎与微思客团队联络。微思客传媒同样欢迎读者投稿书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