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勿离开大型爱情车祸现场:一部不同流俗的爱情小说

□卢德坤 虽然也包含其他一些声音,但叶扬的小说集《请勿离开车祸现场》最嘹亮的部分,关乎爱欲,特别关乎

□卢德坤

虽然也包含其他一些声音,但叶扬的小说集《请勿离开车祸现场》最嘹亮的部分,关乎爱欲,特别关乎年青一代可能拥有怎样的爱欲型态?呈现怎样的征候?他们的步子,会迈得多远?《请勿离开车祸现场》所展现的,想来会使部分人瞠目,另有人觉得:爱欲,本该如此。

《请勿离开车祸现场》,叶扬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6月,42.00元。

《请勿离开车祸现场》中,不同代际、职业、性别的人物各自发声。不过,形形色色的人物,似乎共享一个声部,比如采取多角度叙事的《事情总不是看上去那样》,不同叙事人,叙事的调子却是相似的。母亲和儿子,显得不甚亲密,父亲与儿子,根本没见过几次面,然而他们之间,并没有隔着一道墙,怨怼之余,能坐到一块儿,说出心里话,叠到一块儿,有一种“家族相似性”;《我们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颇有掌控力的女主角,跟《你的敏感与沉重》患抑郁症的男主角拥有同样的疑惑:人心隔肚皮,即使再亲昵,也会起是否被爱着的疑惑。我读这部小说集,觉得比较有趣的一个现象是:不同的小说,不同的篇名,却可以相互窜用:《预展//“53:女人们”》,可以叫做《说吧,说出你的秘密》,也可以叫作《请勿离开车祸现场》;《我们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也可以叫作《事情总不是看上去那样》。这是因为,大部分人物,处于相似的状态,拥有相同的征候。

《我们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讲述一个契约婚姻的故事:“我”是个不想担负责任的男人,成凯欣是个不相信爱情,却想结婚生小孩的女人。二人达成协议,组成一个徒具形式的家庭。婚后,二人各取所需,生活似乎挺和谐,直至有一天,“我”发现,妻子已有三个月没跟自己说话。不说话,似乎也不特别地阻碍日常生活的进行,可“我”还是觉得,这是个问题,起了探究的心。从发现,到起探究之心,过程颇为曲折。叶扬这样描摹“我”的心情:

“我刷牙、洗脸,走进屋,想着该不该问她这事,但我三个月没察觉,是不是对她太不在乎了。说不定过两天就好了,她通常很坦率,会告诉我她心里有什么想法,时机合适的时候她会说的,我这么想着。一天天等下去,等着等着有些恼火,这恼火又带着羞愤,偶尔会有‘你怎么能这么对我’的想法,考虑着她这么做是不是不尊重我,甚至有时候会有‘你冷落我,那么我也冷落你,咱们扯平了’的念头。每天晚上带着‘今天这事没解决’的心烦意乱睡着,叽叽歪歪地过了三个月。中间不是没有对质的机会和愿望,但本来没什么事,突然扯出这些话头一定添堵,我又缺乏面对的勇气,心里想着自欺欺人的借口觉得拖拖算了,某一天咒语自然解除。可生活……所有这样侥幸的想法一旦产生就不会成真。”

羞愤、畏葸、逃避、烦闷,与此同时,是对这羞愤、畏葸、逃避、烦闷清晰的认知。可知道归知道,事情似乎不会发生变化。如此种种,《请勿离开车祸现场》中的人物,都有某种“缺陷”。这些有“缺陷”的人,甚至还要标榜自己的“缺陷”,对被当做什么正人君子,怀有一种极大的恐怖似的。可以玩世不恭,无法正襟危坐。“爱”,是个难以说出口的字眼。为何如此?小说并无明示,但不难体察:刻下,爱这个字眼,跟别的一些字眼、词汇一样,内涵已被掏空、篡夺了。一旦说出“爱”这个字眼,好像就扮演起了滥俗言情小说里面的人物,咱们可不干这事儿。因此,“缺陷”,反而充当起了遮羞布。不过,遮羞之余,其所包裹、护佑的,是颗孩童般的心,以及剩下的爱的能力。机敏的读者,没准在半途就已经晓得了,《我们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有一重反转:在这一场婚姻中,成凯欣“违约”了,因之沉默……“我”和她离了婚,才知道真相。可事实上,“我”是不是也违约了呢?似乎,只有通过一重伪装,人们才可以说出想说的话;只有通过这重伪装,才得以与滥俗、不堪、腌臜分开。

知晓真相后,“我”与成凯欣复婚。这让人想起那个说法:没有一蹴而就的事。只有通过错误,才能达致真理。做一个类比:只有通过错误,才能达致真正的爱欲。只有通过这一番“洒狗血”,才能说,“我”与成凯欣的婚姻,比一些静静好好的婚姻,要强上一些。虽然拥有与滥俗言情小说相似的质料,却造出另一番风景。

这也让人想起另一个同时显得政治正确与不正确的说法:不管怎么样,都先扎一个猛子,结个婚才好。因为,不管怎么样,都是要走向他者的。有人受一纸婚书束缚,有人不受束缚,因此,在这里,“结婚”,需要打上个引号,重要的,是“走向”这个动作。爱欲的首要以及最重要功用,是促人不沉溺于自身。他者,犹如上述公式中的“错误”一般,是我们必须穿过的,像一道窄门。如此,更多事物,才向我们敞开。当然,这个过程,以及结果,不一定就会得到蜜糖。那么,你怎么办呢?“请勿离开车祸现场”,这个题目,多少揭示了叶扬的选择,相信也是其他一些人的选择。之前,叶扬给自己的作品贴过“丧小说”的标签,《我们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是反标签的,就算没有蜜糖,也有促人上升的力量。当然,小说只写到复婚,之后,他们拥有怎样的生活状态,是否也就静静好好了?是可以续写下去的。

作家叶扬。马婧/摄

最后,聊几句我对叶扬写作风格的看法。总体而言,叶扬的语言通俗、流畅、易读。她使用一些类型小说的手法,像《我们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林中巨船》等,都设置不少悬念,会让人想要一口气读完。不过,往往在小说的后半段,叶扬颇喜欢抛出一些前文未有铺垫的、临时的插叙,为的是补缀、接续。是一个方便的手法,类型小说中常见。有时候,能自然融于全文,有时则显突兀。类型小说领域内,也有作者摈弃这种手法,认为对读者不甚公正。现实的逻辑,要求小说家更耐心、细致地捕捉、铺展。叶扬是有这个能力的。

扫描二维码,使用“南都书单”小程序,了解更多好书。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