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收藏入行难?收藏小白看过来,手把手教你成为收藏大师

null

陈仕彬《中国酒谷》 2019年 90cm×180cm

衡量书画作品价值和价格的标尺

文/陈仕彬(书画家、美术教育家、收藏家)

随着书画收藏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了收藏的圈子。在需求增长的同时,大量良莠不齐的书画作品也从四面八方涌向了市场。由于一系列的炒作,导致了书画价值和价格的不一致,评价标准出现混乱。未曾入门的藏家在面对一些书画家的作品时,往往不知所措。其实,对一些成熟的书画家而言,其创作各方面都已相对稳定,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角度来对其作品水平做一个界定。

01

画者境界

境界原本是佛家用语,指的是一个人、一件作品的意志、情感、胸襟、怀抱、心灵、灵性。我们说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如何,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的水平如何。境界包括生命灵性、观察思考、创造成品、回味无穷四个方面。境界和意境、气韵,都是中国独特审美思想中的三个范畴。离开了它们,也就无从理解中国的书画艺术。境界和意境比较,前者更多指内在精神、意气达到的程度,意境则偏于艺术成品的特征。一个艺术家境界的高低,取决于艺术家多方面的修养,如人格修养、与人为善的态度以及高尚的人格感召力。人们常说“画如其人”,艺术家的境界不高,其作品的境界也不会高。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给人的感觉就犹如清风拂面,神清气爽。细品之下,还能引发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联想和进一步思考,使人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艺术家的境界可以通过笔墨表现出来。文徵明在一则画跋中说:“人品不高,用墨无法。乃知点墨落纸,大非细事。必须胸中廓然无一物,然后烟云秀色,与天地生生之气,自然凑泊笔下,幻出奇诡。若是营营世念,澡雪未尽,即日对丘壑,日摹妙迹,到头只与妆采圬墁之工,争巧拙于毫厘也。”由此联想到倪云林画的太湖,那境界就是高:渺远处一片小岛,近处两株枯木,三五树丛如君子玉立。

艺术家境界的高低,是会落实于笔墨的。他们经历多年的笔墨训练和造化感悟,把个人的思想境界表现为笔墨精神,继而通过作品传达给观众。观之,各种心灵上的重负被清风吹散,被流水消溶,能感到重获自由的无限喜悦。书画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形写神,寥寥数笔,便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审美愉悦。正如苏轼赞赏吴道子:“未曾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这就是一种笔墨境界。

null

保利春拍2300万元,明四家之首沈周《马嵬坡八景卷》

02

理论建树及人文修养

画是人格的显现,人格是修养的结果。书画理论的积累和人文情操的修养,是提升画品的重要因素。

中国书画艺术讲求“理论先行”。书画理论的学习,可以指导画家的艺术之路走的更长。以古人为师,继承传统,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这是一种快速提升自我的方法。前人的理论多是数代人反复总结的精华,既是来源于生活,又是接受了实践检验的。不尊重理论的学习,其创作将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

中国画讲人文修养是有传统的,历代文人画家无一不是学问家:王维、苏东坡、赵孟頫、倪云林、董其昌、徐渭、八大、石涛、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等都是具有深厚学问和人文修养的人。良好的人文休养,其表现在作品中的情趣才是高雅的。当前书画界的名家亦都具有良好的人文修养,比如沈鹏、刘大为、冯远、范曾、程大利、吴悦石等。

理论的积累和人文修养,依董其昌所言,是要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能有所获。按照李可染的说法就是要“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书画是小道,生活才是大道,只有把生活学好,才能把书画的小道内化为大道。

null

1.9亿成交的赵孟頫《心经》(局部)

03

笔墨技艺

“笔墨”似乎是传统中国绘画特有的名词,西画中没有“笔墨”之说,相似的说法是“笔触”。在传统中国绘画中,笔墨被视为文人画传统的至高价值。董其昌曾言:“以境之奇怪轮,则画不如真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真山水不如画。”虽然在其之前,历代理论家和画家都已经感悟到,但笔墨的独立审美,在董其昌这里才全面地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过程。因此,“笔墨”在传统国画中有其自身的内容,是欣赏传统国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至于其它,都可以退到次要位置。

笔墨的技艺,就是驾驭用笔、用墨的技巧,这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和训练。笔墨技艺的高低是判断画家是否成熟的标志,决定了美术家艺术修炼的程式。历史上的笔墨大师,往往穷其一生的精力,才能达到手心相应、用笔用墨不受牵制的境界。黄宾虹在92岁逝世前的病床上还在思考画法,“有时在半睡半醒中,犹自用手指在被上点点画画,有勾有勒,自谓在画山水、画梅花”。

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言述品评书画之“六法”时,首先提出“气韵生动”,之后,紧接着就提到“骨法用笔”。很明显,谢赫将笔墨的技艺列为“六法”中的第二大法,也是实现生动之要法。黄宾虹认为“气韵之生,由于笔墨。用笔用墨得其法,则气韵无由生动。”气韵的源头即在于笔墨。笔是中国绘画筋骨,墨为中国绘画之血肉。有笔无墨或有墨无笔,皆谈不上是中国绘画。

笔墨可以反映人心,可以反映人性,体现书画家的人格理想,也会直接影响画作的品味和格调。从技法而言,“笔”通常指钩、勒、皴、擦、点等笔法;“墨”指烘、染、破、泼、积等墨法。在理论上,强调笔为主导,墨随笔出,相互依赖映发,完美地描绘物象,表达意境,以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我们通常所说的笔墨好不好,其实就是指这幅字画好不好。好的笔墨,正如先贤们所赞美的:“墨能栽培山川之形,笔能倾覆山川之势,……必使墨海抱负,笔山驾驭,然后广其用。”(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无一笔不精当,无一点不生动,是其功力纯熟,以笔墨之自然合乎天地之自然,其画所以称独绝也。”(唐岱《绘事发微》) ;“信手涂抹,竟能苍劲腴润,腕底生辉,笔不着纸,力似千均,此中底细,非长于实践,独具慧眼者不能知也。”(李可染语)。这样的笔墨技艺,焉能不赏心悦目、惹人爱怜?

null

4.1亿成交的苏轼《木石图》(局部)

04

风格

大凡有所建树的艺术家,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和艺术特色,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即成为各种类型的艺术风格。

“风格”一词源于西方,引入中国画中则与笔墨相关。由于每个画家的师承渊源不同,审美情趣不同,个性品质不同,反映在具体创作上,其用笔用墨的习惯就会不同。有的轻盈快捷,有的迟缓沉着,有的刚劲爽朗。它们在本质上都反映了画家各种不同的气质特性,是画家主体禀性气质的自然流露。

不同地域的藏家对书画风格的选择也是不同的。这样书画的价格就会因为市场的冷暖而产生波动。例如江浙地区的人喜欢海派、浙派、新金陵画派的东西,他们喜欢收藏吴昌硕、任伯年、陆俨少、傅抱石、林散之、谢稚柳的作品。北京和天津人就喜欢收藏齐白石、李可染、于非闇、李苦禅的东西。广东、港澳人则喜欢岭南画派的作品。有的画家风格非常明显,有些题材人们喜闻乐见,就像齐白石的虾、黄胄的驴、徐悲鸿的马、李可染的牛。描摹对象来自生活,真实亲切,妙趣横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null

9.315亿成交的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

05

创作难度

书画分为不同的种类。就书法而言,有行书、草书、楷书、隶书等。中国画分为工笔和写意,又分为山水、花鸟、人物。不同种类的作品创作难度也是不同的。一般写意画创作的时间是比较短的,画家有感而作,即兴泼墨挥毫,一挥而就。尤其是大写意的创作更是用笔简洁,创作迅速。而工笔画的创作,重在工整、细腻,一笔一划丝毫不能懈怠。这样的作品因为注重了细节的刻画,可读性更强,每一个局部都可以让人细细品味。艺术价值和价格就会比较高。

创作一幅作品,不同的艺术家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不一样的。有的用了几年,有的用了几个月,有的用了几天,还有的十几分钟就画一幅画。画家作画的难度,其用心程度肯定会影响作品的价值。《富春山居图》之所以珍贵,跟黄公望用在这幅画上几年的心血是分不开的。艺术家早年的临摹之作和应酬之作,在难度上都是偏低的,这样的作品不会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价格也不会高。

在拍卖场上,画比字更受欢迎。究其原因,大众多认为画的创作要比书法来得复杂,难度也比书法高。对于书法家而言,一旦技法成熟,创作起来比较轻松,一个下午写十几张字没有问题。这样的一个创作难度,也使得其市场不如中国画了。

其实,真正的好作品是不可能以创作难度来衡量的——画家的写意未必不如画工的工笔来得容易。但是,此观点完全可以给尚未领悟书画真谛的朋友以借鉴。

null

4.368亿成交的黄庭坚《砥柱铭》

06

存世数量及尺度

物以稀为贵,书画表现的更为明显。离我们远去的名家作品之所以屡屡惊现高价,除了其艺术品本身的价值外,更重要的就是它有限的存世数量,而导致的供不应求。书画作品的稀缺性,吊起了藏家的高价占有的欲望。

一般而言,在书画家艺术创作稳定的情况下,其作品存世数量与作品价格的上涨空间成反比关系。同时,作品的存世量还跟其创作的严谨程度成反比。在画廊的运作中,当其代理画家的作品在市面上流通过多时,也会有意回购一部分,从而避免了流通中作品的过量而产生的市场低价,进一步保护画家的较高身价。

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潘天寿等名家作品的存世量都比较少,尤其是潘天寿的作品,只要是真品就全是精品,成交价都很高。李可染有“废画三千”之称,其作品存世量据统计也仅在千幅以内,这种情形,必然导致了其作品只要一出现在卖场就会遭高价争抢。像陆俨少、谢稚柳、黄宾虹等画家作品本来艺术价值很高,却因为其作品的存世量过大而导致价位迟迟上不去。

书画的交易多是按照平方尺来计算的,如果作品存世的尺度过大,比如艺术家喜欢作大画,或者说作品的数量多而导致总尺幅的增加,这样也会影响其价格。

null

1.187亿成交的八大山人《竹石鸳鸯》

07

对待市场的态度

不同的画家在面对市场的时候,态度是不尽相同的。有的画家认为“画幅青山卖,原来是孽钱”,有的画家认为艺术是属于人民的,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创作起来乐此不疲。还有的画家则认为市场可有可无而不冷不热。

如今社会,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已经有所发展了,如果画家不主动展示自己的作品,很难被人认识和认可,更谈不上购藏了。画家有意识的做适度的宣传和展示,将会提高市场认知度,积累一定的消费群后,价格自然会提升。反之,如果画家对自己作品的市场漠不关心,顺其自然,不主动接受市场的检验,则会致使作品的无人问津,价格低迷。画家主动迎合市场,根据市场的喜好,调整自己作品的风格和题材,路子也会越走越宽。

以齐白石为例。齐白石在1917年来到北京时发现,他的扇面价格比当时一般画家的便宜一半,却没有人买。而其实,当时北京盛行的是吴昌硕、陈师曾等人的大写意画,齐老先生的画风冷逸,有孤高的士大夫气,北京人不喜欢。在好友陈师曾的劝告下,齐白石开始改变画风,实行著名的“衰年变法”。变法后齐白石的画雅俗共赏,既符合士大夫的口味,又有民间的天真烂漫。结果官僚、士大夫、商人和普通百姓都争购齐白石的画。1920年至抗战前十几年间,齐白石卖画1万多幅,刻印3000多方,这都受益于其对市场的积极态度。

null

2.07亿成交的曾巩《局事帖》

08

市场及机构反映

书画作品,一旦进入市场,就要接受市场的检验。收藏机构的反映也体现了书画作品的价值。如果争相购藏,那代表了社会的认可,价格就会比较高。如果作品进入市场,没有什么反响,说明作品的价值没有得到人们认可,价格也不会高。

被市场看好的作品,画廊及投资机构会主动为其做展览、出画册、撰写评论文章、做学术研讨会、举办书画笔会,一些媒体会主动做艺术家访谈,拍卖会上甚至会有名家的拍卖专场……诸如此类的市场运作,都会帮助艺术家走进人们的记忆。如此一来,必将使艺术家深入人心,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人成虎,作品价格想不高都很难。

人们在选择投资书画对象时,还都是比较理性的。广大藏家的眼光是能说明作品价值的,市场及机构的反映可以作为一个衡量书画价值的标尺。

书画作品的价值和价格是一个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应该以全面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它。价格的上涨,主要在于其内在价值。一时的炒作,终不能维持长久的高价。作品本身的学术价值,以及所折射出来的艺术家和时代的境界,才是真正能被历史所看重的。

null

1.91港币成交的张大千《嘉耦图》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