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经济步入转型升级关键期,外资战略应从数量主导型转向质量主导型

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吸收外资取得了很大成就,推动了上海经济的发展。今年上半年上海经济运行数据显示,

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吸收外资取得了很大成就,推动了上海经济的发展。今年上半年上海经济运行数据显示,新设外资企业、合同外资、实到外资继续保持“三同步、高增长”,分别增长49.2%、6.3%和13.9%。其中,实到外资占全国的13.8%,上海仍是外商最青睐的目的地之一。

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复杂更严峻,中央明确稳增长是重点工作之一,并且明确提出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等一揽子稳增长政策举措。上海经济正迈入新老产业接续、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如何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尤其是进一步利用好外资,值得进一步研究思考。

国际上吸收外资的几种不同模式

在进一步利用外资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大部分国家(或城市)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都采取了利用外资战略与经济发展战略相结合的模式,但由于各国(或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不同,它们的成长路径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对这些国家(或城市)的成长路径进行深入研究和比较,有利于上海在进一步实施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外资的引领作用,促进上海的GDP增长。

国际经验表明,外资驱动型经济发展的成长路径有多种。一个国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以某种模式为主,以其他模式为辅,也可以根据各阶段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从一种模式向另一种模式的转化。

其中,国内市场广阔、自然资源丰富并拥有充足劳动力供给的国家(或城市)对吸收外资的规模比较注重,吸收外资的产业面最广,包括低附加值的传统行业,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以及金融业等高端服务业。比较典型的有日本、韩国等国家。

国内市场相对较小、自然资源分布不均、劳动力供给有限的国家(或城市)对吸收外资的质量比较注重,在最初的资金短缺问题得到解决后,往往从吸收一般外资向吸收高质量的高科技外资转化,或重点引进高附加值的金融服务类外资。比较典型的有爱尔兰、新加坡等国家。

一些中小型城市或城市型经济体则倾向于选择其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作为重点引进外资的对象。这是因为,中小型城市或城市型经济体本身的市场有限,自然资源不够丰富、劳动力供给视乎其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这种模式的城市(或城市型经济体)对利用外资的效益非常重视,引进外资或集中于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或集中于金融业,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面十分单一,但经济效益非常高。比较典型的有印度的班加罗尔等。

关键要看高质量外资有没有进来

从上海的情况来看,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劳动力供给充沛、产业基础和金融基础都比较雄厚的超大城市,上海吸收外资在经过了多年快速增长以后,已经出现了增速趋缓的现象。因此,上海必须借鉴国际经验,尽快实施从数量主导型外资战略向质量主导型外资战略的转变,关键要看高质量外资有没有进来;同时,以日本模式为主,韩国和爱尔兰模式为辅,推行一种具有上海特色的复合型模式,即在利用外资的同时,加强对国内资金的使用,并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方式,逐步实现上海产业结构的提升和自主科技的进步。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完善外商投资的环境,增强外资企业产业集聚的动力。更好的营商环境,是“稳外资”的关键。今年初,上海制定营商环境改革2.0版,提出今年行政审批事项承诺审批时限平均减少50%,提交材料平均减少50%。“放管服”改革,将大大减少政府这一看得见的手对市场的干预,使市场竞争更公开更透明,也有利于对标国际规则,减少外资企业不必要的交易成本。

二是提高利用外资的技术含量,促进跨国公司在上海直接研发。国际经验表明,跨国公司以及跨国公司总部的集聚途径主要有两条:培育本地企业逐步发展成为跨国公司以及吸引国内外其他地方的跨国公司将总部迁往当地。对于上海而言,本土跨国公司的培育应当包括两种含义:一是培育上海本地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成为跨国公司,那么上海自然成为其总部的首选地;二是着力吸引国内外其他地方的跨国公司将总部迁到上海,使上海成为跨国公司以及跨国公司总部的集聚地。从这样两个方面入手,使上海成为培育本地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基地。在自贸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继续“瘦身”的基础上,近期上海市相关部门又研究形成《上海市促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发展的若干意见(送审稿)》,进一步加快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三是疏通投融资渠道,促进国内资金的再循环。稳外资与稳投资是相联系的。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是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加快对外开放步伐,降低市场运行成本,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只有把投融资渠道疏通,才能激活资本活水,依托中国国内庞大消费市场,使资金发挥出最大效能。

此外,还可以对引进外资项目进行二次开发,提高中资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合理引导外资对主要行业包括高技术产业、信息产业和生物产业的项目投资,优化上海的产业布局,提升外商投资的引资水平和结构的持续优化;提升现代服务业吸收外资的国际竞争力,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等等。

用好平台,为上海经济创造更多提质增效空间

对于今天的上海来说,吸收利用外资有了更多平台。用好这些平台,将为上海经济创造更多提质增效空间。

首先是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集中展示改革开放效应的一个平台。贸易与投资的相互关系历来是理论界津津乐道的话题。贸易促进投资,投资带动贸易,投资与贸易的双向发展为我们将各国贸易、投资、旅游等齐集博览会的国家贸易投资综合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仅提供线下线上一站式交易服务,主办方还提供通关和检验检疫的便利化,让大家通过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个窗口,看到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未来。通过让企业家和消费者面对面接触,让消费者体验国内没有的进口消费品,形成新的消费观念,培育新的消费群体。体验、进口、再生产,博览会从消费群体的培育入手,搭建了一座沟通供给和需求的桥梁。

其次是“一带一路”建设。目前,“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加强中国与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新动力,并将在今后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一带一路”投资带动东道国经济发展,“一带一路”沿线是中国海外重要投资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主要投资来源地投资增长态势良好,韩国、新加坡、日本、德国对华投资分别增长63.8%、10.5%、13.1%和81.3%;欧盟、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分别增长22.5%、7.2%和8.5%。上海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桥头堡,应更好挖掘“一带一路”蕴藏的投资良机,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

第三是长三角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地区的贸易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商的投资,外资企业在长三角地区出口中占据了很大比例。长三角吸收外资主要呈现出以下三大特点。第一,外资来源地高度集中。长三角吸收外资的来源地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新加坡、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维尔京群岛、德国等国家和地区。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外资集中度高达75%以上。第二,长三角地区吸引外资的产业分布以第二产业为主,且基本呈现上升趋势。第三,独资化倾向日益显著。从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来看,无论是按照项目数百分比计算,还是按照实际使用金额百分比计算,外资在长三角地区的投资呈现出明显的独资化倾向。可见,外资企业在长三角地区外贸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贸易投资呈现联动发展的趋势。如果说“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以及中欧班列的运行,将上海与长三角和中部地区腹地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为上海以及长三角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那么,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实施,使得三大国家战略汇聚长三角,长三角地区的协同发展指日可待。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