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中国 47 泉州泉港浮粿

泉州的中山路,是中国最长的连排式骑楼街区,这些绵延数里的骑楼未必有多么古老,那种一望无际还是颇有些时代的沧桑。与久远的历史相比,现在的泉州已没那么显赫。元代,马可波罗到了刺桐(泉州古称),赞誉她是东方第一大港。就是在这里,这位探险家扬帆起航,离开中国,返回万里之外的家乡——威尼斯。

null

泉州中山路

中山路的街边摊,特色小吃不算多,其中一样,名为“泉港前黄浮粿”。泉港是泉州靠海的区,前黄是那儿的一个镇。前面的几篇中介绍过,粿是闽南语系对淀粉类制品的统称,并不限于米粉。一般而言,粿还特指小吃。浮粿就是油炸的淀粉类小吃。泉港浮粿用的是地瓜粉。

null

做浮粿的小摊子很简单,一只油锅,三只放食材的盆,两小一大。大盆里是浅灰色粘答答的地瓜粉,混着多种蔬菜,有胡萝卜丝、蒜苗段、甘蓝丝等等。卖浮粿的小伙子将这些粉菜糊糊盛入一只胖胖的六角星形状不锈钢勺中,准备入锅炸。如果只是这样也没什么特别,混合蔬菜淀粉的油炸小吃,很多地方都有。

让我驻足的是之后的操作,小伙儿从另两个小盆中舀出馅料。先是切薄的肥瘦肉片和蒜苗末,之后又添上一坨青灰色粘答答的东西——牡蛎肉。再覆上粉菜包裹,浸入油锅。

null

泉港浮粿的个头可不小,炸的时间也不短。等待的时候就在琢磨,为什么不将肉绞碎,却不嫌麻烦切成薄片?我想,这是一种对口感的精细的追求。同样是五花,一块红烧肉和一只肉丸子的感受完全不同,软粘的浮粿中间夹上有点嚼劲的肉片和略脆的蒜苗,是一种很有创意的变化。

null

这么大的浮粿拿在手里,好一会儿才能凉下来开吃。尝得出还有脆脆的荸荠,多种菜蔬的口感混合在一起,既香脆,又有绵软,且不黏连。吃到中间就出现了一种奇怪的味道,是牡蛎,软滑,其浓重而独特的腥气甚至压倒了肉香。这一刻也就理解了,为什么浮粿这种特色小吃只能流行于闽南等地,若是到了内地,不是所有人都受得了。

null

上一篇是蚝干粥,本篇的浮粿里又是蚝肉。为什么泉州人这么热爱牡蛎?它的味道几乎缭绕整个城市。之后的旅行,从泉州走到福州,各色食品品尝下去,渐渐就明白了。

泉州有座洛阳桥,为中国四大古桥之一。这座建于北宋的滨海石桥有项著名的建造技术,名为“种蛎固基法”,就是在桥基养殖牡蛎,依靠其粘性加固桥墩。这是世界史上首个将生物学用于桥梁建设的实例。为了防止本地人采牡蛎破坏桥基,泉州曾专门立法:偷采洛阳桥牡蛎者,入狱两年。

null

洛阳桥

这个故事也是证明,牡蛎这种易于滩涂养殖的贝壳类海产品进入国人的食谱,少说也有上千年了,它早已成为一种食品基因,深深地刻入东南沿海人的骨子里。

为什么湖南人什么菜里都放辣椒?为什么陕西人提起面就眉飞色舞?为什么维吾尔人离开羊肉就活不下去?这就是饮食的基因,这些家乡的食品将我们从小养育到大,已成为身体的一部分,有段时间不吃,就会想念。外人是否接受,毫不相干。

null

或许有人说,我不是闽南人,也很喜欢吃碳烤生蚝,并不觉得腥。请问:你吃的是什么?真是让你回味无穷的牡蛎肉,还是那貌似点缀,实为主味金银蒜?牡蛎的原味是什么?只要下回吃碳烤生蚝时,嘱咐老板别放任何调料就知道了。

null

注:金银蒜是海鲜烧烤的一种调料,因其将油炸的蒜末(黄色)与生蒜末(白色)混合,故取名“金银”。

后记:

这两篇陷到蚝坑里了,后面至少还有一篇。留个问题:牡蛎就是生蚝么?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