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消毒供应中心的秘密 让消毒供应中心不再神秘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记者刘源隆 消毒供应室就像医院的“肝脏”,将毒素分解代谢,排出体外。每一件器具的背后都是一条生命,虽然消毒供应室不和病人打交道,但是同样承载着病人的生命安全。

上午9:30,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手术室里所有医护人员都在紧张忙碌着,27个手术间全部在运行。在手术结束后,手术护士会把一包包手术器具打包放在位于手术中心走廊的回收区。

手术室科护士长吴晓舟走出手术间,往护士站快步走去。

此时的护士站里巨大的显示屏上,27个手术间的实时监控画面展现其中,护士们往来穿梭,井井有条。吴晓舟走到控制台前,对着话筒说:“消毒供应室燕师傅,请到手术中心回收器具。”

各手术室工作顺利进行,刚刚回收完医疗器具的燕师傅推着电动运输车,再次来到回收区,将器具包搬到车上,他要把器具运往哪个科室?跟着他的车,记者来到位于医院门诊楼的“消毒供应中心”。

“每一件器具背后都是一条生命”

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消毒供应中心”,一车车待清洗的医疗器具看起来颇为“壮观”。很少有其他部门的医务工作人员到这里来,也很少有人知道一份器械包是怎样从污染状态华丽转身为无菌状态的,这也让它成为了一个“神秘科室”。

“很多来医院看病的患者,往往不知道医院里还有‘消毒供应中心’,实际上,这里是医院感染控制最重要的部门。”消毒供应中心护士长王晓青告诉记者。

上世纪90年代,消毒供应室是医院里的边缘部门。这里不用上夜班,不必和患者打交道,很多身体不好,或者有特殊情况不能上夜班的护士会被调到这里工作。因此消毒供应室常常被同僚戏称为“老弱病残”的科室。

然而,随着医院发展越来越快、手术量不断创新和增加,以及“难度系数”的不断攀升,医疗器具的种类越来越多、材质越来越丰富、结构越来越复杂,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为更好服务于临床,保障诊疗安全,对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操作专业化、流程规范化、质量标准化、管理现代化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目前,全国的消毒供应中心已经从边缘科室逐步发展成为重点部门。

“消毒供应室就像医院的‘肝脏’,将毒素分解代谢,排出体外。”王晓青直言,“别的科室出问题是‘点状’的,我们这里如果出问题那是‘片状’的。”王晓青深知消毒供应室工作的重要性,“每一件器具背后都是一条生命,虽然我们不和病人打交道,但是我们的工作同样承载着病人的生命安全”。

多重保障为器具使用安全“保驾”

污洗区的工作人员将每一把器械充分打开,充分暴露轴节、齿牙,特殊器械还会使用小工具辅助撑开,暴露所有缝隙,可拆洗器械一定要拆卸至最小化,以免发生清洗残留,对于复杂器械,护士们还会使用超声清洗机进行特殊清洗。预清洗后的器械一件件整齐地摆放在器械筐里,根据加急和常规顺序,陆续进入全自动清洗机里开始清洗流程。

消毒供应流程

摄影/刘源隆 拍摄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消毒流程

完成清洗消毒后的医疗器具,会从清洗机的另一侧送至包装区。到了这里,就来到了消毒供应中心的清洁区域。护士们会通过光源放大镜等设备,对每一件器械进行清洗质量检查。器械要光洁,无污渍、无水渍、无锈渍。轴节处、齿牙处、缝隙处、管腔内,不能放过每一个角落,清洗不合格的器械,必须返回清洗区重新处理。清洗质量合格了,就要对器械进行功能检查,剪子是否锐利,器械是否完整,带电源器械还要进行绝缘性检测。之后就要对每一件医疗器具进行保养,精细器械还要进行特殊保护,然后根据器械包清单进行组配、包装。不同的器械包重量不同,有的器械包重十几斤。这些看似柔弱的护士,此时就化身女汉子把它们搬运到推车上,送到待灭菌区,等待灭菌处理。灭菌员不断地在灭菌器前巡视,查看灭菌数据是否正常。工作人员说,不同材质的器械灭菌方式也不一样,大部分器械使用高温蒸汽灭菌,不耐高温器械要使用环氧乙烷或者低温等离子的灭菌方式。

每天数以万计的医疗器具需要在这里进行清洗、消毒、包装、灭菌。王晓青告诉记者:“你们现在看到的都是常规器具,还有很多手术会使用到一些精密器具和动力器械,有的非常精细,有的不能水洗,我们在清洗时都是靠全人工处理,非常费时费力”如此大的工作量,配备的人手其实并不算充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分为西直门院区和白塔寺院区,这里有护士32人,灭菌员5人,运送人员20多人,分早晚两班。

如何检验灭菌是否成功呢?其实,在一个个无菌包包装内外,都有“机关”——灭菌指示。包外的灭菌指示胶带、包内指示卡的颜色变化都提示着是否经过灭菌处理以及灭菌是否成功。另外每批次的灭菌器内还会有一枚挑战测试指示卡,这也是器械是否放行发放的依据。当临床科室使用器具时,一旦发现灭菌卡片的颜色不正常,就要停止使用该器具,并退回到消毒供应中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过信息平台,对每份器械进行条形码管理。通过扫描条形码,可以对器械的处理环节进行追溯,一旦出现问题,可以溯源到相关设备和工作人员,为发现隐患和改进质量提供依据。

让消毒供应中心不再神秘

还记得2016年刚到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时,当时已经有25载临床工作经验的王晓青对这里的工作仍是一头雾水。幸运的是,2016年消毒供应专业的国家行业标准WS310-2016颁布并实施。“行业标准是我们遵守的准则,是每个消供人要遵循的指导性依据。”

越来越多新型材料的应用,各种新型器具的更新都在客观上要求工作人员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技能。“从事消毒供应工作2年的时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越干越忐忑。”有时看到媒体报道出现的消毒供应问题,她的内心不断地在提醒自己,一定要严谨、严谨、更严谨!她说,常常跟团队讲,消毒供应中心没有来自患者的压力,没有来自疾病的压力,只跟器具打交道,应该完全有能力把这项工作做到更好。

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中华护理学会消毒供应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至今已经为全国各地培养了大批具备理论知识、操作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的专科护士。随着专业的发展,很多年轻人,以及高学历护士加入到消毒供应队伍中,涌现许多优秀护理人才,大大提升了消毒供应专业水平和专业素质。在国际消毒灭菌论坛上,来自中国消毒供应人的发言受到与会者高度关注。今年,中华护理学会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消毒供应专业技能大赛,为全国优秀消毒供应专业人才提供了展示专业能力和交流学习的平台。王晓青表示,“随着专业的提升,消毒供应专业必将会越来越好。现在的消毒供应专业还涵盖了病毒学、细胞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可以进行研究的东西非常多,很多消毒供应中心都申请了多项专利,非常适合善于思考的护理人员从事这项工作。希望更多的医护人员了解这项工作、热爱这项工作,让消毒供应中心不再神秘。”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报道)

本文刊登于《小康》2019年8月上旬刊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