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玩够的童年不算真正的童年

我们学校的惯例,每天午饭时间同事们会聚在一起用餐,分享各自班级里好玩的或者头疼的事情。时间长了,大家有一些共同的发现,比如过早地开始学习,被管教得过于严格,没有好好玩过的孩子进入学校以后,在人际交往、情绪控制、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很多方面都相对较弱。

这里说的玩是指自由玩耍,既没有成年人干涉和参与,没有目的,孩子利用手边的玩具或周围的环境,自己决定怎么玩,用什么玩,和谁玩。

null

缺少自由,没有玩够的孩子会怎样?

案例一:男孩,六岁半,好动,难以集中注意力,缺乏沟通技能,经常用言行干扰周围的同伴,自由活动时间常因为推人或者抢玩具被同伴们投诉,不愿参与画画、手工等需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活动,在班级人缘不好。

一次活动课上,孩子们都非常兴奋地设计自己理想中的校服,只有他无精打采地趴在桌上。老师走过去问他,他回答说不知道该怎么做。于是老师邀请他从涂颜色开始,一起完成一个作品。老师手把手地教给他如何用刷子沾上颜料涂在线条内,后来甚至直接用手指涂抹,当他逐渐参与进来时,老师大声地鼓励他用自己的方式画出了独特的形状和款式,周围的小伙伴们也被吸引过来看他的作品,还有人说喜欢他挑选的颜色。完成的时候,他的眼睛里闪着光芒,主动向老师道谢,说这是他第一次这么随意地涂颜色,原来很好玩,一点也不难。

后来经过多次观察和沟通,了解到这个孩子是家中的独生子,三岁半便被严格地要求学习英语和数学等功课,家里非常关心他的学习,因为家庭作业很少,每天放学后家里安排了额外的学习内容。只要他愿意学习,就可以玩屏幕游戏。生活上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妈妈全职在家,从穿衣到吃饭,几乎不用自己动手,想要的玩具或其他在物质上的要求父母会尽量满足。老师注意到,经过了一个学期,他进入学校的场景依然是妈妈背着书包在后面追赶,大声提醒他慢点,别忘记换鞋,脱外套,看白板上的要求,今天要借几本书等等。可以说,这个孩子得到了一切,唯独缺乏自由玩耍。

倘若他幼年时期能经常跟小伙伴们一起追逐,做游戏,意识到动手推人和争抢的结果是游戏结束或者他无法继续参与,他会不会选择改变自己的行为?假如他有过更多机会随意地玩泥、沙、橡皮泥、面团、颜料,会不会对手工更加有兴趣?如果他经常享受到和同伴玩的快乐,会不会更加懂得分享?

null

案例二:女孩,七岁,因为父母的工作变动在学期中间转入班级。性格安静,有学习能力,没有主动性,不论课堂上还是课间休息都表现出慵懒、不愿参与的状态,也不喜欢尝试新鲜事物。有老师在旁关注,她能正常地学习,独立完成作业。一旦老师离开,她会停下手头的事情,漫无目的地张望,玩手指,或用铅笔在桌面上画等。连最受孩子们欢迎体育课上她也表现得漫不经心,没有兴趣。

经过几周,终于找到了原因。她之前的学校是一个管理非常严格的女校,老师会随时随地监督,比如书写必须是标准的花体,没有达到要求会有额外的家庭作业。长期处在事事都被要求、告知的环境让她失去了本该属于这个年龄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她不知道怎样应对突然降临的自由,于是选择了什么都不做。幸好这种状态通常是暂时的,通过及时干预都能调整好。三个月过后,她交到了两个好朋友,变得积极快乐了很多,大部分时候能独立完成作业,有时会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还报名参加了一年一度的才艺表演。她恢复了一个七岁的孩子该有的样子。

类似的实例还有很多,缺乏自由玩耍的孩子,日后更容易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或者胆小,不够自信,或者精细运动技能差,或者难以长时间专注,或者缺乏创造力等等。

null

让孩子自由玩耍是不是等于父母可以不管?

当然不是,孩子们自由玩耍的时候父母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在场,让孩子容易看见,找到,有安全感。除此之外,还能提供以下帮助:

1 事先物色好安全的场所,户内或是户外,给孩子有限的选择;

2 确保孩子手边有简单又好用的玩具/材料,比如积木,服装,彩色纸片,软的套圈,纸筒等;

3 让孩子(学龄前)没有目的玩与字母和数字有关的玩具;

4 当孩子走过来问你该玩什么,怎么玩时,只给建议,不提具体的办法。例如要不要试试积木块;

5 理解有时候孩子的计划并不能成功,情绪会出现波动,孩子们之间出现争吵也是正常的,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不要急于去干涉;

6 允许孩子有冷场,无聊,被人拒绝的时候,这是学习沟通与选择,培养想象力与灵活性的好机会;

7 现在的孩子们都有很多的玩具,在一段时间内,比如一个月,只提供一些玩具放在一个大盒子或者篮子里。有限的选择往往能让孩子更有创造性;

8 可能的话,观察孩子独自玩的方式和与同伴互动的过程,有眼神交流的时候给予肯定和鼓励。

玩是人的天性,成年人的世界里,会玩的人往往活得更有趣。作为父母,我们能送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是让他/她有拥有一颗自由的心。

谨以此文共勉。

null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