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驱之路|留法名家朱德群一个画家的存在要有你的民族性

构图55号 81 × 60 cm 1960年作 中国嘉德(香港)2013秋拍 598万港元成交 艺术

构图55号

81 × 60 cm

1960年作

中国嘉德(香港)2013秋拍

598万港元成交

艺术物语

当你在作品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一种东西,就是你的修养和你的精神的体现,正如法国最有影响的批评家阿波里奈尔所说:一个画家的存在要有你的民族性、个性和时代性,这三个因素都有的话,你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如果说这三点不具备的话,这个画家就会有不足。也就是说一个艺术家的精神是来自你的文化、修养和对自然的认识,以及把这些全部混为一体之后对艺术的一种见解。作为一个画家,第一就是绘画基础,这一点很重要。其次是对中外的文化、文学方面,比如对传统诗词的理解等等,最后还得有鉴赏作品的能力,能看懂好的作品的内涵。比如一幅好的作品摆在你的面前,你不会欣赏她,把她当坏画看,而把坏画当好画看,这肯定不行。所以,一个好画家必须有识别好作品的能力,对过去的或现代的作品有一个准确的判断。

——朱德群

我仔细分析朱德群的作品,他用流畅的半透明的色调控制画面的气氛,用浓郁泼辣的色块渗入画面,有时像是进入了画的深层,时隐时现。他用奔放的笔或宽阔的刷子挥写出网状、线状的运动感和节奏感,大弦嘈嘈似急雨,小弦切切似私语,巨幅画面一气呵成的效果使内行人一眼就可体会作者创作时的紧张情绪,正如德拉克洛瓦作画之始,铺色块时像饿虎扑食,并说要用扫帚开始,以绣花针来结束。朱德群画面的主要构成因素是“动”,每幅画都是一部运动的和声,作者将他运动的节奏之美统一在和谐的色调之中,让人隔着水晶看狂舞而听不到一点噪音,粗犷的力融于宁静的美。

——吴冠中

朱德群的画作中“时间—空间”将随着探索宇宙而逐渐组成,它们由风景和气氛所形成。我们进入一个光线的帝国,朱德群的画笔将其巧妙地从混沌中采掘出。这些画不再茫然寻求世间美妙,而转换为宇宙之歌,带着其喧哗、其颤动和其气息。朱德群好像离开大自然,但事实上却是回归到天地间的深处。他似乎为光线的探寻所迷惑,他尽力去驯服。就是这光线和对其精熟的控制使无限之门对他开放。

——戴浩石

朱德群

(1920 — 2014)

朱德群(1920年5月22日—2014年3月26日),生于安徽萧县白土镇(时属江苏)一个具有文化修养的医生世家,1935年进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西画,1941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专,即今天的中国美术学院。1945年任教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1949年任教台北师大艺术系。1951至1955年任教于台湾师范学院。1955年定居巴黎,从事绘画创作。1980年入籍法国。1997年当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终身院士。朱德群先生是当今著名海外华人艺术家之一。2014年3月26日凌晨在巴黎去世,享年94岁。

1960年朱德群与董景昭结婚,满满的幸福甜蜜

1955年与景昭参观罗丹博物馆

2003年在维特里画室

朱德群走过了漫长的艺术历程。漫长,不仅仅是指他辛勤耕耘了60年,而指他从东方到西方,从具象到抽象的探索,探索之艰苦与收获之难得。他开始学艺于国立杭州艺专,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更得益于林风眠、吴大羽及潘天寿等几位高瞻远瞩的教授的启蒙,很早接触到西方现代艺术和民族传统艺术,并特别重视其精华与糟粕的识别,这识别,影响了画家终生的航向。朱德群在写实或写意的作品中,牢牢把握作品的美感,亦即形式美的推敲。面对具体对象,更吸引画家的是对象中形的构成、线的组合、块面的安排、色彩的呼应等等。

作 品 欣 赏

谈东方精神

因为我是中国人,我从小到大受到过中国的教育,中国绘画的精神自然在我的身上是存在的,我非常喜欢中国古代诗词和书法,并且这两个方面很自然地融入了我的绘画之中。这对我作品中的东方精神的体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所以,这种精神的体现在我的画中是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而不是刻意地去做的。当然,我呢,同时又深受东西方两种绘画的影响,作品的面貌是有别于纯粹的中国画和西画。现在国内有许多中国画画家他从没学过西画,所以他也不可能受西画的影响。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宽对绘画的影响也越大,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会影响到他的绘画精神。

构图第137号

57.5 × 37.5 cm

中国嘉德(香港)2014春拍

估价 HKD 700,000 — 900,000

执着的耐力

114 × 146 cm

中国嘉德(香港)2014春拍

估价 HKD 4,800,000 — 5,800,000

蓝影

943万港元成交

构图第33号

81 × 116.5 cm

中国嘉德(香港)2014春拍

估价 HKD 4,000,000 — 6,000,000

无题

103.5万元成交

静的沉思

46.2万元成交

无题

27.5万元成交

作品NO.503

19.8万元成交

谈作品色调

我画中的色调是与当时看到的自然所感受的东西有关,每个时期的所见、所想不同,最后在作品中表达出来的色彩意境都不一样,这样我的作品每个时期的面貌自然的在变化着,并不是我非要克意地去画什么色调,而对自然感悟一直是我创作的动力。当然每个人对自然的理解不一样,工人和文人在自然面前的感触就不同。因为每个人的修养和学识也不一样的。自然是变化无穷,这又是与每个人的思想感情有着直接的接触,没有这种感情的接触的话,他什么都看不到,所以在自然面前必需有所感。像大诗人李白看到自然就是这样,写出来的诗既丰富又感人。 我画画时与我的心情有直接的关系,我自己也没觉得画风上有多大的变化,但画一段时间,回头比较看时,就可以看出画风上的变化,这是很自然的。这就像一个人的相貌一样,从童年到青年再到老年,无论他怎么变化,他这个人还是可以看出他的原来样子,他的性格也还是这样。

1954 阿里山

1958 幻想曲

1959 静

1960 抽象No.65

1960 红雨村 白云舍

1961 抽象

1961 构图108号

1961 光彩夺目

1963 No.140

1965 抽象

1965 结构207号

1967 结构

1972 结构466号

1973 构图

1974 构成

1974 作品NO.503

1975 山泉

1975 绽放的光芒

1976 无题

1982 兴陵之二

1986 抽象

1987 春天的气氛

1987 开端

1988 曙光

1989 昏暗的地平线

1989 夜尽天明

1990 清澈之光

1992 静的沉思

1993 春

1993 意想之外

1995 书法-李清照词

1997 涌现

1997 喜悦

1998 结构 蓝与黄

1998 宇宙密度

1999 交响

1999 水墨No.17

1999 夜之飨宴

1999 影之侵入

2000 2000A

2000 2000E

2000 无题

2001 苍穹下

2001 晨

2001 抽象的风景

2001 独思

2001 凯旋归

2001 瑞雪

2001 神秘的心经 No. 19

2001 瞻仰

2002 淡紫

2003 蓝色波动

2004 空谷传音

2004 心象之一

2004 夜之泉

2004 作品23号(在清澈的门槛边)

2008 璀璨

2008 黄沙天

2004 镜之幻想

1992 突发力量

1999 夜之飨宴

1997 大地的希望

1998 拂晓写意

1972 构图 No. 461

1989 澄色平衡

2004 流露

1987 涌现

1990 清澈之光

2004 无名的触发

1989 光之旋回

1998 灵性的光辉

1994 不可思议的

1978 自发性

1988 蓝色氛氲

1992 黑暗的反射

1997 蓝色的赋格

2004 超越界限

1972 结构466号

1996 垂直之力

1986 璀璨之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