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疫苗多久打一次?

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简称HBV)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在已知的感染人类的五种肝炎病毒种,乙型肝炎病毒(简称HBV)是造成全球肝炎疾病负担的主要因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时间超过半年以上称之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鉴于乙型肝炎在全球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现实,全世界都致力于通过接种乙肝疫苗来控制HBV的传播和减少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

null

乙肝病毒(HBV)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HBV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传播(婴儿在围生产期暴露于已感染HBV的母亲)、密切接触、性接触和经皮肤暴露于感染者的血液或体液。这里需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HBV不会通过空气、食物和水传播。

哪些人群是需要接种乙肝疫苗的呢?

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有新生儿和婴幼儿,以及15岁以下未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和青少年,以及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男同性性行为、有多个性伴侣者、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

表一:不同人群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方案

null

那如何接种乙肝疫苗呢?

乙肝疫苗的全程接种一共需要注射3针,按照0、1和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在1个月和6个月时注射第2针和第3针。新生儿出生后所有医学指标稳定,且出生体重大于等于2kg时,要求第1针乙肝疫苗接种要在出生后24小时内,越早越好。接种部位新生儿为臀前部外侧肌肉或上臂三角肌机内注射,儿童和成人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内注射。不同人群的具体接种方案见表1。

null

孕妇HBsAg阳性的,新生儿需要同时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

在许多国家,围生期传播是新生儿HBV感染的主要途径。在自然状态下,70%~90%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所剩婴儿,在出生时就会被感染病发展成慢性HBV感染。因此,所有孕妇都应在围生期早起进行HBsAg检测,对于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需要同时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这是因为乙型肝炎疫苗的有效成分是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诱导人体主动产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而发挥作用。接种第1针乙肝疫苗后,多数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仍为阴性或低于检测值下限;接种第2针后1周左右,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才逐渐转为阳性,即开始接种后35~40天 对乙肝病毒才具有免疫力。 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其有效成分是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肌内注射后15-30分钟 min即开始发挥作用,保护性抗体至少可以维持42~63 天,这时乙肝疫苗注射产生的抗体已经开始具有保护力。所以,如果母亲HBsAg阳性,为了提高母婴阻断的成功率,应该在出生时尽早同时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

HBsAg阳性妈妈生育的孩子,如何才能确认阻断成功呢?

HBsAg阳性妈妈出生的孩子,需随访乙肝二对半检查,且选择适当时间,目的在于明确免疫预防是否成功,有无乙肝感染,以及是否需要加强免疫。随访的适当时间是第3针疫苗后1个月(7月龄)至12月龄;如果未随访,12月龄后仍需随访。随防结果及临床意义有:

null

成功接种乙肝疫苗后是否需要随防或是再补种呢?

一般来讲,成功接种3针乙肝疫苗后,无需进行抗体检测和每年随访,抗体的保护期可达10以上。但对乙型病毒e抗原(HBeAg)阳性母亲的子女,或是家庭成员是乙肝患者的家人,建议隔2~3年复查,如果抗体的滴度降至10 mU/ml以下,建议加强接种l针疫苗。

当有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意外暴露于乙肝患者的血液或体液后该如何处理呢?

当有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意外暴露于乙肝患者的血液或体液后可按以下方法处理:

先用肥皂水,再用生理盐水或是清水反复冲洗;最后用0.5%碘伏冲洗或涂抺消毒。应立即检测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乙肝二对半(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和肝功能,酌情在 3 个月和 6 个月内复查。主动和被动免疫:对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 阳性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对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 < 10 mIU/ L 或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水平不详者,应立即(最好在暴露后24小时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 ~400 I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 1 针乙型肝炎疫苗(20 μg),在 1 个月和 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 2 和第 3 针(各 20 μg)。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