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宏观|拓展扩大最终需求离不开储备需求

2019年7月3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经济会议明确提出,深挖国内需求潜力,拓展扩大最终需求,有效启动农

2019年7月3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经济会议明确提出,深挖国内需求潜力,拓展扩大最终需求,有效启动农村市场,多用改革办法扩大消费。

新宏观认为,单纯依赖 消费需求的最终需求必然不足,触发周期性经济危机,需要变革传统经济理论与经济方案。

、央行出现前的资本主义

央行出现前的金银货币通过买卖而来,不需要还本付息,没有给经济系统带来基础债务,该种货币可称之为内生货币;生产者由于没有债务压力,生产的目的为实物的增值,可称之为实物利润,它既包括消费品,也包括土地、厂房、机器设备、库存等资本品,因此,最终需求=消费品+资本品,这样,就不会存在全面过剩,如果有过剩,也只是行业过剩,而萨伊定律可以解决行业过剩,所以存在均衡的可能性,从而没有经济周期。

由于金银货币等同实物,因此,经济循环只有实物循环,实物增长即经济增长,名义GDP=实际GDP=消费需求+资本形成,累积GDP=累积资本,即社会存量财富越来越多。

、央行出现后的资本主义

央行出现后发行的是纸币,印制成本远低于淘金成本,但是,它却是借贷而来的,需要还本付息,给经济系统带来基础债务,此种货币可称之为外生货币。然后,央行通过基础货币控制商行,商行通过现金流量表、利润表、资产负债表控制了企业、居民、政府。

于是,追逐货币的增值就成为经济体的唯一目标,可称之为货币利润,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古典的利润最大化、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应运而生,个体能够盈利并不代表整体盈利,因为它来自竞争对手的亏损。现实中,现金流成为经济体的生命线,现金为王成为它们的铭言。

这样,经济循环就形成了实物循环与货币循环双循环,而且,货币循环主导了实物循环,即货币循环是信息与命令,典型表现为合同经济与订单经济。土地、厂房、机器设备、库存等资本品必须通过出卖消费品收回货币成本,因此,最终需求=消费需求,由于消费需求来自初始货币投资,即扣除储蓄后的剩余部分,故,消费需求小于初始货币投资,从而无法为初始货币投资实现增值,也就是货币利润不能实现,宏观投资必然亏损,经济系统出现全面过剩,萨伊定律失灵。

由于名义GDP=消费需求+储蓄,储蓄=投资有两种方式,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两者又可分为债权投资与股权投资,债权投资当然具有债务成分,股权投资也是需要回报的,两者可称之为广义的债权投资。可见,储蓄=投资保证的只是当期流量均衡,而存量的结果必然是非均衡,累积债务阻碍了名义GDP增长,名义GDP压抑了实际GDP,表现为商品与产能过剩,物价持续通缩,企业限产保价,形成滞胀,央行紧缩,现金流断裂,债务人破产倒闭,银行挤兑,股市崩溃,明斯基时刻来临,大萧条爆发。债务一旦被消灭,物价与债务得以降低,具备了复苏的可能性,这就是经济周期。即央行出现后,货币由内生变外生,从中性到非中性,生产目的从实物利润到货币利润,经济系统从均衡到非均衡,经济周期从无到有。

反之,如果不消灭累积债务,也就是通过增发货币来保全存量债务,结果是高物价、高债务、负利润的滞胀陷阱,还不如周期性去杠杆,经典例子是美国沃克尔严厉紧缩导致严重衰退,然后迎来克林顿时期的繁荣,反之是日本20世纪90年代后温和紧缩,结果是复苏缓慢无力。

新宏观通过货币循环工具,发现了月度GDP=M*(1-S*D)^(N-1),据此可推出周期GDP=M/(S*D),其中,M为基础货币,S为储蓄率,D为法定准备金率,N为月度序数。当D=0或S=0时,月度GDP=M,则N个月的GDP总和=M*N,它就是费雪公式;当S=1时,周期GDP=M/D,它就是货币乘数;当D=1时,周期GDP=M/S,它就是投资乘数;两公式统一了货币乘数、投资乘数、费雪公式。同时表明:货币的主要职能不仅是交易媒介,更是债务创造尺度,即传统上将M2视为广义货币供应量是错误的,因为M2分为消费存款与储蓄存款,前者只是货币的支付,它不进行债务创造;而后者则是货币的借贷,它累计了存款与贷款,存款存量只在银行内部流通,对GDP无影响。因此,M2/GDP衡量的是债务率高低,而非货币超发率。

因此,经济周期有两大根源,一是央行带来的基础债务,二是商行带来的衍生债务,这种经济模式,可称之为债务拉动模式,它无法实现稳增长与去杠杆的同步。

、顺差拉动与大国兴衰

在开放条件下,先发经济体由于深陷滞胀的泥潭,开始向低物价、低债务的后进经济体产业转移,它的要求是社会稳定、数量庞大且勤奋节俭的熟练工人,这样不但省去了研发成本,而且能发挥规模优势。当然,后进经济体也无需支付专利费,因为先发经济体转移的是该国的落后生产力。这样,后发经济体的名义GDP=消费需求+储蓄+净出口,即储蓄=投资=资本形成,而资本形成通过净出口实现货币利润,于是,名义GDP增加,具体表现为外汇占款增加,总需求增加,实际GDP通过出口减少了国内实物总供给,根据物价=总需求/总供给,物价逐步上升,与逆差国的物价差减小,顺差逐步减少。顺差国开始感受到简单模仿的弊病了,研发创新出现瓶颈,产能过剩严重,资本形成不能实现货币利润,结果过剩资本脱实向虚,炒作房地产,进一步推高生产生活成本,使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减少,即产品滞胀与人口滞胀,于是开始向更为后进的经济体产业转移,本国产业空心化,经济的快速增长期结束,然后逐步衰落。19世纪的美国、二战后德日都有这般经历。

如果此时通过货币贬值或出口补贴与进口关税强行获取顺差,那么,逆差国会发动贸易战反击,严重甚至会引发战争,即顺差拉动不可持续,或者说,它不适合大的经济体。

外生货币在国际上的表现为特里芬悖论,也就是世界经济越增长,所需要的国际货币越多,从而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债务越高;而国债越高,最终会拖累它的货币走软,结果失去国际货币地位。大英帝国曾经日不落,它衰落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讲是战争失败。但是,美国大发战争财,二战后黄金储备与经济地位笑傲全球,然不到三十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即告崩溃,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承揽了不适当的国际货币发行角色。

、储备需求替代顺差拉动,补偿最终需求不足

顺差拉动的优势是弥补了最终需求不足,但它是不可持续的,因此需要进行优化。新宏观的储备需求方案替代顺差拉动,即央行购买公益品,带动储蓄购买公益资产,典型例子为养老金购买京沪高速资产,央行支付通行费,社会全部车辆免费通行。

相比顺差拉动的外汇占款发行制度,储备需求不再赚取外汇,避免了贸易战,同时也不再收取无法兑现的他国国债;央行增发货币为社会的负债,它的偿还不是回收货币,而是将购买的公益品让社会免费使用。这样,消费品价格上涨,摆脱通缩,促进投资,增加就业;而公共品免费则使加权物价水平降低,增进了本国居民福利。

此时,GDP=消费需求+储备需求=最终需求,累积GDP=累积物权,消除了经济系统的内在不稳定性,摆脱了经济周期,为可持续增长提供了可能性。

第1经济智库,致力于学术研讨、产业监测和部门应用!

插图来自网络,若存版权纠纷敬请告知删除。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