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繁盛地,丞相外婆家:仙居县横溪镇溪头村(古村行065)

浙江省仙居县横溪镇溪头村位于横溪镇镇区东南,因其位置正好在永安溪与九龙溪交汇的冲积平原上,因此村名为

浙江省仙居县横溪镇溪头村位于横溪镇镇区东南,因其位置正好在永安溪与九龙溪交汇的冲积平原上,因此村名为"溪头"。溪头依山傍水,古树苍天,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是第四批国家传统村落。

村西古樟树

村东古枫杨树

溪头本来还有一株能独木成林的大樟树,可惜后来毁于雷击引发的大火

溪头村是至少具有千年历史的一个古村,因为其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很早就有居民在此定居。村庄最早的文字记录可以上溯到五代时期。据《新坊沈氏宗谱》记载,仙居沈氏的始祖沈鉴(希古公,曾任议郎)于公元945年从温州永嘉入赘到溪头上坂李家为婿,并新建堂宅开始在溪头定居。公元979年,沈鉴告老还乡,回溪头奉敕建了一座节度使牌坊,名"新坊",其所住房屋被诰封为"三善堂"。从此,仙居新坊沈氏在溪头开始生生不息、开枝散叶至今已近传至39代,一千多年。溪头也成了仙居最大的沈氏聚居地。沈氏在溪头安居乐业、耕读传家,先后出了沈骥、沈崇文、沈锡、沈锷四位进士和一大批人才,成为仙乡望族之一。

村内沈氏宗祠

溪头村还是南宋末代宰相吴坚的"外婆家"。吴坚的母亲是新坊沈氏八世祖存良公的女儿,在沈氏耕读传家的环境中成长,知书达理,秀外慧中。吴坚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自幼聪慧过人,发奋读书。后来考中进士,官至左丞相(当时的右丞相是文天祥)。吴坚深感外婆家租地有灵气,在淳祐年间(1241-1252),给溪头送来了一块太湖石,镶嵌于祖居大门楼前的地面上。太湖石长约5米,宽一米,碧绿光滑,冬暖夏凉,堪称奇石。

(据村民介绍,太湖石现在就埋在这个门洞下面)

(元宝造型的上马石)

(倒在地上的旗杆石)

溪头曾经是古代台州通往浙江西部和江西的交通要道上的重要节点。最早永安溪的船运能直接到溪头。官府曾经在溪头设立了官渡。大量货物也在溪头集散,这也造就了溪头商业的繁华。

(明代溪头官渡碑记)

这是一条把村分为南北两半的商业街,曾经店铺林立,各路商贾川流不息。

商业的繁华和官宦之家的众多给溪头留下了数量众多、规模宏大、精雕细刻的传统建筑。

文化底蕴深厚的建筑

精美的石子镶嵌门堂

这座建筑的两扇门上分别是"耕读传家"和"渔樵乐趣",代表了溪头的文化精神

精美的木雕

令人痛心疾首 欲哭无泪的是,溪头村的镇村之宝:新屋里台门百鱼桁已经被盗。百鱼桁上雕满了栩栩如生 活灵活现的各种鱼,是仙居不可多得的文化隗宝。现在仙居农村盗卖文物现象十分突出,大量精美石窗、木雕被盗。在全县推广淡竹"绿色资产清单"保护模式刻不容缓。即:开展地毯式排摸,把村内所有有价值的古建筑、古石雕、木雕等文化遗产登记造册列为文化资产清单,并挂牌保护。二是压实责任,乡镇监督村内党员干部加强对清单内资产保护力度,保护不力的,采取各种惩罚措施。有关部门也要切实加大打击力度,共同把老祖宗留给我们为数不多的遗产保护好。

被盗后的情景:

这座建筑原来是溪头村的一座尼姑庵,据附近村民介绍,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雷波部队的驻地。

溪头的村民们:

角落里供奉的是五圣老太

延伸阅读:丞相悲当亡国时(方炳乾著)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丞相职位是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辅佐皇帝总揽朝政的百官统领。尽管台州府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按照现在地域九个县(市、区),古今以来也仅仅出过6人。仙居建县已有1667年,历史上有不少名人跻身朝廷,成为史上名官,甚至流芳千古,然而,担任过丞相之职的却只有一人。他就是南宋末年左丞相吴坚,右丞相就是如雷贯耳、名垂青史的文天祥。

吴坚为官

吴坚,仙居县后里吴(今官路镇后里吴村)人。嘉定三年(1213)出生,其父吴焕,字尧卿,嘉定元年(1208)进士,曾在湖南任岳麓山长。岳麓即为岳麓书院,在今湖南长沙岳麓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讲学于此,学生最多时达千余人。山长即"山中学舍主讲并总院务者",相当于今日该地方最高学府的校长。由于出生于书香门第,嘉定十三年(1213),年幼的吴坚就随同父亲到长沙,拜师侍读于岳麓书院的舒、李"两山真先生",从小就受家庭的儒学熏陶,读书颇多,尤"熟习春秋"。故吴坚后来自称是"发自朱子之门"。淳佑元年辛丑(1241)中进士第。

吴坚步入政坛的第一个职位是昆山(今江苏昆山市)主簿。主簿为县令以下掌文书簿籍,行文牍收发之事的小官,职位低微,相当于今日秘书长或办公室主任。在封建社会科举制度里,考取了进士之后有个不成文的授官基准,一般都被授予七品县令,即便机会差一点也会委以县丞、县尉等。尤其吴坚当年是甲科进士,去做县令、县丞、县尉以下的主簿,科名与官位极不相符。但吴坚心态平和,在任期间,从不嫌弃官大官小,总是知足长乐,爱岗敬业,励精图治。据江苏《至正昆山郡志》、《咸淳玉峰续志》等书记载:吴坚在昆山 "留意教养",颇有成效。他坚持每天到学宫亲自给诸生讲学,并仿照当年陈襄在仙居期间的作为,"以厚风俗、正人伦、明义利、辟奸邪为先务","在任多所增创" 。由于吴坚的奋发有为 ,昆山"风俗为之一变"。离任时,昆山百姓恋恋不舍,堵道相送。为纪念他的功德,昆山百姓还为他树碑立传,并入祀昆山名宦,这段珍贵的史料至今仍保存在南京图书馆。吴坚为官清廉,为人厚道,崇贤善行。年幼时父母作主为他娶的亲事,他始终形影相伴,不离不弃。娇妻多病,久年不育,吴坚做了大官还是膝下无人,但他从不怨天尤人,乐观面对,宁静示世。夫人生不了孩子,他始终不去纳妾。最后夫妻俩商量好,将吴坚长兄吴元一的儿子吴铨过继到自己门下,并携带在身边朝夕教读,以享天伦之乐。仙居有句俗话肉叫做:"心好天降福",吴坚夫妇过了不惑之年却喜从天降,夫人怀孕,生了个儿子起名景伯。在古代可算是老来得子矣。

南宋景定元年(1260)之后,吴坚先后担任过太常少卿、架阁侍制、中书舍人、礼部侍郎、 秘书郎、江西参事、严州通判、平江知府、太常少卿、华文阁侍制兼福建转运使、著作郎兼礼部尚书兼太子舍人、吏部尚书兼国子祭酒兼修国史等职。从这些职位来看,吴坚职权渐重,"累登清要",至度宗(1264—1274)时,吴坚已成为朝廷重臣。吴坚拜相

咸淳十年(1274),在位十年的宋度宗皇帝赵禥驾崩,年仅4岁的恭帝继位,由祖母太皇太后谢道清亲自摄政。谢道清是临海人,吴坚是太皇太后谢道清的表妹夫(吴焕与端平名宦仙居船山人郭磊卿契交,两家联姻。磊卿女儿郭安娘配吴坚为妻。而理宗皇后谢道清是郭磊卿外甥女,也就是吴坚妻郭安娘的表姐)。当时由于权奸贾似道的祸国殃民,局势已严重恶化,南宋江山,江河日下。而西部高原崛起的元军骑兵在征服了西至伊拉克,北至俄罗斯之后,集中兵力,以排山倒海之势,大举南下,直逼临安,南宋朝廷面临灭亡的危险。在此关键时刻,谢太后决定重新起用国戚吴坚。德佑元年(1275)十二月,谢太后任命吴坚为签书枢密院事,协掌武备枢密军政。吴坚执掌政要后,虽然扭转不了乾坤,改变不了败局,但吴坚人缘好,至少能将危难中的散落官员笼络在一起,共谋同略,致力内安。宋德祐元年(1275)正月初,元军加紧发动攻势,湖州、嘉兴相继陷落,临安三面被围。元军攻占了临安东北30里的险地皋亭山,50万悍将精兵虎视眈眈,将宋城100多万百姓围得水泄不通。南宋左右丞相留梦炎、陈宜中、张世杰、苏刘义等贪生怕死之辈相继从嘉会门出逃杭州。元军统帅伯颜恼怒之极,速派5000骑兵追杀。是战是降,人心惶惶,平日里威风凛凛的官员,都一时间销声匿迹,接踵逃遁。史载"唯皇太后,嗣君在宫"。危急之际,吴坚被委以重任,任左丞相兼枢密使兼监修国史日历。通常情况下,丞相的任命必有隆重庆典,然因当时元兵压境,原丞相尚且带头逃生,所以皇帝诏书宣告之日,到宣元殿上朝的"文班止六人"而已,显得十分凄凉。

由于皇帝年幼,谢太后又年事已高,孤儿寡母面对亡国之际,每日噩耗频至,吴坚身为宰辅,肩负重责,日理万机。"丙戍,伯颜下令禁止元兵入城,违者按军法处置。并派遣吕文焕带榜张贴宋城街头巷尾,以安抚居民。同时,传唤宋室出城到元营议降。"正月十九日,南宋朝廷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派他和吴坚一起赴元营谈判议和。文天祥到元营后,义正词严,痛斥元丞相伯颜。伯颜恼羞成怒,不仅不允议和,反将文天祥扣留。吴坚无可奈何地回到临安向太后禀报实情,穷途末路的宋室为百万宋城居民安危,不得不将大宋江山拱手相让给元朝。 并再度派吴坚、贾余庆等人赴元大都献表请降。同时下诏天下州县停止抵抗,归降元朝。时人刘因有感于南宋灭亡的史实"乾坤噫气三百年,一风扫地无留残。万里江湖想潇洒,伫看春水雁来还。"自此,立国300多年的赵宋政权灭亡。吴坚等人也被迫随元军北上,并被关押在保定元大都牢房里。郁闷无助的吴坚,于当年隆冬病故,享年64岁。有《实堂集》传世,棺柩由其子吴景伯运回仙居,葬于县城西郊的西岙(今安洲街道岭脚)。左丞相吴坚之死,在当时就激起社会强烈的反响。《仙居厚仁吴氏大宗》记载:时人有诗挽曰:"天柱倾危日,谁共扈六飞。事君能死报,有子护丧归。沙漠风烟淡,关河道路非。盖棺今已定,犹看回朝衣。"

身后说吴坚

中国封建礼教特别注重名节,名节又以献身为最高标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舍生取义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方为真男儿英雄气节。一个壮举,"为国捐躯""以身殉国"光环千秋,流芳百世。反之亦然,里通外国,吃里扒外者,前功尽弃,一律肩负骂名为"汉奸""国贼""叛徒""走狗",且盖棺论定,身败名裂,海枯石烂,不得翻身。许多壮士,身经百战,甚至战功赫赫,一旦成了俘虏,有脸难见江东父老,生不如死。当年右丞相文天祥与左丞相吴坚,在相同的时代相同的历史事件中,右丞相文天祥正气凛然,豪气冲天,扮演了红脸角色,以致千古流芳。左丞相吴坚深沉凝重,悲苦深邃,最后拱手相让 ,提交降表,以致肩负千古骂名。别说国史通志,就连明代《万历仙居县志》、清朝《康熙仙居县志》、《光绪仙居县志》以及《民国仙居志稿》都不得入传。唯在无法回避的科考进士栏目,记载了吴坚考取进士的年份,并注明"官至左丞相,降元"。"以致寂寞无闻于后世" 。新编的《仙居县志》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尊重历史,秉笔直书,以对历史与后人高度负责的态度,给左丞相吴坚立传。这位埋名了七百多年的仙居史上最高官,才走出历史的阴影,得以现身,是非功过且让后人评说。

吴坚一生,悲喜交加。他有幸出生于书香门第,又是皇亲国戚。少年聪颖好学,中年仕途得志,临大事而有静气。其岳父是郭磊卿,以"弹劾权幸无所避"而名闻遐迩,称"端平六君子"。吴坚曾作诗奉劝:"家有余忠上所知,殊恩岂独眷中闱。巍官已许挂神武,散笔不妨窈翠微。余事只消寻炼鼎,闲居恰好试新衣。更宜筑屋烟云上,门外莫关谁是非。" 宋室江山日薄西山,并非一日之事,吴坚早就心知肚明。只要他随便借故一个理由,都可携金告老还乡。秀美的湖山就是他的故乡,幽深的广度寺,便是他家的"香灯寺",吴坚早就可以去登临山水,耕耘读月,安享颐年。那么吴坚既然他早年就劝岳父去"筑屋烟云上,炼鼎好修仙。" 而临到自己头上又不知道激流勇退呢?然而,"士君子不幸生当亡国时。"吴坚是一个有责任心的男儿,是一个敢于担当的命官。德佑间,吴坚应帝后之诏复出,就任宰辅,受命于危难之际,"一月之内,两使元营"。我们虽不清楚他如何据理力争,但当时南宋词人、朝廷琴师汪元量,也被元兵俘虏北上,由于汪元量是个文士艺人,羁押不久就得以自由。汪元量曾经多次在狱中见上文天祥,从《四部丛刊》本《文山先生全集》自序其诗《指南录》中文天祥只大骂贾余庆、陈宜中等卖国,没有涉及吴坚不是之处,可见左丞相吴坚在关节眼上,虽没有文天祥"据理抗争,言词激昂慷慨,痛骂元军" 也不像贾余庆等叛逆"紧跟着媚敌献计"让文天祥破口大骂其国贼。

仙居古人有句俗话肉"红脸白脸都是脸,何必个个是红脸。"尤其是杭州城,百万手无寸铁的子民危若累卵,命悬一线。假如太皇太后谢道清、左丞相吴坚不自量力,以卵击石,至死不屈,固守到底。极有可能像蒙古铁骑攻陷巴格达,大屠巴格达居民一样,先后有120万人死于元军刀下,以至于底格里斯河河水为之一片殷红。今日的史学家在《南宋末四川军民对蒙古的抵抗及其意义》一文,也对四川人口被屠杀作了估计,整个四川最保守的估计也超过了1300万人口,屠杀后竟然不满80万人口。常州民间有句顺口溜:"伯颜屠城,万户不存。"元军荡涤江南时,已是所向披靡,锐不可当。一遇顽强抵抗,就杀红了眼,围城临安之前的所有战争,已经屠城200多座城市。当时杭州城外50万精兵强将,磨刀霍霍,只要伯颜一声令下,即刻之间杭州就血流成河。宋城有惊无险,转危为安,平稳易帜,改朝换代,无伤一兵一卒,实乃罕见,此百姓幸事矣。除了天时地利之外,凭天地良心而论,与太皇太后谢道清、左丞相吴坚心系天下苍生,"宁将自负千古骂名黑锅,勿伤百万杭州子民",审时度势,明智选择分不开。以至于元军入城军纪良好,严禁扰民,被称为王者之师,杭州人民甚至为忽必烈、伯颜立庙祭祀。汪元量有诗赞曰:"衣冠不改只如先,关会通行满尘廛。北客南人成买卖,京师依旧使铜钱。伯颜丞相吕将军,收了江南不杀人。昨日太皇请茶饭,满朝朱紫尽降臣。"

元代算不算中华民族统治中国,还是外国人统治中国?这应该是毋庸置疑的问题。毛泽东也称成吉思汗为"一代天骄", 十三世纪初,中国西部的蒙古高原崛起,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时代之一。蒙古族统治者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征服战争,先后消灭西夏、金、大理、吐蕃、南宋等政权,先后也征服了东至朝鲜韩国,西至伊拉克海湾,北至俄罗斯,征服与统治的疆域达4020万平方公里。中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特点,都为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过贡献。满族人夺取政权后,不就开创了"康乾盛世",举世瞩目,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翘楚时代,难道我们还有理由说三道四?纵观古今,蒙古民族长期以来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只是外蒙古于1945年实行全民投票脱离中国,独立出去,内蒙古仍然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元朝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人建立的全国性政权,结束了唐朝末期、五代十国、两宋以来中国360多年割据的政治局面,使中国再次实现了历史上唯一最大范围的大统一,成为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