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联精神在红色村庄代代相传

重走抗联路小分队在天放抗日斗争纪念馆采访。 本报记者荆天旭摄

□本报记者赵宇清付宇

绥化市绥棱县上集镇天放村的村口有一个醒目的“村门”,红色的柱子支起红色的飞檐,檐下红色的牌匾上写着7个字——革命老区天放村。天放村本叫向阳村,抗日名将于天放曾率抗联小分队在这里长期开展抗日活动,并于1944年在这个村的宋万金小学被捕。1947年,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这个村更名为天放村。

天放村的许多地方都留存着于天放当年革命的足迹。村口处的天放抗日斗争纪念馆陈列了于天放和抗联战士生前留下的物品和抗联相关文献,并还原了于天放带领抗联战士冬天在密营里研究作战的场景,展现当年艰苦的斗争环境。天放抗日斗争纪念馆的对面是一座高7.7米的天放村抗日斗争纪念碑,纪念碑背面记录着于天放的抗日事迹。与纪念碑正对着的就是于天放抗日斗争纪念馆,纪念馆和纪念碑都是2013年天放村村委会为了弘扬抗联精神、纪念革命先贤而重新修建的。

于天放原名于九公,1908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读书期间,他与张甲洲、冯仲云等优秀青年来往密切,他们都有着强烈的为求民族独立和解放而斗争的爱国主义思想。1931年5月于天放经张甲洲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抗联第十一军一师政治部主任、抗联六支队政委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黑龙江省副省长等职,1967年去世。

1943年,因庆安抗日组织遭到破坏,于天放带领抗联小分队到绥棱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中建造密营。1944年初,抗联小分队因被敌人多次围攻,处于断粮状态。于天放派战士寻找进山拉木头的群众,帮助渡过难关。天放村农民张录得知于天放部队的情况后,回村发动村民筹集了1000多斤粮食、200斤猪肉和两大桶酸菜送到山上。 (下转第六版)

(上接第一版)看到群众对抗联的热情支持,于天放决定带队下山,以张家为据点,组建抗日救国会。“于天放小分队就是在这个时候与村民建立起血肉联系的。当时,村民竭尽全力支持抗联,为他们运送物资,传递情报。”绥棱老区建设促进会秘书长王友指着展厅的图片讲述着。

于天放发展抗日救国会不久就结识了宋万金屯小学的青年教师王明德,并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起带领小分队以学校为据点,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动员群众起来抗日,保卫国家。由于汉奸告密,1944年12月19日,于天放在宋万金屯小学校被捕,先入庆安监狱,后又转入北安监狱。1945年7月于天放成功越狱,以后他著有《牢门脱险记》一书。天放村至今还保留着宋万金小学的遗址,并在遗址上立下纪念碑来纪念于天放。

今天,天放村作为革命老区,成了抗联精神的传承地。据天放村村支部书记王彦秋介绍,天放村村党总支下辖2个党支部,有党员74名,这些党员在言行举止、带农致富上发挥着先锋模范的作用。村里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儿,都知道抗联将领于天放的故事,大家对于天放非常尊敬,每次参观纪念馆都会自觉降低音量,如果家里来了亲戚朋友,一定会领着他们去纪念馆和纪念碑那里看一看。目前,天放村已经成为绥棱县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9年上半年,天放抗日斗争纪念馆接待参观团体80余个,接待人数在5000人次以上。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