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饭桌

我的母亲,从甘肃民勤迁徙到新疆阿勒泰,做了一辈子农民,对土地充满敬意和依赖,对农村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感。如今已年过古稀的她,依然在田间劳作。

常听母亲说,几十年来她所经历的饭桌变迁史,话题的结束语永远是“共产党好,能活在这么好的时代,真幸运。”

母亲经历了“有吃就好”阶段。“吃”是当时生产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母亲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甘肃民勤。那时,刚经过战乱的中国,物质匮乏、粮食短缺,家里的饭桌上只有粗粮,油是用来接待贵宾的。一家人忙忙碌碌、精打细算,就是为了能填饱肚子。后来,大家过上了集体公社“大锅饭”的生活,一起干活、一起吃饭,各类票证是生活的重要内容,一切计划以此为准,定额定量,难有结余。后来,大饥荒让大家在“吃”上饱受煎熬,挖鼠洞、刮树皮,草根树皮竟然也“供不应求”,只要能吃的都吃了。

1964年冬,18岁的母亲,辗转颠簸近一周,从民勤县来到冰天雪地的阿勒泰,也是因为听说这里有吃的,不会挨饿。除去气候寒冷、住“地窝子”外,靠打渔、盖房、搞副业挣工分,按人头定量,饭桌上虽然还是餐食简陋,但有粮有油有蔬菜,至少有得吃,不再是一门心思地找食物。

那时,母亲最大的梦想,是生产生活方面能有更多选择,食物能够更丰富。

母亲经历了“吃的满意就好”阶段。“吃”逐渐退居二线。

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包产到户”的政策至今让母亲这一辈人津津乐道。伴随着责任田的分配,农民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田里种有粮食、油料,院里长着各样蔬菜,票证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满足自家消费之外的农作物、牛羊牲畜卖出去就是收入。饭桌上的三餐内容丰富了,有自种的粮食蔬菜,也有市场上供应的各类熟食水果,吃终于不再是问题。

因为有了越来越多的生活自主权,那时,母亲的最大梦想更多地转移到如何才能让收入更多,以及孩子的教育方面。

母亲还经历了“吃得健康才好”阶段。“吃”是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

随着生活的富裕,街上的饭馆也多了起来,大家对肉食、蛋白质的摄入增多,对饮食多样化的要求也逐渐增强。然而随之而来的健康问题,越来越让人们关注。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心血管、肿瘤、糖尿病、肥胖症等疾病发生率持续攀升,民众对健康的忧患意识觉醒,纷纷开始注重健康。

母亲的饭桌不仅有荤有素,色香味俱全,更讲究搭配合理、绿色营养。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能防衰老,什么食品搭配能够保持身体营养平衡,成了母亲乐此不疲的学习内容。

现在,母亲最大的梦想,就是一家人健健康康地生活在这美好的、令人无限留恋的新时代。

新中国走过的那些年,是日新月异的70年,是不断走向光辉未来的70年。母亲这一代人,正是见证这发展奇迹的一代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