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鉴 | 无蒲不雅

它忍苦寒、安淡泊、伍清泉 不以色好示人,不以花香诱人 超然物外、隐逸绝尘 很多人知道兰花、菊花、水仙

它忍苦寒、安淡泊、伍清泉

不以色好示人,不以花香诱人

超然物外、隐逸绝尘

很多人知道兰花、菊花、水仙,但独独不记得菖蒲。 这或许就是菖蒲之特性吧——它忍苦寒、安淡泊、伍清泉,不以色好示人,不以花香诱人,超然物外、隐逸绝尘。 正因如此,菖蒲被誉为山野隐士,让屈原、苏轼、吴昌硕、齐白石等古今文人宠爱不已。 小时每逢端午,我们便会挂菖蒲于门上,以驱毒避瘟。 而今,我们住进高楼大厦,便和菖蒲绝了缘。 端午,去捡一方石头,种一茎菖蒲吧,因为养蒲就是养心——告诉我们失意之时“忍苦寒”,得意之时“安淡泊”,门庭若市之时“伍清泉”。

园无石不秀,室无蒲不雅。数十年来,当人们观赏古人清供图,很少有人知道,梅兰竹菊外的“那盆草”叫什么。更不知,其竟然有过“天下第一雅”名号。

它的名字就叫——菖蒲。 文震亨《长物志》有载: “花有四雅,兰花淡雅,菊花高雅,水仙素雅,菖蒲清雅。 ”四雅当中,唯菖蒲能小隐于野、大隐于市,故被骚人墨客誉为“天下第一雅”。

在相当长时间里,菖蒲是作为仙草灵药存在的。 《吕氏春秋》写孔子学周文王吃腌菖蒲,因太苦“缩项而食之”,吃了3年才慢慢习惯。

园林种蒲始于西汉。 六朝《三辅黄图》一书记载: “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树,即有菖蒲。 ”汉武帝刘彻为了长生不老,便把菖蒲移植于皇家园林,经常服用之,期望得道成仙。

王弘《民俗风情百画—饮菖蒲酒》。 菖蒲移于盆盎之中,制成盆景者,在唐代便有了。 但在宋代才开始真正盛行,宋代很多大文豪都是“蒲痴”。 一班文人因仕途失意或厌倦名利,而渴慕山林田园之胜,便对盆景这种缩微自然产生了浓厚兴趣。

菖蒲,便是文人最爱的盆景之一。 苏轼、陆游等文豪更是“蒲痴”。 陆游曾作诗表达对菖蒲之爱: “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榄茶。 自是闲人足闲趣,本无心学野僧家。 ”文豪们把养蒲当做修心养性之“闲趣”。

吴昌硕画作“园无石不秀,室无蒲不雅。 ”古往今来,再没什么雅物,能够像这株野草那样,让包括孔子、屈原、李白、苏东坡、吴昌硕、齐白石在内的圣人、文豪、雅士,为其吟诗作画、伺弄相伴、如痴如狂。

蒲草本无心,人可附之魂。 这样一株貌不惊人的野草,为何能讨天下文人墨客之喜欢? 大概有如下三点,正如苏东坡所言: “忍寒苦,安淡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 ”

其一,忍寒苦。菖蒲,先百草于寒冬刚尽时觉醒,因而得名。 其生于溪涧,长于石旁,寒冬时节,万物沉眠,但菖蒲依然苍翠挺立,有山林气,无富贵气,有洁净形,无肮脏形,书斋一有此君,顿觉清趣潇洒。

其二,安淡泊。其香胜梅,其雅胜兰,其清胜莲,却随遇而安,不以色好示人,不以花香诱人,生野外则生机盎然,富有而滋润,着厅堂则亭亭玉立,俊秀而飘逸,让人不居山林,却能有做野人般的欢喜。

其三,与清泉白石为伍。菖蒲可以不沾污泥,仅凭借净石与清水便可生存,不依附、不逢迎,仿佛是不肯与浊世同流合污的高士,置几案之上,正是洁身自爱之写照。

忍寒苦,安淡泊,与清泉白石为伍,菖蒲之品行,乃君子品行之镜影。 所以深得历代文人雅士之钟爱,而得以成诗入画。 当文人雅士与菖蒲邂逅,也就像本体遇见喻体。

养蒲,就是养心小时每逢端午,我们便会挂菖蒲于门上,以驱毒避瘟。 而今,我们住进高楼大厦,便和菖蒲绝了缘。 端午,去捡一方石头,种一茎菖蒲吧! 因为养蒲就是养心。 告诉我们——失意之时要“忍苦寒”,得意之时要“安淡泊”,门庭若市之时要“伍清泉”。

而种蒲一定得用“附石法”,就是把菖蒲种植于石头上或石孔中。 为什么一定要用石头? 一是因为菖蒲依附于石,才能长得节叶坚瘦、根须联络。 石嶙峋,蒲虬蟠,才最见精神。 二是时日一久,石头便会生苔,菖蒲苍翠茸茸,石头青苔斑斑,典雅古朴又生意盎然,才堪入画。

所以蒲痴苏东坡,便从蓬莱阁千丈崖壁上,取数百枚弹子涡石,将菖蒲植于弹子涡石的“千疮百孔”之中。 “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 ”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