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权益日的背后,是对质量的理性思考

每年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前后,就是不少企业提心吊胆的日子,不少企业还在担心自家的产品会不会上质量黑名单?

null

     质量的教训是深刻的。有不少国际知名大品牌因为细微质量问题在市场上大溃败的案例,也有不少企业质量有保证,价位合适,通过营销成功逆袭上位的案例。产品,是能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东西,而品质则是其最为基本的要求。市场竞争中,产品就是企业的兵器,厮杀中,兵器都不行了,难逃一败。

     在西方国家,企业因为产品品质不合格而遭天价索赔的案例数不胜数,也正是在国内相关法律案例的不成熟以及“便宜没好货”的文化认同下,滋长“质量不过关是小事”这样的现象。

同样,终端经销商的反馈也具有重要价值。有磨料磨具的经销商就气愤表示,国内不少厂家提供的产品批次不稳定,首批样品和之后不同批次的产品在质量上有很大的不同;还有很多厂家在完成交易收到货款之后,对质量问题爱理不理,毕竟钱到手剩下的都不关我事了;最让这位经销商感到生气的是有一些厂家的产品连正常的功能都没法使用,就是一堆废品。这也在另一方面反映出国内某些厂家对质量的漠视。

null

“产品质量不是检测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品质才是企业的长远发展保.....类似的道理大家都懂,但要一直坚持不懈做好就很难了。靠营销、靠噱头、靠促销、靠低价等等方式往往比用质量提升、长远投入来得更容易,这确实让人犯难了。同行的恶性竞争、不诚信竞争、无底线竞争, 往往是背后的推手,为了迎合低水平、低端、低利润的市场需求,在质量上妥协,再将责任推給市场需求、同行竞争、利润压力,损人而不利已,直至败光最后的人品,失去市场对该品牌的信任,其结局自然不言而喻。日本丰田公司可以说得上是制造业的一座半碑,其管理体系、经验哲学、品质的苛刻让世界为之崇拜。其在上世纪70年代打开美国市场时,靠的正是高品质、低故障的产品优势,从一个被美国人嘲笑、看不起、产品不可靠的品牌逆袭为世界主流汽车品牌。成也质量,败也质量。这也是日本人经营企业、品牌塑造、质量把控上独到的地方。每一个成功品牌的背后,是绝不允许出现质量危机这种低级失误的。

null

     近年来,不少地方都在实施“质量提升年”计划,这也是一个契机。产品品质跟不上,不单纯是企业观念的问题,更与生产设备、技术手段、人才储备、管理制度等因素息息相关。借着“质量提升年”的东风,向同行取经、向政策要红利,只要企业有这份决心与恒心,多一份落实与坚持,就没有办不好的事。

     今年的“315”已经过去,再次大面积、大篇幅、集中曝光国内市场产品质量不合格的平台只有等明年的“315”了。而在这种一到3月就紧张的心态,身为企业的你,是完全有能力去避免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