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尚贤爱才好风气

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尚贤爱才的优良传统。近日,受习近平总书记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在北

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尚贤爱才的优良传统。近日,受习近平总书记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在北戴河看望慰问暑期休假专家,向各位专家并向全国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广大专家人才,致以崇高敬意和诚挚问候。在鼓励广大专家人才“做爱国奋斗的模范引领者和改革创新的奋力开拓者”的同时,也进一步传递出党中央和国家爱才敬才的强烈信号。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一直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才观”里,尚贤爱才随处可见。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获最高科学技术奖,总书记弯下腰向坐在轮椅上的科学家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热情握手,表示祝贺,这一“礼遇”老一辈科学家的画面让人印象尤为深刻;2017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看到当时已经年逾九旬的中船重工719研究所名誉所长黄旭华站在代表们中间时,总书记握住他的手,“挪椅子、扶老人、坐身边”的一连串动作暖心感人。如何爱才敬才,总书记做着最好的言传身教。

古时尚贤爱才的典故有很多。周公姬旦,惟恐失去天下贤人,洗一次头时,曾多回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一顿饭时,亦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地去接待贤士,才有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说法;汉献帝时,左中郎将蔡邕作为文学家、书法家在当时已很有名气,一日仆人通报王粲来访,蔡邕热切出迎,竟然把鞋子穿倒了,要知当时王粲还是“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但蔡邕却给予高度的评价,“倒履相迎”便由此而来;三国时期,刘备用“三顾茅庐”的诚意请得“卧龙”出山,诸葛亮亦不负厚爱,全力辅佐刘备,助力蜀国强势崛起,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人才都是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以诚相待、以礼相待、以心相待,他们才会全心全意为国家为人民殚精竭虑地付出。

“尚贤爱才”是社会应有的好风气,也是人人都要涵养的“德”。当前,一些人盲目追星,对于那些默默为祖国做出杰出贡献的专家人才却很少关注。去年,一段六分钟左右的视频火爆网络,视频中主角名叫林俊德,他是一名将军,也是一位院士。2012年5月4日,林俊德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从确诊病情到去世的27天时间,他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坐在临时搬进病房的办公桌前,对着笔记本电脑,缓慢地挪动鼠标,病榻前依旧是忙碌的身影。在生命中最后的几个小时,他多次要求、请求、甚至哀求医生,让他下床工作。“C盘做好了”“坐着比躺着好啊,我不能躺下,躺下了,就起不来了”……透过氧气面罩,他微弱的声音传了出来。感动过后,是充满暖心的留言——“中国有了这样的英雄,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的骄傲,我辈的楷模”“中国能发展到这样强大,离不开这样的人”……像林俊德这样为祖国繁荣昌盛做出卓越贡献的院士专家人才们,才是我们最应该追逐的“星”,我们最应该尊重的人。

尚贤爱才,就要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讲话时强调,要通过改革,改变以静态评价结果给人才贴上“永久牌”标签的做法,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近年来,《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等重大改革举措陆续推出,这些都充分显示出党中央和国家识才爱才敬才的良苦用心。奖励创新、关爱科技人才,不单是提升对他们的物质奖励,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更要提升人才的荣誉感和获得感。要让科研人员从繁重的行政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潜心进行科技研发。

“敬一贤人则群贤毕至,相一良马则万马奔腾。”而今,我们更要学习“周公吐哺”的胸怀与境界,让“尚贤爱才”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好风气,让专家人才得到更高的尊敬和赞誉,让他们更加积极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奉献才智。

文/王攀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