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立煌、陈诚、杜聿明,谁才是国民党辽沈战败最大的责任人

1948年辽沈战役时,国军大将卫立煌坐镇沈阳,是东北剿总司令;而实际执行指挥权的则是杜聿明中将。在历时3个月的辽沈战役中,国军遭到了我军东北野战军的毁灭性打击,先丢锦州,后长春守军投降,最后沈阳大本营也宣告失守,50余万军队被我军歼灭殆尽,仅有刘玉章的52军约3万人从营口走海路逃跑成功。这样的惨败,不仅仅有卫立煌和杜聿明两人的责任,另一个人也有。

早在内战刚刚爆发的1946年,杜聿明就开始指挥东北国军作战,由于我军在东北猛将极多,又因东北地区靠近苏联便于接受援助,而日军战败投降后的军备,又被我军部分接收,改善了武器水平,因此在东北形成了与国军激烈对峙的局面。杜聿明颇具指挥才能,在他第一次执掌东北战局之时,双方基本呈现战略均势,我军在东北区域的北部,尤其黑龙江省占据主动;而国军在辽沈地区相对更有实力。然而这一均势随着国军上将陈诚就任东北而被打破了,从陈诚到来之后,情势对我军越发有利。可以说,除去我军东北野战军的勇猛作战之外,国军将领陈诚在东北期间的糟糕表现,是攻守逆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陈诚是一个精明的人,并且在国军中势力很大,他的军事系统被称为“土木系”,是国军中央军主力的重要一枝,这样的人走到哪里都会重点提拔自己的亲信,扶植自己的势力。为了稳固自己在东北国军中的地位,陈诚一到沈阳就换了一大批人,其中包括像孙立人这样极能打仗的抗日名将。然而换血完毕之后的陈诚却没有在东北立足,因为急于表现自己的陈诚在不了解双方力量对比的情况下,采取主动出击的办法向我军东野主力进攻,并且声称要在半年内将我军完全打败。

一个初来乍到的陈诚哪里是东野司令的对手?很快国军在东北处处受制,连续被我军组织的几次大规模攻势冲击,退守到了锦州、沈阳和长春三座孤城,东北境内的铁路线也被切断,国军在东北的各部联系陷于瘫痪,形势一下子倒向了对解放军大大有利的局面。见到苗头不对,国军立即再次换将。1948年卫立煌从法国火线赶回来接替陈诚之时,国军内部对陈诚一片声讨之声,无不是想要杀之而后快。在国军高层的庇护下,陈诚才以养病的名义在医院躲风头,直到解放战争结束都没有再出现。

卫立煌接手这个烂摊子之后,虽然没有办法反击扭转局面,但是他固守大城市,坚决不出击的战术思路是对头的,可以说展现出了判断局势、深谋远虑的为将水平。但国军高层不了解辽沈地区的实际,三番五次派顾祝同等人上前线催促卫立煌出兵进攻,后期更是直接将卫立煌架空,由杜聿明二次出山,主持东北战局。但此时的东北野战军已经是百万人规模的队伍,甚至是两倍于东北国军的水平,纵使杜聿明有再大的本事,也是难挽败局了,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