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记忆丨里湖“白芍禅院”游记

提示:请点上方 高平记忆 | 里湖白芍禅院游记 作者:周豪清 作者简介(往上滑阅↑):周豪清,隆回高

高平记忆 | 里湖白芍禅院游记

作者:周豪清

作者简介(往上滑阅↑):周豪清,隆回高坪人,笔名云采,奔五十的年纪,读书不多,曾经入伍十载,目前在基层乡镇部门工作,休闲时日喜欢垂钓,偶尔也翻看字典涂鸦眼中所见、心中所想的事物。

正文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描绘江南春景的古诗中,我独爱唐代诗人杜牧写的《江南春》这首诗。诗中有山有水、有晴有雨、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俗有雅,展现出一幅色彩鲜明、情味隽永、生机盎然、明丽而述蒙的江南春景,称得上”尺幅千里”。

想想,时光回溯二百年,漫步在古高平峪里的家乡,这样的江南春景,也是随处可见的。

听老一辈人讲,过去的高平峪里,庵堂寺庙几乎村村都有,或建于村庄一隅,或建于古道溪边,或建于山峦丘岭,规模都不太大,即便是享有”先有常福寺,后有新化县”之誉的千年古刹常福寺,占地也不过近千平方米,这或许与高平峪的地利物产以及梅山蛮很长一段时间“旧不与中国通”有关联。

▲常福寺

当然,小是小点,却非常方便周边善男信女敬香礼佛、祈福求安。近二、三十年来,许多曾经破烂或已不复存在的寺院庵堂道观,又逐渐修葺或重建。

2019年8月4日上午,在高平镇里湖村杉木岭,我看到昔日残败不堪、摇摇欲坠的里湖村白芍禅院已重修一新,工程进入扫尾阶段,即将举行迎圣像上座的寺院开光大典。

里湖村白芍禅院

见佛自在心生欢。在与当地好友罗中文、袁名彬及退休教师袁焱松的交谈闲聊中,对白芍禅院有所了解,特记之,权当个人游记。

原址重修的白芍禅院,五扇四间,高约一层半,白墙红瓦,虽不显庄严宏伟,却给人几许洁静温馨、阳光明媚之感。中间两间为左右殿堂,墙上正中悬挂一擦洗填补如新的黑底鎏金古匾“白芍禅院”,禅院坪前两侧各有砖砌香炉,一个曰“保香炉”,一个曰“故香炉”,另右侧石坎边上还新修一小“土地庙”。

殿外立有五块碑记,有三块立于右侧外檐下,有二块立于墙下,与殿墙融为一体。

听袁焱松老师讲,此五块石碑原地未动,没因重修禅院而挪动。碑刻时间久远,字迹有些模糊残缺,因酷暑烈日当头,我和袁老师只敢稍作停留,辨识了一下墙边的两块碑记。

一块《白芍庵碑》:

“杉木岭上有白芍庵,不知始自何代而至今……皇上康熙五十三年甲午岁孟冬月念八日。”此碑刻迄今为止已有300多年。一块《关帝碑》:“帝君,古之圣人也。秉天地之浩气,振万古之纲常。正大光明,万国邪魔皆避……皇上道光二十三年癸卯仲夏中浣吉日会内人仝立。距今也有176年之久。

白芍禅院始建于何年呢?

我们禅院左屋柱边的石香炉上找到了答案,石香炉为本地麻石材质,由石座、石柱、石盆三部分从下往上叠合而成,高约一米,像一个巨大的没有灯罩的煤油灯。

石座是个六边形棱柱,雕刻有花草走兽图案,石柱像一朵含苞待放之荷花,有龙身图案缠绕荷梗,石盆外围刻有建庵堂的倡议者、捐修者、工匠人名及修建起因、年月,图案雕刻精美、呼之欲出,刻字雄健洒脱,现在仍可清晰辨认。

从刻字记载上看,可以确定白芍禅院最早建成于大明弘治十八年岁乙丑仲夏之月,即公元1505年6月至7月之间(仲夏为农历5月),当时称“白芍庵”,至今已有514年。

为啥取名“白芍庵”?袁焱松老师给我讲了取名的由来:

相传公元1503年,古新化永宁乡一带瘟疫猖獗,民病皆肢节痛、头目痛、伏热内烦、咽喉干痒咳嗽,感染者十室九空,百姓苦不堪言。正当朝野上下束手无策之际,有妙龄素衣女子执花锄花篮从山野中挖来白芍、柴胡、黄岑、甘草、葛根、生地……捣碎煎汤让民众服下。药到病除,犹如华佗再世。百姓欲报其恩时,妙龄素衣女子留下许多草药根块后,早已悄然离去,不知去向。

来年,凡是种有草药根块的地方,均长出袅袅婷婷、妩媚艳丽的芍药花,人们方知那救死扶伤的妙龄素衣女子乃“芍药花仙”的化身。

这也印证了一个民间故事:传说中牡丹、芍药都不是凡间花种,是某年人间瘟疫,玉女为救世人,盗了王母仙丹撒下人间大地,结果有一些变成木本的牡丹,有一些变成草本的芍药,被人们誉为“牡丹仙子”、“芍药花仙”,另外还分别尊称为“花王”、“花相”,身分名望极高,凡有牡丹、芍药生长的地方,邪魔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百草都是药,芍药价更高。芍药不仅有镇痛镇痉、祛瘀通经等多种药用价值,长期食用,还有滋补强壮、延年益寿之功效。所以,芍药至今还带着个“药”字。

嘿嘿,扯远了,言归正传。百姓自打知道是芍药花仙救了他们后,便筹资建寺院供奉,起名“白芍庵”,可纪念、可祈福。

那个时代,医疗技术很不发达,连一代英主孝宗皇帝朱佑樘,也因染伤寒不治,1505年6月8日驾崩于乾清宫,年仅三十六岁。由此可见当时瘟疫伤寒之恐怖,由此可见当年白芍庵香火之鼎盛。

沧海桑田,时移俗易。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跃进”、“破四旧”,白芍禅院历经几毁几修之后,佛像或被劈或被烧或被雪藏,加之公路通了,杉木岭古道的功用也逐渐削薄殆尽,古道附近的白芍禅院用不着再为行人遮风挡雨了,少有人光顾打理,风雨摧残下,禅院上漏下湿、破破烂烂。于是,有了今日之重修,开始焕然一新。

禅院右殿堂的须弥座上供奉着宝相庄严、慈悲肃穆的如来佛祖、观音菩萨、韦驮菩萨、玉皇大帝、南岳圣帝等神仙佛像。袁老师领我们在佛像前自然弯腰,双掌合拢置于胸前,默念心愿少许,然后抬头指着木材天花板说:“佛像雕塑时间不长,但这些脱漆掉色的天花板有些历史了,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年代的,所以我们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

昔日的庵堂主体框架被新修的砖混结构包裹,虽残缺不堪,但今后不愁风吹雨打,也可安享清闲,严重脱漆掉色的天花板上,依稀可见一些图画字样的轮廓,在一根横梁上,我们辨识出了“皇道遐昌,帝图巩固。”八个字,以及一些袁姓匠人的名字。结合石刻上的山主、捐修人均以袁姓人士居多来分析,估计白芍庵最早是由附近的袁姓家族倡导主修。

另外,袁老师还介绍,在左殿内将供奉一些本土神仙塑像,如颜刘二公、贺公、卢公真人等等。其实,我最想听到是供奉芍药花仙塑像,饮水思源,我们不能忘了白芍禅院的真正主神。

我迫不及待的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袁老师和罗中文、袁名彬他们:在右殿堂正前台供奉芍药花仙塑像,其他诸神像位列其左右,在白芍禅院四周广种芍药,将白芍禅院打造成一个有故事、有情怀、有景观的特色禅院。

大伙笑而不语,笑中带有“英雄所见略同”的爽意。不久的将来,禅院又将成为附近人们虔诚敬香祈福和静心休憩的好去处。

距禅院约三百多米远的古道溪边上还有一株古栎树,需二人才能合抱,听袁老师讲,树龄应在三百年上下。扎根顽石丛中,却又枝繁叶茂,想必是在泉水叮咚响的伴奏下,长期聆听经文的缘故吧。

300年古栎树

兴起时,袁老师还给我们念了一首唐代卢储的诗作《官舍内子有庭花开》:芍药斩新栽,当庭数朵开;东风与拘束,留侍细君来。

诗是好诗,可“投卷得妻”。就此结尾吧,愿家乡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愿大伙事业有成、爱情甜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