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博士说园林|“见性成佛”——禅宗思想对园林的影响(下)

null

先秦园林那些事儿(16)【园林趣谈】7、“见性成佛”——禅宗思想对园林的影响(下)

(2)妙造自然(天然之趣)

禅宗的心性论让其眼中的自然也发生了根本变化。这里的自然,是基于人类心性之中的自然。自然所含的天趣,通于大道,通于心性根本。“天然之趣”,是他们最重要的审美追求。

禅宗以自在清净的“自然无事”之心对待生活和审美,认为心能否做到虚空宁静、无拘无束,关键在于我们的心性是否做到自然无缚。

因为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自然万象都在大道中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只有拥有“自然”之心,才能获得“自然”之境。

这和道家思想有了根本的不同。道家是要人通过回归自在无为的自然山水中,来解脱现实社会的束缚;禅宗则把束缚归之于心灵的自缚,要人通过回归心灵的自然清净状态,来获得大彻大悟的自由。

null

▲ 浙派园林文旅研究中心首席艺术顾问杨军先生题字

妙造自然的另一层涵义,就是运用自然因素巧妙地隐去人工的痕迹,达到人工与自然完美统一。主要运用藏与露、虚与实相结合,以植物的自然形态装饰砖、瓦构筑的建筑背景,以达到“围墙隐约于萝间”的自然之趣。

(3)芥子纳须弥

佛家以“芥子”比喻极为微小。须弥山原为印度神话中的山名,指帝释天、四大天王等居所,佛家以“须弥山”比喻极为巨大。

“芥子纳须弥”是禅宗心性论的另一种表达方式,用形容弥勒佛的一句禅语来说就是“大肚能容天下事”。这是小中见大的审美意趣,主要常见于日本的园林设计当中。

深受禅宗思想影响的日本园林,对园林浓缩天地的艺术形式有着特殊的情感,其中最具特色的要数“枯山水”艺术。

枯山水是指由细沙碎石铺地,再加上一些叠放有致的石组所构成的缩微式园林景观,它是日本僧侣用于冥想的辅助工具,使人从小空间进入大空间,由有限进入无限,达到一种“空寂”的状态。

null

▲ 日式枯山水

中国传统园林追求的“壶中天地”充分诠释了“芥子纳须弥”的禅宗造园思想。例如,唐代诗人李中《赠重安寂道者》:“壶中日月存心近,岛外烟霞入梦清。”壶中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奇花异草,宛若仙境,别有洞天,这成为中国人对理想环境的追求原型。

在园林景观营造时,主要通过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等手法,彰显浩瀚苍茫的自然气势。如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叠山理水,在小尺度的山水中,尽显真山真水的曲折生动与自然传神。

null

▲ 贝聿铭大师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一拳代山、一勺代水

(4)生活真趣(平常心)

禅宗思想化解了佛家对彼岸世界的遥不可及,用平常心追求生活真趣,注重在现世中寻找理想的生活方式,引导世人从身边发现美、欣赏美、沐浴美。这样的文化理想促使园林造景趋向于更加的人性化、生活化和现实化。

禅宗要求在青山绿水中体察禅味,从人自身的日常生活中感受禅境,从而在领会的禅境中实现生命的超越和精神的自由。

园林中生活真趣的表达与创造,主要体现为园林与生活的密切关联性。古典私家园林,很多都是从住宅庭院发展起来的,所以园林中体现出浓厚的生活情趣,品茶、对弈、健身、赏月等很多生活场景都离不开园林空间的塑造。

null

▲ 禅茶一味

生活情趣让中国园林多了一份场景文化,很多的园林节点布局都离不开一定的人物故事情节的渲染,这也是中国古典园林不同于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主要原因。中国人追求真趣、情趣,英国人追求的更多的是一种野趣,或者偏向于对自然的纯粹模仿。

通过园林空间表达生活真趣,让园林与人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可割舍的情感。

(5)智慧的结晶

禅,就是智慧的结晶;禅宗追求的禅境,就是智慧开悟、心情明朗的时候。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之所以不快乐,并不是因为拥有的太少,而是因为想要的太多。禅的智慧就在于,把平常的风景用心转化成美丽的风景,把缺憾的人生用心转化成完满的人生。

中国人对园林欣赏的趣味所在,也是追求个体生命的悠然自足追求自我的精神超越。出发点不在于我看到了什么,而在于我由此感受到了什么、体味到了什么。在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体验中,乐趣不只在于看到了南山,更使他愉悦的是那见到南山时“悠然自得”的心境。

null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禅的智慧体现在园林中,更多时候是和我们的传统文化分不开的,诗词、匾额、对联、题名等,成为表现禅宗智慧的主要方式;另一绝妙的表现方式就是通过调动人的感官体验,在望、闻、触、嗅等活动中体验景观环境的深层意境美。

总的来说,禅宗思想与园林文化的结合,让中国园林具备了生态美、简约美、含蓄美、空灵美、智慧美等审美特征,并形成了中国园林的特色文化内涵。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