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阐述莫言抄袭始末的论文,被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挪用

笔者阐述莫言抄袭始末的论文,被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挪用

笔者在2011年左右,写了一篇不算是论文的论文:“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蛙》揭密莫言的抄袭内幕”,字数长达四万三千字,此文现在可以在网上查到,被网友以各种形式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转载。

笔者阐述莫言抄袭始末的论文,被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挪用

这篇文章后来刊发于2011年12月31日《作家报》第三版《质疑·声音》专栏中。发表的文字,对原文作了较大的删节。但主体内容包括标题,都保留了笔者原文的核心部分。

“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蛙》揭密莫言的抄袭内幕”的主要内容,是论证了莫言根本没有模仿马尔克斯与福尔纳,而是效仿了俄罗斯作家肖洛霍夫的小说《静静的顿河》。

原文分五个章节,阐述了笔者的看法:

一、 莫言对《静静的顿河》主题的抄袭。

二、 莫言对《静静的顿河》情节的抄袭。

三、 莫言对《静静的顿河》意象的抄袭。

四、 四、莫言的比喻及通感运用之谜

五、 莫言《蛙》中透露出的作者转折信息

笔者提出的观点,在中国当代文学界里属于另类的异样的声音,很少得到正统文学评论界的认同。

在这篇论文中,笔者就指出中国学者缺乏基本的识力,连莫言向谁效仿都无法搞清,就在那里把莫言研究得热火朝天,实在让人对文学评论界的认知水平产生某种程度的怀疑。

更多的学者,对笔者的这篇文章保持了适当的警戒,不敢发表认同的评论。

比如在山东大学出版社编辑的《莫言研究书系》之《莫言:全球视野与本土经验》(2014年9月版)中,直接提到了笔者的这篇论文。

笔者阐述莫言抄袭始末的论文,被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挪用

但有趣的是,作者对笔者的文章不敢发表任何肯定与否定的评价,王顾左右而言它,令人觉得啼笑皆非。

这篇文章的标题叫《“讲述中国故事”的难度与可能》,作者署名为:霍俊明。

笔者阐述莫言抄袭始末的论文,被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挪用

文中写道:“我在《作家报》上读到一篇署名葛维屏的文章‘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蛙》揭秘莫言的抄袭内幕’,文章认为莫言的这篇小说抄袭了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我觉得这样的文章姑且搁置,还是平心静气面对一个具体文本更为合适。”

可见,这篇文章的作者采取搁置争议的办法。

但是,笔者看到,更多的学者,认同了笔者的文章中所提出的观点,我注意到,已经发现有不少论文,移用了笔者原文的观点,而且更有大言不惭者,抄袭了我原文的论点及语词。

我就发现福建某大学的一位学术论文,大量抄袭本人原文的语词及表述方法。此论文在网络上可以查到,但考虑到学生也不容易,所以,一直没有深究。

近日,笔者发现我的原文再度被移用。

笔者阐述莫言抄袭始末的论文,被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挪用

这篇文章也刊发在《莫言研究书系》系列中。书名为《莫言与世界:跨文化视角下的解读》,山东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版。

这篇文章的标题叫《跨越时空的对话——莫言与肖洛霍夫可比性初探》,作者署名为:李建刚,刘娜。

笔者阐述莫言抄袭始末的论文,被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挪用

文中对作者的简介如下:李建刚,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俄语系副教授,博士。刘娜: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俄罗斯系研究生。

《跨越时空的对话——莫言与肖洛霍夫可比性初探》一文分三个部分:

一、 个人经历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二、 莫言与肖洛霍夫创作特色比较。

三、 莫言与肖洛霍夫比较研究前瞻。

从文中来看,这篇论文的作者对我的原文进行了大量的移用,这种移用包括观点、例句还有语词。

首先,我们来看看例句。

笔者在“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蛙》揭密莫言的抄袭内幕”一文中,从莫言作品与《静静的顿河》中抽取了十个例句,证明两者之间呈现出语词上的关联,是笔者的独到的发现,不是随机抽取的,而是经过大量阅读,经过逻辑归纳而得出的结论。是属于个人的认知与分析的结果。

我的十个例句如下:

笔者阐述莫言抄袭始末的论文,被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挪用

但在《跨越时空的对话——莫言与肖洛霍夫可比性初探》中,作者顺手牵羊,直接把笔者的解析结果,照移不用,不过笔者原来抽取出来的十个例句,对于这位拿来主义毫不费吹灰之力的副院长来说,有一点太多了,所以,副院长只挪用了四个例句:

笔者阐述莫言抄袭始末的论文,被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挪用

笔者阐述莫言抄袭始末的论文,被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挪用

论文抄袭者抄着抄着,就直接开始抄袭我的原句了:

笔者阐述莫言抄袭始末的论文,被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挪用

笔者的原文:

笔者阐述莫言抄袭始末的论文,被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挪用

在上面的这段文章中,直接移用了笔者的原文的叙述手法:“在《白棉花》中,莫言对女人的挑水动作进行了神话般的赞美”的行文句式,完全是来自于笔者的笔法。

《跨越时空的对话——莫言与肖洛霍夫可比性初探》中,直接将笔者对莫言作品与《静静的顿河》中的人物性格相似性的判断,移用不误,甚至连语句的判断形式都没有任何改变。

这是《跨越时空的对话——莫言与肖洛霍夫可比性初探》中的一段解析:“在《静静的顿河》中,葛利高里有妻有子,但他不爱自己的妻子,而与有夫之妇阿克西妮亚保持着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纠葛。小说描写两人在向日葵地里幽会偷欢,在深夜的草垛里亲密接触,这都是原始的野性冲动使然。”

笔者阐述莫言抄袭始末的论文,被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挪用

笔者的原文是:“在《静静的顿河》里,我们都知道有一个经典式的爱情故事,小说主人公葛利高里有妻有子,但他不爱自己的妻子,而是与婀克西妮娅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纠葛。婀克西妮娅的爱情像火一样,而葛利高里的妻子娜塔丽亚却是冰冷如霜,所以,葛利高里自然选择了那一个火一样的女人。小说里写到两人在向日葵地里幽会偷欢,写两人在深夜的草垛里亲密接触,都是一种原始性的野合的类型。”

稍作比较,就可以看出《跨越时空的对话——莫言与肖洛霍夫可比性初探》完全移用了笔者对小说情节的归纳,要知道,这是归纳,是经过逻辑思考过之后的情节提炼,不是直接移自于小说的梗概,所以,《跨越时空的对话——莫言与肖洛霍夫可比性初探》的作者是沿用了笔者的二手归纳结果,并直接挪用了笔者的分析思辨过程及最终的结论。

对这种如此大面积地出现主旨分析及叙述语词相似的现象,各位朋友可以自已作出判断。这是否属于一种抄袭?

而在《跨越时空的对话——莫言与肖洛霍夫可比性初探》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还在大量的分析语句中,沿用了笔者的分析判断,但作者考虑到可能过分明显地挪用会坐实抄袭的口舌,所以,对这些句子作了一定程度的修改,但不能改变核心语词上对笔者原文的袭仿与挪用。

笔者随便摘抄几句:

笔者阐述莫言抄袭始末的论文,被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挪用

《跨越时空的对话——莫言与肖洛霍夫可比性初探》中,作者写道:“青春期是形成自己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以及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在这段时期失去正统的学校教育,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一种灾难。两位作家恰恰得益于斯——正是这样,他们才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教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意向系统,并且使自己的语言和思维保持了一种鲜活的质地。”

笔者的原文是:“莫言十一岁小学毕业,开始了务农生涯,之后一直到二十一岁离开家乡,他可以说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语文教育。而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说,莫言较少程度地受到抽象思维的训练,从而培植了莫言独特的意象系统。……而莫言却在这决定人的一生的最主要的思维模式的宝贵光阴里,没有受到系统的文化教育,对于莫言来说,当然是一种悲哀,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却使莫言在纯粹文学的角度上,有效避免了抽象思维过于同质化的倾向对于人的思维模式的干预与规范,从而使得莫言的思维方式保持了一种鲜活的质地。”

笔者阐述莫言抄袭始末的论文,被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挪用

从上面所作出的简略的分析中,《跨越时空的对话——莫言与肖洛霍夫可比性初探》一文的主要观点,移植了笔者“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蛙》揭密莫言的抄袭内幕”一文,是否抄袭,各位看官可以作出自我判断。笔者觉得,《跨越时空的对话——莫言与肖洛霍夫可比性初探》这篇论文,对莫言与肖洛霍夫的身世与经历的对比,完全是材料的堆砌,并没有什么观点,而其中提出自己独立见解的部分,主要是关于莫言与肖洛霍夫之间在小说情节方面与语词方面的相似性比较,却完全是从笔者的文章中移植去的,因此,《跨越时空的对话——莫言与肖洛霍夫可比性初探》这个论文,本身并没有自己的观点与立意,而是对笔者的原文的彻头彻尾的移植,在当前倡扬学术正能量风气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向《跨越时空的对话——莫言与肖洛霍夫可比性初探》的作者讨一个说法,你究竟有没有挪用笔者的文章?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