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与诺亚方舟:大洪水里隐藏着东西文明的秘密

法迦蓝 自最强台风“利奇马”登陆浙江以来,已致28人死亡20人失联,直接经济损失达157.5亿元。昨

法迦蓝

自最强台风“利奇马”登陆浙江以来,已致28人死亡20人失联,直接经济损失达157.5亿元。昨晚“利奇马”在山东再次登陆,山东全省发布了55个暴雨红色预警。(你已经是个成熟的台风了,请你识趣一点快点离开)

入夏以来,暴雨频发,全国多地汛期告急。根据水利部门统计,截至7月中旬,受到降雨影响,全国18个省(区、市)377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的洪水。

洪水不仅是夏季频发的自然灾害,也是人类共同的记忆。2002年出版的《世界各地洪水故事》,就介绍了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洪水故事。

远古时期的洪水,也曾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文明。

01

为何有洪水?东西方态度有差异

现代认为洪水是一种由暴雨、急骤融冰化雪、风暴潮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水流现象。但在没有科学解释的时代,人们对洪水的发生有着诸多猜测。

西

人类作恶,天神降灾。

在西方最著名的洪水故事《诺亚方舟》中,洪水是上帝计划用来消灭人类的工具。 上帝看到整个世界到处都充斥着暴力和罪恶,因此他决定用洪水来惩罚人类,创造新世界。

无法控制的灾祸。

“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在《女娲补天》的故事里,支撑天地的四个柱子坍塌,导致了“水浩洋而不息”。

中西神话故事中对于人类为什么会受洪灾的看法完全不同。

中国故事里对于洪水的发生更像是一种客观描述,与人类自身没有多大关联。而在西方的故事里,洪水被赋予了神性,爆发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作恶多端。

由此,对于灾难原因的不同看法开启了中西两种完全不同的故事。

02

洪水来了!神的指引与人的自救

大洪水来临,中西故事的发展走向可以分别概括成“灾后自救模式”与“预知等待模式”。

西

在西方的神话里,故事的发展大同小异,幸存者由于各种机缘巧合,受到了神或动物的提醒,在洪水来临之前有所准备,躲过一劫。

《诺亚方舟》中,神指引世界上唯一的完人诺亚在灾难来临之前建造一艘方舟,让他带着自己的家人和指示的飞禽、走兽和爬虫上船,等待洪水退去,成为唯一幸存者。

电影《诺亚方舟:创世之旅》

而在中国,既然灾害的发生是客观的,无法控制洪水的先人们,只能在洪水肆虐后开启积极自救。

女娲用五色石补天,用芦灰来堵洪水,拯救天下苍生。 大禹用工具定位,开发九州土地,疏导河道,修治大湖,测量大山,以平洪水。

女娲补天

“芦灰堵水”与“疏导河道”展现了“堵”与“疏”两种平息洪水的方式。哪怕以今天的眼光看,都具有非常强的实用价值。

既然无法控制灾难的发生,那就勇敢地面对它,用才智和努力拯救家园,成为自己的神明吧!

03

洪水神话背后:“神本论”与“人本论”

故事继续向前发展,洪水过后,继续生活成了首要问题。东西方故事的内在逻辑提供了两种解决方式。

西

西方在神的引导下在新的地方安定下来。洪水过后,诺亚一家作为好人代表,成为了人类的先祖,承担了继续繁衍的重任。

东方在首领的带领下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大禹让伯益给百姓分发在低洼潮湿的土地也能种植的稻种,调配粮食,赈济灾民。

大禹治水

同样是面对洪水,两种截然不同的故事剧本背后是“神本论”和“人本论”的差异。

西方神话中的“神本论”体现在,无论是洪水的起因,人类的逃生方式还是灾难过后的生活,都与神有莫大的联系。

究其原因,“诺亚方舟”不仅仅是一个神话故事,更是一个基督教的宗教故事,其在整个西方历史中影响深远。

因此,西方故事里“人”需要恳求神的怜悯,以保护他们免遭各种威胁。神是他们的主宰。

而在中国的洪水灾害中,人是绝对的主导。

中国人对洪水发生的原因并不过多追究,故事的重点放在洪水发生之后人类如何自救,如何继续生活上面,崇尚的是灾害面前坚韧、勇敢的人类。

中国的这种“人本论”可以追溯到影响深远的儒家思想。这从孔子对鬼神的态度中就可窥探一二,“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

就是因为鬼神之事不可知,所以儒家思想一贯以今生今世的行事为重,推崇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

绍兴大禹陵大禹像

虽然中国的文化里也有“神”,但是与西方生而为神不同,中国的神是一种夸赞,是对于拯救苍生的人类的加冕。

《大禹治水》与《诺亚方舟》作为上古时期东西方治水的典型代表,其成书大约都在公元1世纪前后。也就是从这时起,从各自面对大洪水灾害的故事里,中西文明的基调已经确定。

诺亚方舟想象图

之后的两千多年里,西方的神权日益凌驾在世俗权之上,经历了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的洗礼,神渐渐褪去了权力的加持而成为信仰的一部分。

在中国,儒家思想成为正统,融入到民族文化的血液当中。拥有优秀品质的民族英雄也不断登上历史舞台,成为祭祀敬仰的对象。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未来又将何去何从,或许故事里早已给了我们答案。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