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目叁分》第4期 | 范彬:血管里的“生命通道”由我搭建

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使导管头端到达上腔静脉的下 1/3 处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被人们形象的称为血管里的“生命通道”。

范彬,现任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门诊负责人,静疗专科小组副组长。

2007年,范彬从苏醒室调到肿瘤科工作,她发现部分患者因为输注化疗药物出现静脉炎,皮肤溃烂(化疗药物发疱剂,经外周浅静脉输液后会腐蚀血管),患者苦不堪言。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了解到,使用PICC导管可避免化疗药物的外渗!她向护理部领导熊晓云主任提出要学习PICC护理技术。在肿瘤科护士长何虹的指导下,范彬掌握了PICC置管技术,并在2012年经医院同意被派到北京进修学习超声引导PICC置管技术及高级PICC资质认证学习,最终她以全国第三名的综合成绩顺利获得中华护理学会的PICC资质。

患者的不理解,令她举步为坚。为了克服这些困难,经常利用中午吃饭的时间做宣教,利用下班时间做置管术后的随访。为了取得医生的支持,范彬在医生早交班时利用3分钟时间介绍PICC技术,让他们了解PICC的优点,让医生认识到保护患者血管,正确选择输液工具的重要性。

2013年,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获得江西省静脉输液治疗培训基地,范彬任总带教,每年吸引大批的进修学员及静疗专科护士来我院学习PICC置管技术。截止2019年6月,共接收全省各地市、县级和乡镇医院进修学员236名、静疗专科护士90名。

在从事PICC置管工作之余,范彬还专研技术创新与发展,获得了全国PICC图王争霸二等奖,第三季“偱道杯”南赛区二等奖,全省专科护士论文二等奖,主持省级课题3项,参与课题4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篇,国家级论文8篇,在2014年引进ECG辅助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置管技术,大大提高了置管成功率,置管成功率接近99.5%,同时大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置管患者年龄从出生4天仅0.9KG的超低体重儿到96岁的老人,范彬都能够为他们成功开通生命的通路。

为了做好PICC的延续护理,范彬成立了PICC患者交流微信群,目前有超过1000名患者及其家属加入了群聊,在群里除了答疑解惑和护理宣教,大家还可以相互交流、互相鼓励。

出品人:毛宁

监制:徐茜茜 史玉琨

摄像:李驭 史玉琨

剪辑:李驭

美工:吕剑

实习生:潘小笛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