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台风安置点:5岁男孩到上海探望打工父亲遇上台风,一家在安置点团聚

5岁的缪子昂跟随妈妈从老家到上海看望在杨浦打工的爸爸和爷爷奶奶,没想到刚到上海便赶上了台风。“你知道

5岁的缪子昂跟随妈妈从老家到上海看望在杨浦打工的爸爸和爷爷奶奶,没想到刚到上海便赶上了台风。“你知道台风是什么吗?”“就是很大很大的风。”在杨浦小学分校的临时安置点内,玩得很开心的小子昂并不非常明白什么是台风,这是他第一次来上海,一家五口距离上次这样的团聚已经很久很久了。

缪子昂奶奶已经好久没见到孙子,她说:“一家人只要在一起,不管在哪里都是团聚。”

苦中作乐,大桥工人在安置点与家人团聚

在杨浦小学分校的教学楼内,150名工人临时安置于此,他们都是昨天傍晚从杨浦大桥下的碧桂园建设工地上撤下来的建筑工人。“工人们原来住在宁国南路77号的活动板间房内,这些房子都是彩钢结构,抵抗不了强劲风力,台风预警一发布,我们就马上撤过来了。”建筑项目安全员陈荣宝一边给工人搬送饮用水,一边告诉记者,家住浦东的他昨夜也是一夜未归家,陪着工人留守在安置点。

杨浦小学分校安置点内,陈荣宝正在给工人搬送饮用水。

安置点设在小学教学楼的一层和二层的教室内,工人们在地上铺上凉席,一张简易被子、枕头、衣服,就是全部的生活细软。没有空调,室内只有一把吊扇悬在头上转动,安置点无事可做,工人们就坐在凉席上聊天,等候屋外的风雨过去。

老家安徽的工人万家衷坐在席子上和工友聊天。

“杨浦大桥街道区域内共有三个建筑工地,有的工程项目进行到一半,房子本身无法安置工人,我们根据每个工地的情况不同,安排了杨浦小学分校和财大附中作为临时安置点。”在现场值守的街道办主任黄秀娟告诉记者。

昨天下午四点,杨浦小学分校书记胡靓瑛接到街道通知,需要安置100多名工人。“学校过去没有安置点的经验,我们紧急腾出了底楼的三间教室,把课桌椅子都挪开作为临时生活空间,没想到晚上陆续来了150人,我们又把楼上两间教室开出来。”学校里有直饮水和卫生设施,基本生活有保障,但条件还是比较艰苦,由于空间不足,记者看到不少人睡在了教室外的走廊上。

夫妻俩难得团聚。

小王和妻子坐在凉席上吃盒饭,他是今年3月来上海打工的,妻子三天前从四川老家来上海看望他。台风袭来的时候,夫妻俩急忙收拾了一些生活细软就来到安置点内。“估计也就忍耐个两三天,风雨就能过去吧。”为此他们只准备了两套衣服。小王常年在外打工,夫妻俩一年见不了几面,这样的台风天里正好创造了相聚时间。“就当放个假休息休息吧。”小王憨憨地笑着。安置点内虽然条件艰苦,但工友们依然苦中作乐。

滨江波涛翻滚,历史建筑成风雨中的“港湾”

另一边,在杨浦滨江的建设工地现场,334名滨江建设工人则就近撤离到了已经修缮好的老厂房历史建筑里。这些亲手建设和修缮的老建筑,成了他们在风雨中庇护的港湾。

住在集装箱板房里的工人全部撤离,杨浦滨江上的巨型塔吊在风雨中顽强挺立。

下午1时,杨浦滨江风力开始增强,黄浦江上浪涛翻腾,在上海船厂的两个巨型船坞旁边,记者探访了安置在棉麻仓库厂房里的滨江建设者们。张兵来上海20年了,是滨江建设团队里的电工,平日里他和其他20多名工人就住在工地旁边的集装箱板房中,昨天台风预警发布后,他们全都撤到了棉麻仓库内。

仓库外部刚刚完成修缮,但厂房内空无一物,工人们在水泥地面上打着地铺,通过早前准备好的干粮和水来度日。

无事可做,张兵站在窗前看着建设中的滨江出神。窗外的黄浦江巨浪滔天,穿堂风肆无忌惮地吹刮着空荡荡的厂房,门窗被风吹得砰砰作响。

风雨中的黄浦江畔。

目前杨浦区录得最大累计雨量达到92.7毫米,最大风力的复兴岛阵风达到7级,截至11时,船只进港30艘,全区共值班1785人次,抢险待命2585人,出动抢险626人次,转移安置7754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