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糖衣”与经济“炮弹”

一场如火如荼的降息比赛,在全球火速展开。菲律宾央行周四宣布,将基准利率从4.5%下调25个基点。一周

一场如火如荼的降息比赛,在全球火速展开。菲律宾央行周四宣布,将基准利率从4.5%下调25个基点。一周前美联储十年来首次降息,从新西兰打响发达国家降息第一枪以来,全球20多个经济体跟进降息。

形势不由人。特朗普先后举起贸易保护主义以及汇率两大武器砸向市场,全球贸易局势紧绷,资本市场避险情绪高涨。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忧虑加剧,无论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举起货币武器几乎是本能的反应。

眼下这一幕让人联想起自从美联储不断推出QE宽松计划,以及日本央行2013年推出史上最大规模“放水”计划之后,全球竞相进入“货币战争”。似曾相识的情形,将越来越多国家逼入降息阵营。货币竞相贬值,让剩下的国家面对本币贬值导致出口竞争力受损的难题,从而被迫加入宽松与贬值行列。

全球宽松的货币体系下,会有大量的钱游荡在市场上。这些钱是否如各国央行所寄望的,能带来经济的复苏与真实增长,一直以来都有争议。

央行送给市场的货币“糖衣”,味道从来不只是甜这么简单。货币宽松这项技能的A面是推动经济健康复苏的能力,B面却是创造金融泡沫的能力。目前欧洲、日本已经是负利率水平,全球几乎所有主要国家同时进行量化宽松,可以大胆想象,当未来可能的更大程度衰退来临时,会变得更加没有退路。

中国跟不跟,之于央行一直是个两难的选题。在货币宽松与汇率稳定之间,央行要做出必要的权衡,这种矛盾的状况无疑对监管层提出了挑战。降息能刺激放缓的经济,但人民币压力陡增不言而喻,同时宽松之“水”一来又会自然涌向楼市老路重走,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努力功亏一篑。不降息,人民币会好过一些,也能一定程度防止资本外流,但考验的既是央行定力,也是对稳增长的耐心和信心。

货币政策作为央行给市场开出的短期“止疼片”,可以解一时的周期波动性,不可能逆转长周期经济发展态势和方向,当全球经济陷入长期疲弱时,很难通过货币端的单一刺激取得实质性效果,因此央行可以做局部“微调”和精准“投放”,却不可能搞大水漫灌。

现实的内外困境不可小觑。中国经济正在从“旧常态”向“新常态”过渡。旧常态向新常态过渡,必须去产能、降消耗、去杠杆,这是必然选择和必要代价。而且,中美贸易摩擦升级、海外经济复苏缓慢导致出口压力加大。

越是形势不乐观的时候,如火如荼的改革越不能急功近利。搭建新经济的楼基一边小心时刻被房地产吸走其他实体经济部门的资金,摆脱过去单纯的GDP增速崇拜,另一边则是增加经济增速放缓的容忍度为改革释放空间。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