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战斗的“战斗民族”,就能融入欧洲了吗?

关注我们有助于拓展国际视野哦! ○ 民小智说 俄罗斯与北约的关系一直可以用‘相互猜忌’来形容,但与欧

民小智说

俄罗斯与北约的关系一直可以用‘相互猜忌’来形容,但与欧洲,最初的情形并非如今天这样。

拿起刀,没法拥抱你,放下刀,没法保护你。

之前有一次民小智君和朋友聊天。他说,俄罗斯的历史简直就是一部和欧洲斗争的历史。

仔细想想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

无需深挖历史,我们就可以立马想起俄罗斯与欧洲列强的数次血战:

- 1700年大北方战争,俄罗斯在彼得大帝的领导下击败瑞典成为波罗的海霸主。

- 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罗斯壮士断腕火烧莫斯科终结了法国横扫欧陆的高歌猛进。

- 1853年俄土战争,俄罗斯在与奥斯曼帝国的战略博弈中触怒大英帝国在克里米亚拼了个你死我活。

-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俄罗斯又与普鲁士统一后的德国斗了个两败俱伤。

类似的例子简直可以举上一整天,俄罗斯的整个历史好像确实都在与其他欧洲国家不停地厮杀。

可是欧洲这么多国家,为什么单单俄罗斯的仇恨值到今天还那么高?战斗民族和欧洲为什么如此的不对付?

难道真的是因为高大上的欧洲国家看不上这个

“欧亚结合部”的门外汉?

除了围绕欧洲领导权的争夺之外,俄罗斯与欧洲在地理和文化上的差异也是重要原因。

苏东剧变之前,很多欧洲学者都强调西欧国家的地位与历史作用要高于东欧。

谁高谁低暂且无论,但与继承罗马、天主教或者新教文明的西欧相比,俄罗斯继承的则是拜占庭与东正教传统。

由于拜占庭与罗马的历史渊源,俄罗斯自诩为“第三罗马,斯拉夫人与东正教信徒的守护者”,并时常以这样的角色参与欧洲事务。

一直嫌弃俄罗斯东方身份的西欧国家,一度不愿意与俄罗斯往来,直到彼得大帝改革俄罗斯才通过实力与联姻与欧洲接轨。

俄罗斯双头鹰虎视东西,它期许的不仅是在欧洲事务中作参与者,更多的是利用东正教带来的普世价值观作欧陆(乃至世界)的领导者。

从沙皇俄国到苏联,普世情节一直是俄罗斯外交中重要部分。

然而欧洲群雄不单单只有俄罗斯一个觊觎领导者的地位,这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俄罗斯与西欧国家长期以来处于对抗的状态。

20世纪九十年代苏东剧变,叱咤风云七十余载的苏联土崩瓦解。

俄罗斯一夜之间就被休克疗法“忽悠瘸了”,根本上丧失了与欧洲国家平起平坐的资本。

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更是在政治上“一边倒”,渴望得到西方世界的认同而不是猜疑。

可是为什么自废武功的俄罗斯还是不能好好和欧洲做朋友?

历史惯性

2018年,英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卡伦·皮尔斯女爵士在发言中指责俄罗斯的行为“让马克思的棺材板都压不住了”。

俄罗斯RT新闻发文讥笑大使仿佛还在和苏联人打交道,明明俄罗斯改旗易帜快三十年了。

皮尔斯女爵士的发言确实有些站不住脚,但也并不是单纯的满嘴跑火车。

很多曾受沙俄或者苏联外交政策强硬干涉的国家,现在都成了俄罗斯最积极的反对者。

历史上的苏联外交向来以强硬、强调国家利益著称,而如今俄罗斯外交的走向确实和苏联有些相似之处。

在苏联方针的指引下,波罗的海三国就曾因为苏联国防需要而在二战前被吞并。

受苏联后遗症的影响,这些国家往往倾向于与今日的俄罗斯针锋相对。

波罗的海三国都积极参与欧盟和北约这样有能力反制俄罗斯的国际组织。

爱沙尼亚总统甚至直接呼吁北约在爱国部署导弹部队以应对俄罗斯未来的威胁。

同时,普京治下的俄罗斯虽然国力大幅衰退,但是普京的大国梦想从未褪色。

2014年,俄罗斯兼并克里米亚就是俄罗斯希望重振大国雄风的最好体现。普京这一招棋立刻受到了欧洲主要国家的一致批评。

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在俄罗斯归还克里米亚之前不会停止制裁,而法国总统马克龙也声明法国不会承认俄罗斯兼并克里米亚。

毕竟,普京这次的扩张性战略对于德国法国这种与俄罗斯长期对峙的老牌强国简直太眼熟了。

西欧国家一旦确认了俄罗斯与扩张政策的联系,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俄罗斯政治方式的警觉以及一落千丈的好感度。

而俄罗斯除了官方手段外又缺乏有效的“二轨外交”和公共外交项目来用更“软”的方式打消二者之间的隔阂。

因此,意识形态的对立历史和俄罗斯从未消失的大国雄心,其它欧洲国家怎么看俄罗斯都不顺眼也就毫不令人意外了。

俄罗斯方式

虽然俄罗斯本质上已经改头换面成为半总统制资本主义国家,但是俄罗斯的政治体制也不由得让一些欧洲国家回想起俄罗斯的威权传统。

世纪之交以来,普京长期出任俄罗斯总统,要不就是和他的亲信梅德韦杰夫“二人转”。

俄罗斯国内又呈现统俄党一家独大,反对派长期受打压的情况。

俄罗斯的封闭不透明正在导致欧洲国家的猜忌,这使些国家也更容易把俄罗斯和负面信息联系起来。

而俄罗斯的政治方式又相当容易给西方媒体留下话把。

2018年三月,俄罗斯前特工斯克里帕尔在英国遭神经毒素攻击遇刺身亡。 斯克里帕尔本身就有为英国军情六处工作的历史也曾因为“以间谍形式泄露国家机密罪”被俄罗斯判处13年徒刑。 最后斯克里皮尔是在间谍交换过程中来 到英国并定居了下来。 而身份如此敏感的人在一家购物中心外惨遭刺杀 ,不少人很容易就联想到俄罗斯为幕后黑手。 虽然俄罗斯官方多次回应澄清,但是在欧洲媒体的舆论攻势下斯克里帕尔案可以说是“实锤”了。

这次暗杀使得俄欧关系更趋冷淡了。

有意思的是,正是欧洲对俄罗斯的敌意让普京坐稳了自己的总统宝座。

毫无疑问,俄罗斯人欣赏强人政治正宗格鲁吉亚人斯大林靠着他的铁腕统治至今都是俄罗斯人眼里排的上号的民族英雄。

欧洲越是针对俄罗斯,普京就越要表现的强硬。而普京的政策越强硬,俄欧关系就越远,二者可以说相辅相成。

如果来自欧洲的质疑实际上正在巩固普京的地位,那么普京有什么理由去放低身段来讨好时刻提防俄罗斯的欧洲国家呢?

亲西方的政客永远没有奉行现实主义左右逢源的强人来的吃香,这是俄罗斯与欧洲不对付的内因。

无奈的“求同存异”

既然欧洲这么不欢迎俄罗斯,那为什么不采用更激进的行动除之而后快呢?

答案很简单,俄罗斯掌握着很多欧洲国家的能源命门。

俄罗斯在欧洲的天然气管道四通八达,欧洲各国不仅可以直接获得俄罗斯的天然气,其过境费也是一笔举足轻重的收入。

2017年,欧盟国家天然气进口总额来源于俄罗斯的部分更是达到了39%,一些欧洲国家的天然气甚至100%依赖俄罗斯进口(比如上文提到的爱沙尼亚)。这直接成为了俄罗斯举足轻重的政治筹码。

当德国对俄罗斯“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表示支持时,他的欧洲盟友很多都不乐意了。

“北溪2”虽然可以为俄罗斯天然气在欧洲最大的买主供应更廉价、更稳定的能源。然而不少中东欧国家则认为“北溪2”会直接威胁欧洲安全。

如此庞大的项目意味着俄罗斯可以进一步掌握欧洲能源供应,进一步增加俄罗斯的政治筹码。

日后如果有欧洲国家触了俄罗斯的霉头,俄罗斯就可以“断气”伺候。

由于在“北溪2”问题上的分歧,本来可以一致对俄的德法反而不能再一起讨厌俄罗斯了。

再说了,现在虽然表象上看欧洲国家大多对俄罗斯心存芥蒂,然而其中又有多少真能把口头上对俄罗斯的反感转换成实际行动呢?

2017年,巴尔干小国黑山不顾俄罗斯反对加入北约成为最新马仔。

该国总人口不过六十余万人,在职军人只有不到两千人。

在当前政治背景下,选择加入北约更多的是强调自己对于欧洲身份认同,而不是甘愿成为“抗俄”队伍里的急先锋

就算欧洲突然清算俄罗斯,一个四分五裂的俄罗斯会给欧洲局势带来更大的变数。

恐怖主义、能源危机、移民问题都可能因为俄罗斯的消失而激增。这些社会问题是其他欧洲国家不愿意也没有能力应付的。

因此,就算俄罗斯做出了兼并克里米亚这样的“出格行为”,默克尔也表示,欧洲国家的解决方案必须限制在和平手段之内。

打仗是不可能的。再说了,现在“一带一路”搞得这么好,趁着俄罗斯的地理优势踏上中国发展的快车道岂不美哉?

在东方与西方之间如何权衡,很多欧洲领导人心里都是有数的。

“塑料友谊”

当我们试图弄清楚欧洲对俄罗斯普遍态度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忽略俄罗斯在欧洲的一票铁杆粉丝。

拿塞尔维亚来说,这个国家经常用东正教或者斯拉夫血统来与俄罗斯相联系。

如今的塞尔维亚,不但在国防力量上仰仗俄罗斯装备,两国人民普遍好感度也相当高。

最近一项调查显示,塞尔维亚人普遍认为,俄罗斯为本国提供了最大的发展援助,虽然欧盟才是实际上最大的金主。

贝尔格莱德街头的涂鸦,类似的艺术作品不在少数。从图像上可以判断出俄罗斯与塞尔维亚的宗教纽带。两国国旗也正好是互相颠倒的斯拉夫三色。

但即便两国关系已经深厚到这种地步,两国政治步调也并不完全合拍。

早在科索沃战争时期,叶利钦领导下的俄罗斯就一度站在西方国家的立场上与塞尔维亚进行斡旋。

战争结束后,塞尔维亚的一大主要政治诉求转化成了谋求欧盟成员国席位,这意味着塞尔维亚正试图寻找一种特别的方式加入这个时常对俄罗斯实施制裁的欧洲组织。

更明显的还有与俄罗斯一字之差的白俄罗斯。

前几年,白俄驻华大使馆曾发微博称希望中国人使用“白罗斯”称呼这个国家,去“俄”化表达了白国刻意与俄罗斯拉开距离的意向。

白俄喜结连理的绯闻有段时间特别流行,但白俄总统卢卡申科更是亲自辟谣表示,两国在同盟基础上没有进一步合并的计划。

反倒是偶尔和俄罗斯唱反调的德国阿姨默克尔时常能在国际舞台上和普京上演一出“夕阳红”的温馨戏码。

都在任期尾声的两大政治强人从21世纪伊始就相识相知,说是英雄相惜也毫不为过。

尤其特朗普上台后,欧美关系愈发冷淡,俄德两国倒是有越走越近的倾向。

当我们问起为什么欧洲这么膈应俄罗斯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认识到欧洲本身就是一个想象出来的共同体。

除了俄罗斯以外的44个国家与地区每一个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他们很难形成对俄罗斯统一的观点。

需要俄罗斯的时候抱个大腿,不需要的时候批判一番是不少欧洲国家的日常操作。

“塑料花友谊”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国际关系原则,没人猜得到下一个发声谴责俄罗斯的国家是谁而又为了什么。

而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有时候,批评你最大声的人,反而不一定是你最大的敌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