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一位商王独居三年,不言,不娶,一心一意守一种礼!

中国是礼仪之邦,祭祀、婚嫁、丧葬等均有相应礼仪。在视孝道为齐家、立国之本的古代,对其中的丧礼尤为注重,因而,守丧,也叫守孝,也是子女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主要方式。

在古代,父母死后,通常要守孝三年。之所以要守孝三年,是因一个从出生到离开父母怀抱,通常需要三年的时间,守孝三年其实就是为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论语·阳货篇》这样记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据说这种三年守丧之礼源于上古尧舜之时,夏、商、周三代延续了这一传统。而在商代,有一位君王守丧却守得天下闻名,千古流芳。

null

这位君王在父王去世后,就在墓边建了一座以土石为墙、以茅草为顶的临时房子,他就独居此处守丧三年。

《礼记》云:“丧事主哀”;“父母之丧,居倚庐,不涂,寝苫枕……非丧事不言。”这位君王守丧时也严守丧葬礼法。如穿素服,哀发于衣;喝稀粥,不吃酒肉,哀发于食;以草为床,以土块为枕,哀发于居;不弹琴,不唱歌,不言国政,尽可能沉默,哀发于言……

这种守丧法在古时很常见,难能可贵的是,这位君王三年如一日,一心一乱,一言不发,一言一行均合乎礼法。

舜,尽孝于活着的双亲,闻名于世;而这位君王,守孝已逝的先辈,三年不言,被天下人视为典范。“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他们无疑都是史上行孝的楷模。

null

百善孝为先,中国文化重孝,这些守丧尽孝的先辈们,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丰富了中国“孝”的文化与内涵。

这位守丧三年不言的君王,就是商朝第二十三任君主武丁。

说来让人惊奇,在武丁一心守丧,三年不言,不理朝政的时期,天下竟没有因无王管理而大乱,他的至孝德行反而让百姓钦服,令各诸侯国臣服。也许,正因他“孝感于天”,得“天意”相佑,才令这天下无为而治吧;甚至连他后来开疆拓土,开创“武丁盛世”,可能也是因他“孝道感天、得承天命”所致。

null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