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店小巷“一家人”

  新店小巷“一家人”   新华社台北8月4日电(记者何自力 石龙洪)巷口临街的铺面一半是海鲜摊,一

新店小巷“一家人”

新华社台北8月4日电(记者何自力 石龙洪)巷口临街的铺面一半是海鲜摊,一半是猪肉摊,走进狭窄的通道,里面还有个摆满蔬菜的菜摊。

“我们这里很挤。”热情的海鲜摊女主人陈太太一边敲着鲜蛤,一边说。临近中午,只做早市的店铺正准备收摊,她要找出不新鲜的蛤,“不新鲜的蛤不好卖给客人”。

卖海鲜40多年,陈太太和丈夫林先生养大了一对子女,还在新店拥有了自己的住房。她指着马路对面的旧楼房说,下个月他们要搬到这栋楼上新买的房子里,“近,摆摊更方便”。

“还有猪肉吗?”住附近的阿姨大老远喊着猪肉摊的摊主阿富。

阿富的摊档早已收拾干净,还出门送了一家老客户订的猪肉和排骨。贩卖猪肉的原木案板上,摆放着两把铮亮的刀和几个挂肉的铁钩。

“有啊!你要多少?”在后面帮忙做午饭的阿富迎上前去,从冰箱里取出猪肉,按照客人的要求切了一块肉,称秤后主动抹掉了要价的零头,还拿起两块肉皮送给客人回家喂狗。

年过半百的阿富独自看着这个肉摊。老婆在另一个传统市场也摆了个肉摊。“每天7点多就来,一直忙到中午12点。”下午阿富就回家歇着了。

屋里摆菜摊的金霜嫂,虽然满头白发,但干起活来也是手脚灵便的勤快人。金霜嫂是台北本地人,话不多却也热情。阿富说,一起在这里摆摊十多年了,“连我都不知道金霜嫂姓什么,只是叫她金霜嫂就好”。

他们的午饭,大多时候由金霜嫂来烧制。阿富提供骨头和肉,陈太太家提供海鲜,加上金霜嫂的韭菜、豆芽、豆腐,实实在在的一锅,无论搭配米饭或者面条,都堪称美味。

一会儿过马路在电线杆上的晾衣绳上挂上洗好的衣服,一会儿又跟街坊邻居打招呼聊天,81岁的柯阿嬷是这铺面房的主人。

她从高雄嫁来新店后置下这临街的房子。楼下出租,楼上住人。柯阿嬷的老伴瘫痪在床30多年,都由柯阿嬷照顾护理。前些年,柯阿嬷还去过北京旅游。“现在腿不行了,加上得了癌症,第一次发现后动手术,做了化疗;第二次手术也不愿意做了。”柯阿嬷笑笑说,“我老伴儿命硬,在床上躺了几十年,我命更硬。”

不多时,海鲜摊陈太太的丈夫骑着摩托车回来了;忙了一会儿,金霜嫂的午餐也做好了。满满的一盆海鲜猪肉蔬菜,满满的一盆面条,大家在逼仄、杂乱却有序的小店里,各自找位置坐下,品尝金霜嫂的手艺。

不时有街坊路过打招呼:“吃海鲜啊?”陈太太就会捧着碗热情相邀:“要不要进来吃一碗!”据说有些搬走了的街坊还会驱车前来,跟他们买菜、聊天。

十多年来,小市场里四家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只要开业就会每天中午同吃一锅饭。而小市场也早已成了小巷不可或缺的存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