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材料学院“齐鲁风韵·曲艺流传”暑期社会实践队戏曲传承保护调研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8月11日讯(通讯员 訾浩然) 8月4日,“齐鲁风韵,曲艺流传” 暑期社会实

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8月11日讯(通讯员 訾浩然) 8月4日,“齐鲁风韵,曲艺流传” 暑期社会实践队青岛、菏泽戏曲调研行动正式结束。队员们历经8天时间,6处地点,采访到了6个剧种和9位传承人。

实践队员到达菏泽站整装待发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有着近千年发展历史的戏曲文化,在当下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中,发展前景并不如实践队员们想象的那般乐观。菏泽地区的四平调、大平调、山东梆子、枣梆、青岛市茂腔以及莱西吕剧等特色剧种的剧团负责人均表示:戏曲行业亟需更多新鲜血液的注入,戏曲演员和戏曲创作人员相对老龄化导致的该行业如今青黄不接现象也需要年青一代来打破。

无论是已在戏曲行业工作31年的茂腔剧团团长刘宗涛,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平调传承人“小花牛”何西良,这数十年来,戏曲发展虽曾陷入低迷期,但他们山一般坚定的信念从未动摇,做自己该做的,做好自己能做的。在传承中创新,打破戏曲市场低迷困局。正是有这样的带头人,才会如张梦龙团长所说:“戏曲正在走上坡路。”

实践队员采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西良老师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调研期间,实践队员辗转各处,参观了演员们的练功房,观摩过大弦子戏剧团排戏,也了解到戏曲文化涉及之广泛,演员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日复一日训练的辛苦。

在采访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祝凤臣老师说:“戏曲是非常深奥的,涉及的面也广。不用心学,不会学到它的精髓。演员自己先入戏,才能把观众带入戏中。”

实践队员采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祝凤臣

“我们要抓住传统,不能忘根。菏泽戏曲需要走出去,把菏泽地方剧种推向更高更广阔的平台。”大平调青年演员宋德靖说道。

“戏曲是中华文化不可替代的瑰宝,它不仅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我们努力多年不是为了在这一行出名,而是想对的起自己的良心。”年轻的茂腔演员薛平和李阳告诉实践队员们。

实践队员采访青年茂腔演员薛平、李阳

7月30日上午,实践队员来到菏泽市牡丹区文化馆,欣赏到了被称为”曹州红脸王“的何西良老师即兴演唱戏曲选段,恰巧,两天后,实践队员采访到的一位戏曲爱好者正是何老师的徒弟宋德靖——这位高考后听从父母意见在本科期间学习中医药制药的年轻小伙,究竟放不下对戏曲的热爱,毅然遵从本心投身戏曲行业。当天接受实践队员采访的还有宋老师的徒弟——年仅九岁已三次登上央视舞台的戏曲小童星陈展浩。师徒三代在不同时期选择走上同样的道路,年龄可能会影响戏曲演员的体能,却无法阻挡他们的经典文化的热爱。

何西良老师之徒宋德靖与其徒陈展浩

自靖自献,殊途同归

从菏泽到胶州再到莱西,实践队员们感受到的不只是距离的改变,还有不同剧团面对的形势的严峻程度的差异、受到当地政府扶持力度的不同以及出演形式的差别。

各地区不同剧种在政府出台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引领下,以大同小异的模式发展。近年均有优秀现代戏的创作,如菏泽地方戏《退彩礼》、青岛市莱西吕剧《初心》等。各剧团每年都有“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等惠民演出,但演出场次因地区不同会有较大差距。另外,因受到当地政府的扶持力度有所差异,演员们的收入及收入来源亦大相径庭,单就青岛市胶州的茂腔剧团与莱西的吕剧团而言,前者有每月的固定工资、公积金及下乡演出津贴,再加上胶州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剧团和演员的经济条件较为宽裕;而后者的经济来源则多为剧团在不同地区演出所得,也无固定公积金,情况与菏泽市成武县四平调剧团类似,经济条件与胶州市茂腔剧团相差较大。此外,不同于菏泽枣梆剧团所践行的“师父带徒弟”的传承模式,莱西吕剧团更倾向于通过当地政府与本地学校合作,开设戏曲班,相对更为集中地培养科班出身的戏曲演员。

实践队员采访莱西吕剧团负责人王振刚先生

全力以赴,不留遗憾

清晨五点半的街道,还不似白日那般喧闹,路上来往的车辆好像也未完全睡醒,慢吞吞的走在街道。而此时行程紧凑的实践队员已整装待发,匆忙赶车前往目的地,无座时扶着栏杆站在车厢中也能美梦一场。

每天出发前采访组、撰稿组、摄像组便明确分工,七、八月份午后的天正热,实践队员背着大包小包的器材,收好珍贵的采访资料淌着汗穿梭在文化局和剧团之间。下午回到歇脚点亦是忙于完善采访记录、向各媒体投稿、筛照片、剪视频,而此时实践队队长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安排次日行程。

“还不够,能多做一点是一点吧”、“既然做了就做好,我们要问心无愧”、“这段时间的辛苦若能为地方戏曲的现状带来哪怕一点点的改变,也将是大家此行最大的收获”无疑这是每位实践队员内心最真切的想法。

实践队员观赏剧团排练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