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这样点赞荣成志愿服务

作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市,荣成市着力于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分中心、所)打造成为凝聚群众

作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市,荣成市着力于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分中心、所)打造成为凝聚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精神家园和红色殿堂,研发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云平台,组建市镇村三级和33支专家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按照“专家团队精准服务、城区专业团队下沉服务、镇村团队自我服务”的思路,以云平台为载体,以项目化为引领,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精心设计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的活动项目,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项目库,推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化、品牌化建设,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开展。

8月8日,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张祖平

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奉献精神是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文化内核》,其中以我市人和镇院夼村的“拥军船”为例,

阐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雷锋精神是当代志愿服务精神的核心内容。

“除了内蒙古的乌兰牧骑,还有一个地方的爱心服务坚持了60年,这就是山东荣成市人和镇院夼村的“拥军船”。从1960年秋开始,该村村民选用村里最好的船为驻扎在苏山岛上的部队义务接送官兵和亲属上下岛、运输物资。60年来,薪火相传,从未间断,群众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感染了一代代官兵和当地人民。在荣成,“拥军船”精神已经成为志愿服务精神的象征,激励着志愿服务的蓬勃发展,形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荣成模式。”

东海之滨,群岛之畔

在院夼村和苏山岛之间

有一条海浪挡不住、风雨摧不垮

在海图上看不见的“拥军航线”

一个渔村,一条木船

一代代院夼村村民

与驻守苏山岛的解放军官兵

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60年风雨挡不住拥军船乘风破浪

一甲子春秋载不动军民情相守相望

淳朴渔民心,赤诚鱼水情

故事的一开始

还要从60年前的“小推车”说起……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荣成市院夼村拥军事迹宣传片《六十年》

在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中,荣成不仅有英勇的子弟兵跨海东北,挺进中原,饮马长江,直指云贵,深入青藏,还有6000多名农民组成支前方队,推着小车,扛着粮食,抬着担架,背着伤员,与子弟兵一道将革命进行到底。 可歌可泣的支前事迹让陈毅元帅感慨万分: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解放战争结束后,院夼村的拥军传统延续了下来,村民们放下支援前线的小推车,摇动起拥军橹,续写军民鱼水情。

20世纪六十年代,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院夼村拿出村里最好的一条渔船,给苏山岛的解放军官兵运送物资。

岁月荏苒,时光如白驹过隙,一代代拥军院夼人从壮小伙变成了白头翁,拥军船的船长也更替了整整五代。 唯一不变的,是村民与解放军之间无数暖心的回忆和感人至深的鱼水情。

如今的第五代拥军船船长叫钱均堂,因为小名叫福泰,战士们都亲切地喊他“泰叔”。 开船往苏山岛送东西,是他认为最重要的事情: “一年最多能跑三百多趟,每天都装着东西载着人来回跑,部队打电话咱就走,不管什么时候,随叫随到。

这些船上的“宝贝”不仅有战士们所需的生活用品,还有他们的快递包裹和信件。小小的拥军船,承载着战士们满满的期盼。

在军民共同努力下,如今的苏山岛早已不是那个“无居民、无耕地、无淡水、无航线”的“四无”小岛,现在岛上草木丰茂,桃树、无花果树已挂满了果子,水泥路上也建起了文化长廊,这里俨然成为了战士们的第二个家。

富了海边人,不忘戍边人,富了海岛人,不忘守岛人。”这是院夼村耳熟能详的顺口溜。 十几年来,钱均堂每天24小时开机,几乎没有出过远门,唯一的一次,是2012年的时候因突发肺出血去威海治疗住院。

钱均堂回忆说: “等我出院回到家,那些小伙子们都来看我,大家围坐炕上一起聊天,我太高兴了。 ”

半世纪的春夏秋冬,数十载斗转星移,一艘拥军船,承载着几代军民无数温暖的回忆。 今年建军节前夕,第五代拥军船正式下海,开始了它崭新的使命。 亲如一家的军民鱼水情,将在这片蔚蓝的大海上继续传唱……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