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第一家专业批发市场营业

  【概述】马路市场萌生“千亿产业”   1989年12月15日,芦淞区结谷街人潮涌动。   在喧天

【概述】马路市场萌生“千亿产业”

1989年12月15日,芦淞区结谷街人潮涌动。

在喧天的锣鼓和鞭炮声中,我市第一家专业批发市场、国内首家大型楼层式专业服装批发集市——芦淞大市场,在这一天挂牌营业。

开业第一天,30余万元的销售额,超过当时全市任何一家百货商场,芦淞市场群自此告别路边摊,进入专业市场经营时代。

以芦淞大市场为龙头,火车站“人防地下商场”“南大门市场”“结谷门市场”相继兴起。此后,在芦淞商圈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长出”38个专业市场,4000个服饰代理和生产品牌。

在这里,女裤产销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年交易额超过600亿元,市场触角遍及全国20多个省的230多个县(市、区),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

从路边小摊到大型市场群,目前,这里已经成为驰名全国的“中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中国品牌市场”“中国服饰名城”“中国女裤名城”,正加速向千亿产业集群的目标前进。

【回眸】在“一斤肉一块钱”的年代,建设芦淞大市场花了670余万元

讲述人:原株洲市南区工商局服装市场工商所所长 周建华

芦淞服饰大市场挂牌营业即将整整30年。

30年前,我在原南区工商局建设工商所工作,见证并参与了芦淞大市场的建设和管理,更亲身经历了“芦淞服饰”最为走向辉煌的年代。

芦淞市场群起始于1978年建设的钟谷岭棚式市场,发展到1985年前后,堤升街、沿江路、建设路都成了摆摊经营的场所。

那个时候的芦淞市场虽未建立,但市场的集聚效应已经显现,八方客商络绎不绝,我几乎每天都要接待几批想到芦淞摆摊经营的商户。

1985年10月,我们在原纤维水泥制品厂段,建起“芦淞路工业区市场”,700个摊位很快爆满,不得已之下,我们又在沿江南路搭起200多个摊位。

即便如此,还有很多个体商贩将摊位自发向江边延伸,一度造成道路交通拥堵。

1987年,拥有4层营业厅,建筑面积达7000余平方米,设摊位800余个的芦淞大市场正式启动建设,原南区工商局被市政府指派为承建单位。

在那个“一斤猪肉一块钱”的年代,建设芦淞大市场,总共花了670余万元。

芦淞大市场的开业时间,最初定的其实是当年的10月1日,但因为在内部装修阶段,出现了43万元的资金缺口,开业时间不得不延迟。

在领导的多方努力下,我们最终从北区工商局借来了40万元,补齐了这一缺口。

1989年12月15日,市场开业即火爆,30余万元的日营业额,超过当时市内任何一家百货商场,800余个摊位,很快被抢购一空。2年后,我们又投资扩建了1000平方米的附楼。

市民不知道的是,芦淞大市场起初并不叫这个名字,而是“结谷街大市场”。我们觉得这个名字“叫不响”。

市场正式营业前,我骑着自行车,往地名委员会跑了一遍又一遍,最终才定为“芦淞大市场”。

【发展】“千亿服饰”来势正好

在芦淞大市场的影响下,一股“市场热”和“经商热”在株洲快速形成。

短短几年时间,在芦淞大市场周围,火车站“人防地下商场”“南大门市场”“结谷门市场”“智超大市场”相继建立,此后,华丽、环洲城、金都、金轮、金冠、金帝、金谷、中国城、金三角、淞达、淞南、淞北、欧洲城等大型服装鞋帽市场,如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

2012年11月,《株洲市千亿服饰产业十年总体规划》获得通过。根据规划,芦淞服饰将实施“智慧商城、品牌带动、创意驱动、集群发展、承接转移、创新业态、资本运作”转型升级战略,将芦淞服饰城和服饰产业集群建设成“现代商贸中心、创意总部基地、服饰产业新城”,成为国家级服饰产业集群示范区。

2018年,纺织服饰产业链被明确为我市15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并制定《株洲市纺织服饰产业链发展规划(2018-2022)》,着眼全产业链协同、高质量发展,制定了到2022年末,全产业销售总收入1650亿元的预期目标。

目前,以芦淞服饰市场群、株洲“小巨蛋”国际服饰品牌发布中心、新芦淞(白关)国际服饰产业园、新芦淞洗水工业园、株洲龙泉(中部)总部经济示范区、大美新芦淞商贸物流园、株洲服饰电商产业园七大项目为代表的服饰全产业链,正加速向千亿产业集群的目标前进。(株洲日报记者 廖明)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