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先生给孙女开的书单

钱穆先生于素书楼前

钱穆先生二子钱行的女儿钱婉约,是在孙儿女一辈中,钱穆先生最喜欢的一个。一则是她继承了钱氏治学家风,研究文科;二则是她喜欢读书,这正是钱穆先生一生所看重的。钱婉约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后,随即向祖父汇报。1981年,钱婉约向祖父请教读书问题,钱穆先生专门写信给她开出书单:

婉约孙女:

读你来书,使我十分欣慰,你们的古典文献专业,据你报吿,课程应该是注重在本国历史文化的大传统上,这是正确的。苟非对历史文化传统有认识,即不易了解到一切古籍深处;但不了解古籍深处,亦不易认识到历史文化传统之真意义真价值所在。此事艰难,望你努力以赴,勿求速进,亦勿望小成,庶有远大之希望。

《先秦诸子系年》一书不宜早读,《论语新解》则尽可读,读后有解有不解,须隔一时再读,则所解自增,最好能背诵本文。积年多读,则自能背诵,能背诵后,则其中深义自会体悟。《庄子纂笺》亦宜看,亦该重复看,不必全能背诵,但须选择爱诵篇章到能背诵为佳。

《论语》外,须诵《孟子》《大学》《中庸》与《朱子集注章句》为主。《庄子》外须诵《老子》。《四书》与《老庄》外,该读《史记》,须全读不宜选读,遇不易解处,约略读过,遇能解又爱读处,则仍须反复多读,仍盼能背诵。此等皆须真实工夫,不宜任意翻阅过目即算。待你读任何书有困难尽来信,我可就你困难处续加指点。

倘读中国通史,最好能看我的《国史大纲》。此书实亦难读,但我在此,待你读后有疑问,我可指点你。总之,须你有问,我始能答。各人读书所得各不同,须随各人性情智慧自己寻一条路前进,共通指导则总是粗略的。

我上面举了七部书,已够费时研读了。你若在此七部书外,临时有问题,亦可临时来信发问,总之,须具体问,我能具体答;笼统发问,是无意义的。我此信所能吿你者止此,望你深细体认了解,余不多及了。祝你进步。

祖父字 十二月六日

盼你吿诉我你目前最喜看的是些什么书。又及。

钱婉约,江苏苏州人。文学博士,教授,现任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曾先后在武汉大学历史系、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姬路独协大学文学部、澳门理工学院、日本关西大学从事教学科研与客座研究工作。主要从事日本中国学及中日文化学术关系的跨文化研究,同时关注中国思想文化及学术史研究。

在学习过程中,钱婉约写信给祖父,谈自己的读书体会和方法,并将学校里的情况一一告诉给祖父。钱穆先生读信后不久,又给钱婉约写了封信,信云:

婉约孙女:

五月来信早读到,你读《论语新解》能与《朱子集注》以及《十三经注疏》中之《论语》并读,甚佳。但《论语》一书涵义甚深,该反求诸己,配合当前所处的世界,逐一思考,则更可深得。重要当在自己做人上,即一字一句亦可终身受用无穷。此刻你已返苏州,《孔子传》当已见到,不知已细读一过否。圣人所讲道理,不必即能行之当世,但即在孔子当世,闻其教而受益的也就不少了,如颜渊即其一例。你该问自己如何来学孔子,且莫管孔子之道不能行于当时,此始为切问而近思。

你喜欢文学亦大佳事,最好能先读《诗经》,即先从朱子的注入门,能诵唐宋诗词亦佳。又贵能推广于唐宋韩欧八大家之古文,不必通读全集,能选择自己懂得的又喜爱的诵读数十倍,莫急切,只求有入门处。

先生要你们写论文,与你们自爱读何书不相妨,只求能从你爱读的书来写便是。做学问主要在自己觅得喜爱,不急切求人道好,此层盼你细细记住也。莫要怕学问广、书籍多,只择你所好逐步上进,也并不吃力。主要总在保持自己的喜爱上。你刚才入大学二年级,千万莫心急,待你回到学校,遇到问题,尽不妨时时作书来问。我与你虽远隔两地,或不能一一详答,但择要告诉你几句,对你总有益。我未能进大学,十八岁即在乡村教书,亦没有先生问,但总还读了不少书,知道得许多学问。你只要喜爱读书,便会有前途。孔子也说:“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你今只要能志学,距三十而立还尚远。读书能如此反身读,便够了。《四书释义》中的《论语要约》,也盼你一读。完了,下次待你来信再写。

祖父字

七月二十八日

【延伸阅读】

钱婉约:台北素书楼:那“一园花树 满屋山川”

从台湾回北京已有几个月了,心里却时常耽记一桩事:台北士林区外双溪临溪路72号钱宾四故居素书楼的枫树到底怎么样了?在今冬的寒气中,它还能像往年那样擎起如火焰般灿烂的一方云霞吗?

这是我第一次去台湾,因而也是第一次拜登素书楼。去台湾是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主人得知我是第一次到台湾,就热心地与纪念馆联系,做出安排,由纪念馆的负责人开车来接我和同时参加会议的三叔去拜谒祖父的故居。

素书楼位于阳明山下紧邻东吴大学,作为祖父生前最后二十多年生活、讲学的居所,通过祖父的书籍、祖母的讲述,通过父辈们几次亲临带回来的照片,我对于这个依山临溪的小楼以及楼前的庭院,可谓神交已久。这座两层小楼由祖母亲手绘制蓝图而建,因祖父怀念曾祖母纪念无锡故居素书堂而命名,楼前庭院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是主人入住后,亲手营建种植,悉心浇灌培育的,经年累月,素书楼渐渐成为一个松、竹挺立,枫、梅横斜,还有绿草茵茵,杜鹃竞艳的小型园林。

去年11月12日(编者按:2014年)的台北正赶上降温,风很大,天色也阴沉着。车在故居大门前停下,就看到那挂着祖父手迹“素书楼”三字的熟悉的大红门呈现眼前。我就仿佛看到祖父右手驻杖,左手手执烟斗,站立在门前微笑着气定神闲的样子。祖父曾有诗句写素书楼:“一园花树,满屋山川,无得无失,只此自然。”他曾在这里给学生讲课,接待来访宾客,我仿佛又听到他那带着浓重乡音的慷慨激越或娓娓而谈。在这里,一群民族文化的有志之士们曾经怀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古训,博文约礼,出入经史,关怀于天人之际,叩问于古今之变。于是乎,屋室虽小,却满眼山川,琴瑟悠扬,往昔与当下,自然与人文便融为一体。一园花树中,要算松、竹最与主人贴近,那些弟子们为祖父在园中拍下的照片,特别是那两帧站立在修竹下,端坐在古松旁的照片,也成为我心中祖父品格与素书楼风骨交相融合的永恒形象。

我们进入大红门,左侧是一条斜坡小道,拾石级而上,两旁是枫树夹道,祖母或许是更爱那枫树的,她曾经写道:

“台湾气候不寒,所以秋天枫叶不红。有一年,寒流早临,又迟迟未去。枫树上的叶子尚未落尽,一时都变红了,颜色鲜艳,令人陶醉。我初见真觉满心欢喜,离开了大陆二十多年,这是我第二次再见红叶,更何况它长在我们自己的园中,那份欣喜岂是这支笔所能道尽的……”

原来,松竹可以常青,大陆台湾无异,而枫叶尽染霜重红透,却并非南国宝岛所能常见,所以,那张祖父母站立在红枫下欣喜于色的照片,给人印象就更深,这是红枫牵动了家国羁旅的情怀,同时也慰藉了千里之外游子心的写照。

一边想着曾经的红枫,一边抬头望去,却见两旁枫树的枝叶显得稀稀疏疏,靠近门口的几株更是树干枯黄,没有枝叶,陪同我们参观的故居管理处主任刘女士告诉说:这几年枫树得病了,有几棵有枯死的危险,我们给它们打了针,施了药,要尽力挽救它们。站在二楼的楼廊上,又看到窗下草坪前方的一棵松树,一树的松针虽还挂在树枝上,却已成了死寂的灰褐色,刘女士说,这是招了虫害。环顾庭院,忽觉松、枫憔悴,修竹强名,惟松下、竹下主人坐过的石凳还在,让人怦然遥想当年……。

我们在刘女士的陪同下,参观了小楼的上上下下。一楼的书房里,书桌上空空如也,桌后顶天立地的书架中,只有小部分架子中疏朗地放着一些新书,像一个正在搬家的居室。二楼卧室旁边一小间,则是完全空着,一无陈设与说明,后来听祖母说:那原来其实是我们的书库。

故居路前仅几十米处,正在兴建一个高楼,据说将是东吴大学的艺术馆。素书楼二楼的楼廊特为观景赏月而设计,是主人当年眺望园景,休息闲话的地方。以前读祖母的《楼廊闲话》一书,心里就无数遍地构想过这样的情景:多少个暖阳里的冬晨,明月中的夏夜,还有细雨霏霏的春日,鸣虫啾啾的秋暮,素书楼主人双双倚靠在楼廊的藤椅上,骋怀游目,风光、景物、历史、人文,便都在喁喁低语中成为一篇篇谈古说今、即物抒怀的“楼廊闲话”。我到来这里,不免也在廊上小坐,缅怀当年情景,可眼前却是一片高高的脚手架和隆隆的机器声。想到将来高楼建成,又将是怎样的景象和感受呢?

离开素书楼后,我们去祖父生前最后的居所,也是祖母现在的住地看望祖母。知道我们刚从素书楼来,她自然要问起那里的一切,花花草草,甚至书桌长椅。而没待我们回答,她随即自语道:

“那斜坡两旁原有上千株的杜鹃,盛开时那漂亮,现在没有了吧?……我已经几年没有回去了,不能回去……”

我感到她省略了下面三个字:“太伤感”。我也就没忍心再告诉她枫树的生病,松针的变色。是的,植物也是有感情的,它可以感知主人的殷切和真情,物换人移,那些纤弱的生命,岂能一无变化?

我想对祖母说:素书楼成为纪念馆,有专门机构和人员管理,已然是幸事。留得青山在,那些花草纵使一时枯萎,今后应该还会有人来像你们当年那样悉心栽培,经营庭院的。

阅读原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